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傳統文化的缺失,絕不僅僅是城鄉差距的原因,也有著撇不開的“現代因素”。文化總是附著在一定“儀式”上表示出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小時候,每次聽到這首童謠,就開始歡天喜地地迎接春節了。可以說,這首童謠是幾代人關于過年的美好記憶,更是伴隨了幾代人的童年。
兒時的記憶中,一年之中最開心的時候莫非是過年,因為在過年可以穿新衣、吃大餐、串親戚、收壓歲錢,但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過年時的各種慶祝活動:跟著秧歌隊走鄉串戶、和伙伴們一起放鞭炮、跟在家人后面貼春聯掛燈籠……這些都是農村過年里一道道靚麗的風景,讓新年變得更加熱鬧,給農民帶來了很多歡樂,也讓很多小伙伴的童年多了很多歡笑與回憶。那時的春節,雖然物質相對匱乏,但鄉親們的內心卻是充實的。
記得小時候,寒假的開始也就意味著要過年了,那時的寒假比較長,假期開始就鞭炮不斷,一放就是一整天,大街小巷時刻充斥著鞭炮的聲音,過年的氣息也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濃了,就像童謠中唱到的那樣,整個臘月,似乎都在為過年忙忙碌碌地準備著。大年三十終于在千呼萬喚中來到了,孩子們穿著新衣服,三五一群的放鞭炮、貼春聯,大人們則準備著豐盛的飯菜,家家戶戶都能飄出飯菜的香味,傳出陣陣的歡笑聲。除夕夜,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看春晚、放煙花、守歲……初一以后便開始了形式多樣的拜年活動,大街小巷的人們互相說著新年的祝福,平時難得見面的親戚也在過年時歡聚一堂,親朋好友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一頓團圓飯,那份簡單又純真的快樂,似乎就在昨天,又似乎很遙遠。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慢慢發現春節的味道變了,雖然吃得更豐盛了,穿得更漂亮了,壓歲錢更多了,但是年味兒卻越來越淡了,村民過節的心卻越來越空虛了,記憶中那種熱熱鬧鬧的場景再也沒有了,過年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形式。在文化娛樂設施相對落后的農村,年三十吃完午飯后,大人們開始三三兩兩地約著打麻將,玩撲克,年輕人宅在家里拿著手機發發微信,搶搶紅包,而老人和孩子則在電視和聊天中打發著這一年中本應最熱鬧的一天。夜幕降臨時,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宣告著年三十是真的來了,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不算熱鬧的年夜飯,然后一邊看春晚一邊各種吐槽,手機中接收著各種微信及短信的輪番“轟炸”,就這樣迎來了新一年的第一天。隨后的幾天,除了偶爾走親訪友,同學聚會以外,過年就在麻將和手機中這樣過完了……我相信,這樣的過年場景不僅僅存在于筆者的家鄉,而且是眾多中國農村新年的一個縮影。
這些年,不停的在外奔波,經歷了求學、工作、結婚生子,從一個小山村一步步在大城市中安家立業,但心中對家鄉,對兒時春節的懷念卻越來越強烈。懷著強烈的思鄉情回到家鄉后,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山村,卻再也找不到兒時熟悉的感覺。走在空蕩蕩的村里,聽著家家戶戶里傳出的麻將吆喝聲、鄉村飯館里一陣陣的碰杯猜拳聲、微信群里一聲聲的微信提示音聲,再聽著遠處稀稀拉拉的鞭炮聲、偶爾傳來的孩童歡笑聲,心中真的是不知道該感嘆物質生活的提高還是嘆息著那漸行漸遠的鄉愁。
春節在我國由來已久,傳統春節是由虞舜興起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可見春節在華夏子女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春節活在每個人的心中,不論走到哪里,不論多么的繁忙,中華兒女都會停下來聚到一起慶祝新年,春節過后萬象更新,新的一年開始,生活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有人說,春節就是一次約會,一次“在一起”的約會,只是約會的對象不是情人,是親人。哪怕是見一面,坐在一起吃一頓飯,望眼欲穿盼子歸的父母也會心滿意足。在他們心中,盼子歸的分量遠遠重于“盼子貴”,家人團聚是春節的永恒主題,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哪怕票難買,哪怕路難走,歷經千辛萬苦,跨越半個中國也要回家,圖的就是家人團聚的那一刻。
對于農民來說,春節意味著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一些村民的腰包迅速鼓起來。新時代的農民對過年的期望已經不滿足于吃好、喝好,而是更渴望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更渴望讓新年更有文化味兒,他們認為只有文化生活豐富了,鄉村的年味兒才會更足,春節才會過得身心舒坦。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春節傳統文化的缺失,這種感觸在農村尤為明顯。農村春節文化娛樂活動形式相對單一,有調查顯示,春節期間農村娛樂活動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抹牌賭博、看電視和閑聊。春節期間村民參與抹牌賭博活動的比例劇增,男女老少扎堆賭博已成風氣,很多村民春節期間輸掉一年打工的辛苦錢。農村春節的豪賭一是源于沒有其他的消遣娛樂方式,二是功利社會之下的攀比之風,要面子思想已然泛濫成災,從而讓賭博如同不斷膨脹的氣球一樣,隨著最后的破敗而慘淡收場。而大多數年輕人在網絡充斥著的現代社會,大都喜歡宅在家里上網,連最初的問候“過年好”都演變成為手機鍵下那沒有任何溫度的問候……不知道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以后,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后,停留在她們印象里的春節,還剩下什么?她們印象里的春節傳統文化,還能留下多少?
春節傳統文化的缺失,絕不僅僅是城鄉差距的原因,也有著撇不開的“現代因素”。文化總是附著在一定“儀式”上表示出來。傳統文化自然也需要“傳統的儀式”。現代社會受多方面因素,很多“傳統儀式”無法開展,進而導致“年味”不足。例如,過去,一進入臘月農村有時間有條件開始準備過年,而現在往往要等到臘月底才會放假;過去是一個大家族都聚居在一起,不存在“回家難”,而現在動輒需要坐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的車;過去,過春節有復雜的儀式,如祭祀,拜年等,現在,這些儀式都幾乎沒有了……
春節傳統文化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文化沖擊的影響。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一些國外文化也開始被國人熟識,其中不乏一些洋節。情人節送玫瑰、愚人節搞怪、母親節送鮮花、感恩節化妝游行、圣誕節裝點圣誕樹等等。如今這些洋節不僅在一些青少年當中耳熟能詳,越來越多的70后、60后、50后也開始參與其中。節日中的理念是需要通過慶祝儀式來彰顯的,可惜的是,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傳統的過節形式淡出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風俗民俗活動也在消失,帶來的結果就是很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開始被遺忘。所以,不斷挖掘、恢復和重塑傳統節日里互動性強的風俗習俗,對重返春節盛景十分必要。
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拍,在互動中出現的某種“文化碰撞”,是引發“春節無聊”之感的另一個原因。以拜年方式為例,當年是“路上相逢共長揖,發財恭喜賀新年”,而如今的“微信拜年”,只需動動手指,就可把數百位親友一網“拜”盡。雖然省時省力多了,但對有的人來說,人情味淡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對精神文化訴求的提升,也是很多人感嘆年味兒變淡的一個原因。在物質生活比較貧瘠的年代,過年是大人,更是孩子改善生活的一個機會,過年時的一頓年夜飯、一身新衣服、一份壓歲錢,是人們對自己一年勞作的犒勞與獎賞,也是人們對來年新生活的期盼與憧憬。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不管是平時的吃穿,還是各種生活花銷,都能遠遠超于之前過年的水平,人們對過年的那種期盼,那種渴望也在不知不覺中淡化了。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化對人民群眾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春節傳統文化的缺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過節的方式與時俱進中,沒有做到去粗取精,更沒有以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年味兒”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美,文化內涵才是春節的靈魂。所謂無聊,其實也就是文化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萌生的失落感。這種失落,說到底,是對“年文化”缺失的一種反思,是對“年文化”建設的一聲呼喚。若不能從文化層面去審視,那么春節傳統文化缺失的現實之痛和社會之憂,就始終難以得到解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