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名不見經傳的秀美鄉村王家來說,僅從表象來看,村域特色并不明顯。深入接觸之后,會發現這個小村莊確實有很多與眾不同。有些是精神的堅持,有些是文化的積淀,有些是創新的閃光。這些,似乎并不可復制。
不可復制,在于精神面貌
王家自然村曾是橫峰縣遠近有名的貧困村,27戶102人。村莊位置偏、地勢高、取水難、田地少。因為貧困,外界一度傳唱“嫁女不嫁王家郎”。窮則思變,王家兒女為追求幸福的生活,眾志成城、勵精圖治、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村內樓房坐落有序,村莊面貌整潔,籌建了“少兒成長基地”,興起了新型農業,建立了種養合作社,辦起了家庭農場和農家樂,成為遠近有名的幸福村、好客村。
王家村村民自治非常典型,泛黃的記錄本記錄了王家村一段段發展的歷史。自1983年以來,每年元宵節前后,村中所有村民都會齊聚一堂,選舉村小組干部或理事會成員。村小組長、理事長要述職,村民要打分,然后就是選舉,選出大家心中的“掌舵人”。村中大小公共事務,先議再定。進入信息時代以后,全村議事微信群先議,黨小組再議,理事會定奪。很多“決策”都出自于每周末的理事成員會議。
一份1995年制定的《治村規約》至今保存完好。不要小看這個《治村規約》,歷經30多年的堅持執行,全村至今無一例刑事、治安案件,無一起請上級入村調解的矛盾糾紛;無一處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筑,無一戶有不良信用記錄,再窮的農戶沒有欠繳過“三提五統”一分錢;無一筆集體財務漏洞,每年公布財務已成為慣例;本村山場無一座墳頭,村內無一處污水溝和“赤膊”地,也無一處荒蕪地和冬閑田村莊;無一戶有封閉式圍墻,也無一只放養家禽……
如今,王家村又出“新招”,制定了“八要八不要”的《村民準則》,作為全體村民的行為規范。村民呈現出更加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何嘗不是新時期的長征精神?
不可復制,在于文化積淀
“寧可缺錢,不可缺德;寧可無財,不可無情無義”,“王家子孫做人,就要像‘王’字一樣,端端正正、不歪不斜”……
這些家訓,雖然懸掛在王家村由每家每戶出資建設的文化活動中心墻上,更多的是烙刻在王家每一個子孫的心里。
正月是大家走親訪友的日子,而在王家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初二,村里舉辦村民聯歡會,歡天喜地,好座位總是讓給周邊村莊前來觀看的村民;初三,是全村的義務勞動日,村里出資,鋪橋修路。平時,王家村不時聘請國學老師為全村講座,不時請人輔導學生吹拉彈唱,不時開展一些象棋比賽和球類比賽……
時光流到2016年,在還沒有確定作為秀美鄉村點之前,王家自發行動起來,不等不靠,拿出集體積累資金3萬多元和高速公路占地補償28萬元,這些錢本來要分到各家各戶,但是為了支持全村的秀美鄉村建設,大家思想非常統一,愿意傾囊獻出。關于怎么建的問題,全村人都在思索,尤其考慮長遠發展、后續管理等問題,他們集思廣益,提出了“把文化建設貫穿秀美鄉村生態建設的全過程,打造青少年教育成長基地”的構想,通過開展農耕體驗、親子游、夏令營、戶外拓展等活動,傳播傳統文化和農耕文化,建設“物的新農村”與“人的新農村”相統一的“好客王家”。如今,成長大舞臺、親子野炊區、農耕文化體驗區等項目相繼竣工。通過接待游客,村集體已經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不可復制,在于創新意識
在王家,“第一個吃螃蟹”的事情很多。魯迅先生曾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王家村人就是有這種勇氣。
國家一直倡導建公墓、火化殯葬,但在農村推行進來異常艱難。而王家村早在2007年,自發性地率先建立了“千古園”,實行了火葬。2015年,全縣推行公益墓地建設,王家村又率先跨出了堅實一步:為有效推進秀美鄉村建設,將“千古園”遷址,新建“五福山公墓”,將祖墳全部遷到公墓園。為什么這么做?王家村人說,只要是為了全村長遠發展,什么事都是可以嘗試的。
田地統一流轉到村理事會,也是王家村的一大創舉。因為村里的田地本身也不多,“單打獨斗”產生不了多大效益。于是,在2017年的秀美鄉村建設中,理事會提出將全村的田地全部流轉到理事會,每年給村民300元/畝的租賃費,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和模式統一規劃,村民變為“產業工人”。理事會將村內 “小蘭家庭農場”和少兒“QQ農場”之外的土地,引進了安徽客商投資無公害蔬菜種植項目,以此來進一步帶動村民致富。
農村規范建房是道難題,但在王家并不是問題。早在1995年,村里就有統一規劃,村民建房必須經過集體商量同意,并經理事長放樣、驗收。除此之外,《治村規約》規定,村民宅基地要按照不同面積每年向村集體繳納有償使用費,從最初的8分錢每平米,到現在的5角每平米,全部收入用于公益事業開支。這做法似乎不符合國家的現行農村政策,但是在王家,這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深得民心。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打破宅基地私有制,控制個別村民多占土地,便于房屋規劃。
王家村人用生動的實踐,發揚新時代的長征精神,走出了“人與自然和諧,文化與生態相融”的新路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