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市現有貧困老年人45379人,占全市貧困人口的46.7%,這部分人群自我發展能力弱、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濟寧市動員多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創新實施了“村級互助+居家養老”“孝心基金+愛心保險”“慈善救助+庭院經濟”三類養老扶貧模式,從精神關懷、生活照料、子女贍養、收入保障等多個層面,探索出貧困老年人養老扶貧的新路徑。
一、實施“村級互助+居家養老”,加大對貧困老年人的人文生活關懷。針對鰥寡孤獨貧困老年人自理能力差、身邊無人照顧、生活困難的問題,全市上下積極探索,通過建設村級互助養老院、公住房、日間照料中心和政府購買居家服務等方式,讓老人集中居住、相互照應或者在家居住、固定專人照顧。曲阜市采取“市財政補助一部分、鎮財政支持一部分、村集體自籌一部分”的辦法,籌資1100余萬元,利用村集體閑置院落新改建村級互助養老院86處,每處養老院配置20—30個床位,同時設置部分公益崗位,由年輕貧困戶承擔做飯、洗衣、簡單護理等日間照料工作,每月給予500元的補助;第一書記、村“兩委”成員、黨員志愿者定期慰問談心,讓貧困老年人供養有保障、心靈得慰藉。汶上縣通過政府出資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將全縣貧困老年人全部納入服務范圍,聘請農村留守婦女作為護理員、實行持證上崗,以10元/時的標準支付工資性報酬,每月提供30小時的送時服務,照顧起居、清理衛生、洗衣做飯、心理疏導,讓貧困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接受照料,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目前,全市建設村級互助養老院、公住房和日間照料中心547處,集中供養貧困老年人5128人;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村級養老護理員285人,照顧貧困老年人1202人。
二、實施“孝心基金+愛心保險”,依靠孝心善行的優良傳統助力養老扶貧。濟寧是孔孟之鄉、孝賢故里,素有孝老愛親的光榮傳統。我們充分發揮這一地域人文優勢,將孝德文化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通過正面激勵、道德約束、示范帶動、輿論監督,引導子女履行贍養義務,鼓勵各類主體積極參與養老扶貧事業。一方面,設立“孝心基金”助養老。按照“村民自治、家庭為主,子女首孝、社會互助”的原則,以村為單位,在全市大力推行孝心基金養老扶貧。基金來源主要包括子女贍養費、社會捐款、村集體補助和財政資金補貼;子女個人每出資籌集100元,由基金對其老人給予10%—20%的補助;子女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免交贍養費,由基金對其老人每月給予50—100元的補貼。建立“孝心基金排行榜”,對子女出資情況張榜公布、排名公示,形成道德輿論壓力。為鼓勵企業參與、推動孝心基金發展,對捐資1萬元以上的企業授予“愛心企業”稱號,捐資2千元以上的個人授予“愛心使者”稱號。目前,全市有569個村設立了孝心基金,每名貧困老年人每年領取孝心養老金1300元以上。另一方面,辦理“愛心保險”防返貧。疾病和意外是貧困老年人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在完善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的基礎上,各級積極籌措資金,加大老年特困救助和意外傷害救助力度。目前,全市共投入400余萬元,為4.1萬貧困老年人辦理了“愛心”意外傷害保險。梁山縣列支200萬元用于老年人意外傷害醫療保險再補貼,對老年人意外傷害產生的醫藥費經醫療保險報銷后,個人負擔部分再補貼70%,最高補貼3000元,切實減輕貧困老年人經濟負擔。
三、實施“慈善救助+庭院經濟”,拓寬貧困老年人家庭增收門路。針對子女因病因殘贍養能力不足的貧困老年人家庭,實施“慈善救助+庭院經濟”模式,充分匯集社會、慈善、產業三方合力,確保貧困老年人“生活得照顧、產業能發展、經濟有來源”。任城區全面推開“慈善互助、鄰里守望”工程,鎮街建立慈善分會,村居設立慈善工作站和義工團,動員各大企業設立慈善冠名基金,小企業和個人成立慈善“微基金”,村居設立鄰里互助基金,主要用于貧困老年人家庭的生產生活救助;目前該區冠名基金1000萬元的單位達到12家,微基金60家,農村互助基金300余萬元。對貧困老年人家庭,在通過慈善基金給予救助的同時,利用庭院助其發展勞動強度小、收益有保障的特色“種養加”產業,由專門的義工隊伍負責生產照料、技術指導、勞動幫助,產品由愛心企業上門回購、保底收益。嘉祥縣積極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小電商、小光伏“五小產業”,把貧困老年人的庭院利用起來,提供適合庭院種植養殖的產品,或者讓其在家從事手工零件制作,實現貧困家庭養老、增收兩不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