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團聚,一直是春節亙古不變的主題,雖然時代變了,年味淡了,但一家人能快快樂樂團聚在一起,就是春節里最幸福、最溫暖的瞬間。
在筆者的記憶中,每年春節都是一個大家庭相聚的時刻,全家老少幾十口人相聚在一起,吃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那種溫馨幸福的感覺是春節最美好的記憶。結婚后,每年都是先在婆婆家過完除夕,年后就開始匆忙踏上回鄉路,雖然路途遙遠,舟車勞頓,但距離割不斷親情,而家里的那頓團圓飯也永遠在等著我。今年春節回家后,明顯地感覺到氣氛與往年有很大不同,少了幾分熱鬧,多了幾分冷清。從媽媽的口中得知,今年家里的表弟、姐夫、叔叔等多位家人都在外地打工沒有回家過年,這在以往是從未出現過的情況。提到這里,氣氛一下子凝重了起來,嬸嬸的眼里更是泛起了淚花,一直念叨著,50幾歲的叔叔從來沒有在外面過年的經歷,不知道一個人在外面吃的什么,過得怎么樣……這個年是我們這個大家庭最冷清、最不想團聚的一個年,幾百公里外的打工地,是他們和家的距離,也是家人們內心割舍不下的牽掛。
筆者的家鄉遷西縣,位于河北東北部,是一個“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純山區縣,是著名的“中國板栗之鄉”。家鄉境內山清水秀,礦產資源得天獨厚,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6個品種,以金、鐵最為豐富,為全國黃金“萬兩縣”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鄉的人們祖祖輩輩依靠著板栗種植和采礦挖礦的收入,日子倒也過得有滋有味。因此在全國各地農民紛紛離開家鄉加入進城打工的行列時,筆者的家鄉很少有人外出打工。
近幾年來,由于缺乏品牌保護意識及營銷理念,遷西板栗的品牌形象及價格都打了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隨著礦產資源的日漸枯竭及礦產價格的下降,村民賴以生存的經濟大廈幾近坍塌,迫于生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是中老年人開始了背井離鄉的打工路,筆者家里的很多親人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閑聊中得知,這一兩年村里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打工路,很多年輕人甚至舉家外出,過年不回家的也不在少數。看到家鄉的這一變化,筆者心中有難以名狀的悲哀,也有一絲淡淡的欣慰。悲哀的是,沒有產業支撐的農村,失去了自身資源的保障后,便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境地,這種現象在以重工業為主要產業的北方農村尤為突出。以筆者家鄉為例,在礦產價格節節攀升的那幾年,整個遷西縣的財政收入,居民收入,消費水平等都位居全國前列。但是礦產業價格受多方面影響,而且由于污染嚴重,礦產的開采也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沒有了礦產這一大靠山,又沒有其他主要產業,家鄉的經濟泡沫隨之破滅,更是直接導致了大批工人失業,眾多農民失去主要經濟來源。更為可悲的是,礦產開采帶來的后續山體采空及環境污染問題,將在今后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影響著家鄉的人們。兒時的家鄉,山是綠的,水是清的,春天山花爛漫,夏日溪流潺潺,秋日碩果累累,冬季白雪茫茫,每個季節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如今,舉目望去,大批采礦工廠擱置、尾礦堆積如山、大片山體出現采空區、地面沉降、地表及地下水體嚴重污染、水土流失嚴重、生物多樣性嚴重破壞……短暫性的經濟增長,換來的將是永久性的環境破壞。農村是中國人身體及心靈的家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廣袤農村一直是文人筆下詩意棲居、安放鄉愁之所,而今青山不在、綠水難覓,“鄉愁”該往何處安放?
拋開悲觀的一方面,筆者也欣喜地看到家鄉人在一步步地變化著:他們開始敢于走出大山,敢于為了綠水青山放棄金山銀山。在筆者的家鄉,人們曾經固執地認為:千好萬好不如家鄉好,即使在家里再窮再苦也不愿意出去打工。而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改變傳統思想,他們從最初的“離土不離鄉”,發展到“離土又離鄉”,他們接受新的思想,學習新的技能,挑戰全新的工作;他們宣傳家鄉,銷售家鄉特產,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為家鄉的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在談到新農村建設、農村城鎮化、保護農村的綠水青山等當前農村熱門話題時,他們再也不是以前那副事不關己的態度,而是能侃侃而談,甚至每個人都能暢談出自己的夢想和未來。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環境污染的重要性,他們抵制礦產私采亂采,積極治理環境,力爭把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村民外出務工,春節難以團聚,折射出的深層次問題還是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缺乏主導產業,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實現城鄉融合的關鍵。因此,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合理化,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讓更多的農民守在家門口能發家致富,是很多農村面臨的重要問題。
筆者真心希望因工不能回家的農民工越來越少,希望每個大家庭都能團聚,希望能回家吃上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