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農村是遼寧省大連市普灣新區石河街道最大的行政村,總人口近6000人。今天,走進華農村,干凈整潔的環境、朝氣蓬勃的風貌、功能齊全的設施,都讓人耳目一新。
“過去,我們這兒也是個治理難度特別大的村。特別是拆遷以來,村民們有各種各樣的利益訴求。村支‘兩委’做了大量工作,才讓村里發展邁上軌道。”華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何作鵬告訴記者。
2010年開始,華農村按照普灣新區的規劃,有計劃地對300多戶村民進行動遷。為了讓村民能充分了解國家的相關補償政策,實現“和諧動遷”, 何作鵬和班子成員挨家挨戶地走,挨家挨戶地說,磨破了嘴,操碎了心,跑斷了腿,還很難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工作進展緩慢。
在村里工作多年的何作鵬深知,群眾工作要因人而異,要用老百姓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溝通。拆遷以后村民雖然能住上新樓,但失去土地后沒有新的收入來源,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利益,是拆遷工作的頭等大事。為此,華農村兩委班子適時地推出了系列暖心惠民的新舉措:全村學生實行通勤班車免費接送;村里每年花140多萬元給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考入一本的大學生將獲得3000元獎金,考入二本的2000元,考入三本的1000元;逢年過節,村里為五保戶、現役軍人家屬、老黨員及60歲以上老人發放米、面、油等慰問品;全村99%村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里還對特殊群體實行專項救助……這些舉措讓村民感受到村里確確實實是在為大家伙兒謀福利,溫暖了村民的心,贏得了村民的認同和支持,工作開展起來順利多了,歷時4年多,終于圓滿完成了動遷工作。
動遷工作結束后,村兩委班子又開始琢磨如何帶動村民致富。華農村根據普灣新區和石河街道的總體規劃,決定將發展特色農業作為富民強村的重點,大力引進名優品種,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采用現代農業觀光管理模式,使鄉村旅游成為增加村民收入的一個新的亮點。
此外,根據本地的特點,華農村還發展了種養業,村里現有養雞專業戶100多戶,全年生產肉雞50萬只,養牛20多戶,生產肉牛1000多頭。現在全村60%以上土地實施地下管網灌溉,建起了50里小山屯蔬菜生產基地,僅此一項,每年就創收200多萬元,村民每戶年收入達兩萬多元。
如今,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華農村每年都要拿出數十萬元,修建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和村屯建設。2015年,大連地區遭遇64年來最嚴重旱情,降水量創下1951年以來有完整氣象記錄的最低值。而在華農村,村民的生產和生活似乎并沒有收到太多的影響。
目前,村里已建起千畝黃桃園觀光園、千畝櫻桃采摘園、千頭奶牛繁育基地;大連華農企業集團、頂新國際集團、日本富田株式會社、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外大中型企業均在華農村投資建廠,形成了服裝、食品、機械、農產品加工等門類眾多的工業體系,擁有工業企業60多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19家,一二三產業實現了協調發展。不管是務工還是務農,華農村的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
何作鵬告訴記者,華農村將通過與外地企業合作,幫助村民實現大櫻桃訂單式生產,為他們解決銷路問題,增加收入。并圍繞當前村主導產業,對農民進行各種技能培訓,逐步提高村民生產技術,打造技能型、創新型農民,為科技興農和創業致富提供技能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為此,華農村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采用建設與整治并舉的方法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為村民安居樂業創造優美的環境。僅2015年一年,華農村就投資數百萬元新修了兩條公路,在道路兩側安裝了168盞路燈;新建了兩個健身娛樂廣場,在廣場周邊安裝了安全坐椅;清理河套3公里……在村屯綠化、美化方面,村里先后對公路沿線及街面進行集中治理和綠化,垃圾定點放置、定時清理。
為了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抓好教育和文化環境建設,華農村建立了圖書室、多媒體電教室、健身室,組建文藝宣傳隊,定期為農戶進行科普知識宣傳,舉辦乘涼晚會、大合唱等活動,提高村民娛樂生活水平。2015年,村里投資15萬左右,為村民文藝隊新添置了50面威風大鼓,并資助村民開展其他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
與此同時,華農村還把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引向深入,開展“十星文明戶”評比活動,現如今全村已有90%的住戶被評為“十星文明戶”。通過這些舉措,村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家庭和睦、民風淳樸、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多次榮獲大連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