出沈海高速石河站東行一公里,來到遼寧大連金普新區石河街道石河村。這里生態環境優越,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更讓人仿佛穿越時空。原生態的自然風光、風格獨特的鄉村建筑讓來自城市的人們大開眼界;傳統的豆腐坊、油坊、酒坊、磨坊、粉坊讓人們體驗了民俗風情。漫步在“東溝五坊”古鎮風情街上,不由得身不由己地忘卻都市喧囂,遁入一種“化蝶尋花”的美好意境。
“風情街”刮起“最炫民俗風”
石河街道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這里就是旅順通往遼陽郵路的重要節點;明代在此建有軍事城堡和驛站,故史稱“石河驛”。石河村正由此而得名,村中的烽火臺一直保存至今,默默訴說著歲月的滄桑。石河街道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示范區”和“遼寧省民族團結先進鎮”,石河村的居民多為滿族。當地居民告訴記者,“以前,咱這旮沓是出了名的窮。14年前,東溝村跟老石河村合并為石河村,開始搞旅游,大家的日子才越過越好了。”
這些年來,石河村依托風景秀美的大連東溝旅游度假區,科學規劃,大力發展溝域旅游,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最美村鎮之最美農家院、遼寧省環境優美村、遼寧省環境優化發展村,旅游也成為了當地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而在當地政府看來,單靠自然資源吸引游客,是遠遠不夠的,唯有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走“鄉村—生態—文化”的發展道路,才能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助推鄉村旅游實現健康、持續發展。就這樣,他們立足長遠,依托傳統人文資源優勢,投入巨資打造以“五坊”為重點的東溝旅游“升級版”,發展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主題的新型特色鄉村旅游。
東溝五坊古鎮風情街投資1500多萬元建成,既濃縮了南北方傳統經典建筑,又凸顯出東北滿族的特色民俗風情。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次“升級工程”不僅新建了景區大門、圍墻、水系、水車等設施,建起了小吃一條街、滿族人家、特色小劇場,而且還新增了木雕、皮影戲、陶藝、茶藝坊等文化體驗項目。作為大連市首家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這里還新設了兩個展廳,特別引進了800多件珍貴展品,集中展示各民族文化、民俗民風。
浸潤過傳統文化之后,游客還可以投身“花海”。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新建的東溝“花海”,占地面積200余畝,投資1600萬元,共栽種荷蘭菊、福祿考、五彩石竹、藍亞麻、鼠尾草、金娃娃萱草、海堂、櫻花、紅楓、白樺、五角楓、金葉復葉槭、紫葉璧桃、玉蘭等40余種花草近200萬株,不僅形成了滿眼花海的宏大景觀,而且園內景觀路、圍欄、木棧道、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風車瞭望塔等配套設施齊備,給“鄉村親子體驗游”又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小作坊”住著“大工匠”
東溝五坊始建于2004年,因為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東北傳統的豆腐坊、油坊、酒坊、粉坊、磨坊而遠近聞名。
豆腐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跟漢代黃老學說有著很深的淵源。與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相比,豆腐其實離老百姓的生活更近。東溝豆腐坊出品的石磨鹵水豆腐,滑嫩可口,唇齒留香。劉景國師傅是東溝榨油技藝的第五代傳人,每年秋天,他都要收購大量本地產最好品質的花生、黃豆、芝麻,運用傳統壓榨工藝,制作出醇厚純正的花生油、大豆油和芝麻香油。釀酒師傅遲福洋釀造的“東溝小燒”,品質純正,口感好、不上頭,喝過的人都為它叫好。粉坊里用上好的地瓜粉生產出的粉條、粉皮,晶瑩剔透,煲湯、燉菜、涮鍋,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別具風味;東溝磨坊,原生態的“驢拉磨”不僅是風情街上的一道特色景觀,而且保障著小吃一條街上各類綠色美食的原材料供應。
除了這“老五坊”,現在新增了一系列集中展示中華傳統工匠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項目“新五坊”——
230多年前,第一代“孫一刀”孫文成打老家山東萊州闖關東來到金州。他技藝嫻熟,雕刻作品用刀力度精準,一刀到位,從不重復用刀,故被尊稱為“孫一刀”。70年前,“孫一刀”傳人在東溝野外學習技藝;70年后,“孫一刀”第七代傳人孫景年再回東溝。孫景年老師多年來一直秉承祖訓,以傳承和發揚光大傳統木雕手工技藝為己任,常年的寂寞堅守,成就了無數超越前人的藝術精品。他的手指在一次又一次全力雕琢中變得再也無法伸直,只能呈半彎曲狀……孫老師說,“這些都是值得的,我總覺得腳下這片土地是藝術的沃土,我爸爸就曾經在這學過藝,我對東溝的情感是常人難以理解的,任何語言描述都會顯得蒼白……”
來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麗云的剪紙工作室,她正在指導幾個孩子學習剪紙。這位民間藝術家大器晚成,她創作的農民畫《摘櫻桃》獲得了國家級二等獎。2012年9月,孫麗云代表大連市參加了天津達沃斯國際論壇的文化交流活動……
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著名陶藝大師趙永峰的陶藝坊,他正在指導一對情侶做陶藝。自從電影《人鬼情未了》中出現造陶的浪漫情景后,陶藝很快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而趙永峰大師所追求的則是更高的藝術境界,他的陶藝作品在全國、省市的歷次陶藝作品大賽中都獲過獎;他的書畫作品曾在全國和省市的美展中獲得一等獎……
風情街上還有兩個民族特色小劇場:一個演出的是東北特色的情景劇、東北大鼓、薩滿單鼓、說唱等節目;另一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遼南皮影戲”的專場。薩滿文化起源于滿族,其舞蹈表現了以武力、法力驅逐兇邪,為人們求福壽。單鼓舞是建國以前流傳的漢、滿民族“燒香”中一種祭祀性舞蹈。遼南皮影戲又叫蓋州皮影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戲曲藝術。有研究證實,中國所有的戲曲種類均起源于陜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皮影戲也可以說是中國一切戲曲藝術的總源頭。
“走過東溝五坊,品味千古文化。”這樣的評價可謂恰如其分,而一位非遺傳承人的話更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坦言:培育“工匠精神”要從小抓起。只要家長多一些積極引導,多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持久力,“工匠精神”的內在潛質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讓他們一輩子都受益。
咱也能玩回“爸爸去哪兒”
當地政府認為,把文化、教育與旅游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拉長產業鏈,而且能夠改變傳統的兒童培養方式,改善現有的家庭關系。在五坊風情街,游客不僅能帶孩子參觀書畫展,體驗活字印刷、陶藝,觀察釀酒及豆腐制作的過程,觀看皮影戲,去碩然居茶館感受敬茶文化,還可以去服飾體驗坊穿上各種民族服飾,過把當格格、阿瑪,甚至是“容嬤嬤”的癮。
近年來,隨著《爸爸去哪兒》等一系列明星真人秀節目的播出,“親子游”成了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看著電視節目里父親和孩子們的相處模式,電視機前面的家長們羨慕不已,大家也想要借助這樣一個旅游的機會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其實這在東溝,“那都不是個事兒”。
除了去新老“五坊”體驗傳統文化之外,這里近期還推出了“闔家尋寶”、“兩人三足”、“蒙眼模親人”、“小小領路人”、“擠眉弄眼吃餅”、“發現魅力大風車”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親子活動項目。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全家總動員,讓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尋找童年樂趣,打造不一樣的親子出游體驗。
一位家長感慨地說:“這里的活動特別接地氣。真正的親子活動是應該能幫助孩子學習朋友間的分享與體諒,同時也要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默契和了解。對于我們做父母的來說,和孩子一起旅游、一塊做游戲的經歷是可以用來永久回味的美好時光!”
投入十幾個億打造的東溝旅游度假區,不僅擁有小黑山、九蓮山、東溝水庫等自然景觀,九蓮寺、烽火臺等古跡景觀,而且擁有“東溝五坊”、民俗館、農家院、中國書法家協會大連創作中心、東泉溫泉酒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人文景觀和石河采摘園等農業景觀。古文化活動區、設施農業觀光區、親子游+體驗等項目,更使鄉村旅游具有長遠發展活力。
截止2016年底,東溝全年接待游客數量突破55萬人次,直接收入達1.2億元。大投入帶來大發展,隨著石河滿族風情小鎮的建設,以及連海書院、民居改造和木棧道項目的順利實施,這里的鄉村文化旅游正煥發出蓬勃生機,逐步邁入她的黃金時代,從而為豐富大連旅游業態,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作出更大的貢獻。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