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之濱杭州灣畔的金山嘴,一條古海塘、一個小漁村、一條老街坊,是金山區山陽鎮漁業村的所在地。這個小漁村,擁有6000多年的歷史,海漁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這個村努力開展美麗村莊建設,成為上海市郊聞名的最后一個漁村。2012年,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4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特色民俗村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示范基地”;2015年,被評為國家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街;2016年獲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
傳統漁村的轉型之路
金山嘴漁業村共有615戶,戶籍人口1854人,常住人口3400多人。過去,金山嘴漁業村是上海地區有名的漁港,歷史上海洋漁業十分興旺。每逢春、秋兩汛,大魚、海蜇旺發,來觀潮的、買魚的、經商的游客、商賈云集,海塘上人流摩肩接踵,熱鬧非凡。上世紀80年代,金山嘴漁村達到頂峰,有漁民800多人,擁有大小漁船45條,年產漁貨116萬擔,捕魚范圍也從杭州灣走向遠洋,南至釣魚島,是上海市漁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1981年曾榮獲上海市模范先進集體稱號。
作為上海最后一個漁村,金山嘴漁村歷經千余年的潮漲潮落。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起,由于杭州灣海域漁業資源的逐步衰竭,大部分的漁民不得不告別了賴以生存的大海。對村民們來說,這是一段難忘的歲月。1996年以后,隨著漁業資源的日益萎縮,這個靠打魚為生的村子開始步入困境。因為打不到魚,村民們不得不棄船上陸,尋找別的營生。現今,全村僅存有18艘機帆船從事近海作業,出海漁民100余人。由于沒有耕地,除了少數村民經營酒店以外,大多數村民選擇了進廠或者外出務工。
走出了漁船,走進了社會。村民們突然發現,學歷和知識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尤其對他們年輕的子女而言,更是如此。沒有文化,就只能干苦活,而再苦的活,一個月也掙不了幾個錢。村民們逐漸領悟到,只有好好念書才是漁業村下一代村民唯一的出路。
找到了出路,也就有了干勁。據村干部介紹,“失水”以后的這幾年,漁業村的村民逐漸開始重視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一種獨特的氛圍開始籠罩整個村子。近幾年來,從漁業村陸續走出了50多名本科生和數量無法統計的大、中專生,現在,他們中有的在市區大公司就職,有的已經成為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還有的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留學深造。
這片湛藍的海水,曾經給了漁業村村民富裕的生活,而現在,“失水”的他們已經全部享受到了鎮保。知識改變命運,村民們在教育觀念上的轉變,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小漁村未來的命運。
2010年初,在市、區、鎮三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金山嘴漁村開始村莊改造,他們利用瀕臨大海的優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讓居民有事干,能就業。據村干部介紹,為了保留上海最后一個漁村的海漁文化,同時兼顧老街居住環境的改善,仿古修繕以白墻、黑瓦、觀音兜的風格為主,最終展現為“移步有景,處處看景”的老街風光。修繕后的漁村基本保留了當地漁民原始的建筑特色,力求展現老街漁村的古韻,充分展示了金山獨特的海洋文化和民俗風貌。由此,漁村實現了從傳統漁業向旅游服務業的轉變。
2012年,改造后的金山嘴漁村引入了文化元素,老街上開設了漁民老宅、漁具館等頗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展館;還引進李山、陸永忠、張建軍、趙以夫、唐建平等眾多藝術家先后入駐,成立工作室。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唐建平的書法工作室就坐落于一徑幽靜蜿蜒的青石岔路上。金山嘴漁村在提升自身文化內涵方面也是下足了血本:無償提供創作場所給本地有聲望的藝術家,藝術家們可以在這里開設工作室,也可以設立書畫展覽廳,甚至可以開辟一部分空間作為私人生活區域。
漁村還利用居民的空余房源,開辦民宿。自2013年第一家民宿“漁家客棧”開張以來,目前漁村共有12家民宿、100多間客房。“民宿環境優雅清靜,每一間房間的裝修風格迥異、各不相同。到了節假日,游客們更是一房難求。他們有的從市區自駕前來,有的從外地慕名而來,也還有外國游客光顧。正可謂是漁村擁有全金山最好的民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金山嘴小鎮不僅有民宿,還有遠近聞名的海鮮一條街。那里開有33家大小海鮮酒家,60余家大小商鋪,臨近夜晚,霓虹燈閃爍,車水馬龍,一派吃海鮮、看海景的興旺景象。另據介紹,隨著新的海岸線開發,金山區正在竭力把金山嘴濱海地區的“生產岸線”調整為“生活岸線”,要突出金山“海的特征”,做好“海的文章”。有此可見,有政策的支持,有成熟的運營,有用心的商家配合,金山嘴漁村的后續發展令人期待。
造船師傅成了非遺傳承人
金山嘴漁村有句俗話:船真屋假。什么意思?因為造的船要出海,載著十幾條生命和十幾戶人家的希望,一點也不能含糊,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而屋是在陸地上的,雖然也住著一家老小,但稍有破損,不會出什么大問題,譬如壁塌了,可以重新砌一下,屋頂漏了,可以換幾張瓦。而漁船在茫茫大海上,來不得半點疏忽,否則就要出大事。
一個漁村能造船,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那時候,漁業走合作社道路,互助組、合作社、出海捕魚的小劃子,逐步換成了大舢舨,像模像樣的舢舨船20米長,四五米寬,載重量20噸。一個叫姜品云的船工,跟著師傅學藝,1957年,造出了金山漁業村第一艘舢舨船,著實讓漁民們高興了一陣子。但舢舨船只能在杭州灣的近洋作業,要想涉足遠洋生產,還需打造機帆船。1976年,姜品云和他的師傅們,造出了上海郊區第一艘機帆船,船長31米、寬度6米、水深2.5米,載重量達60噸,配上150匹馬力的發動機,“大家伙”直抵東海漁場,成了東海漁場中有名的帶頭船。
漁業村8組的姜品云,今年69歲,漁村人習慣稱他為云師傅。據他回憶,自1979年起,他們憑著集體生產的積累,每年能打造一到二條大船。到上世紀80年代初,已能打造載重80噸、動力250匹的網船,配上一艘畏船形成對船,在遠洋生產中搞大拖網作業,魚產量成倍增長。到上世紀90年代初,漁村自己打造的機帆船有20多艘,最大的遠洋運輸船達到載重100噸,動力250馬力,在東海漁場上馳騁。造船師傅們看著自己打造的漁船滿載而歸,他們對自己的作品備感自豪。
星移斗轉,日月如梭,當年的造船師傅,現今都已入古稀之年,當年的輝煌漁業已成為歷史。為讓后輩能了解漁村的過去,漁業村在村莊改造中,建成了一座“金山嘴漁具館”,需要一艘舢舨船在館內展出,人們自然想到了云師傅。
打造一艘船模,需要數百個部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云師傅從打造龍骨開始,刨鋸拼接兩側船體,再造船頭、船尾,立起主桅,桅桿頂部還配有神仙葫蘆,10多根橫檔撐起蓬帆,船艄還安裝有舵桿,船內有頭艙、中艙、回門艙、大艙、前連環艙、后連環艙等等,每塊甲板都蓋得平平整整,像模像樣。船模展出后成了漁具館內的鎮館之寶。
一個古稀老人造出2米長、0.45米寬的海洋捕魚的主要工具舢舨船,這是傳統工藝的傳承,具有鮮明的漁村文化特點。為此,當地政府把這一絕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申報,姜品云師傅成為漁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受到人們傳頌。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