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還鄉,坐在奔馳在草原上的火車里,看著窗外熟悉的景觀仿佛一首歌的單曲循環,滿眼望去,唯有一片生機盡收而又春情待發的天地大寫意。一般提起內蒙古草原,人們的概念無非是藍天、白云、碧草、羊群、長調而已矣。然而,就是這樣數得清的本來應該很單調的事物,卻鮮有人看得夠。一日千里坐個高鐵就能實現,但是一目千里卻是非要來這里才能真實體會。
特別要提到的是,在此次歸鄉途中,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草原在平日熟悉的風光之中,已增添了一抹顯眼的新景——途中迎面一簇簇嶄新亮潔的村莊不時地躍入眼簾,村中的白墻、青磚、紅瓦建筑鱗次櫛比,街道、院落、屋舍儼然有序。這就是“傳說”中的內蒙古“十個全覆蓋”惠民工程。
2014年1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區工作會議提出,內蒙古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扎實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其中,計劃利用3年時間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工程內容包括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障。
內蒙古在過去三年里,將農村工作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專門推進且成效顯著,讓我們農牧民感到驕傲。我家所在的通遼市扎魯特旗烏額格其牧場林業分場是個典型的例子,而且本身也是全市“十個全覆蓋”工程驗收的典型。
根據村民的說法,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安全飲水的自來水井和管道鋪設及水表安裝、村內街道硬化和村村連接的水泥路、村村通電和智能表安裝、村村通網絡鋪設、校舍、衛生室、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的裝修等都是公家(政府)出錢,只有村村通衛星電視的小鍋(天線)由個人出資50元。
村民危房改造分了三類情況。原來是土坯房(包括純土坯房和土坯墻外抹水泥的房)的,全部推倒并重建。在建設過程中,村民可自建,也可由公家指定工程隊建設,建材門窗等由居民自行采購,每戶居住面積須在80平方米以上,建設費用由個人支付,政府進行補貼,補貼標準是每戶2.85萬元。這里分為政府直接投入的1.85萬元和政府募集的社會企業贊助費用每戶1萬元,驗收合格后,統一打到村民賬戶上。
原來是磚房的,進行翻新或門窗更換,門窗全部為玻璃鋼門窗,居民自行采購,驗收后公家進行補貼,每戶1萬元到1.7萬元不等。
對于低保戶家庭,公家出錢并負責建成一套60平米的磚石結構加蓋彩鋼瓦的住宅,低保戶無償入住,但不可變賣。
各家各戶的沿街院墻都是公家出錢并負責砌好和粉刷。伙墻由公家給拉一半的空心磚,自己負責另一半磚,共同搭建。各家大門口通向屋門口之間的過道全部硬化,由公家給磚,自家鋪建,免得雨雪天到屋兩腳泥。
在本村村民看來,這是黨和政府送來的春風。老百姓年年忙到頭就是為了過好日子奔小康。什么叫小康,那就是老百姓都要吃好住好穿好用好,加上各方面信息靈通,比城里的全不差。現在公家不但把所有配套設施都全部建設好,而且自家蓋房還給補貼,給磚,這好事哪找去?
在村民李淑文家,了解到他們原來就是土坯房,房頂雖然蓋了瓦,抹了水泥,外墻也整體抹了水泥,但是怕下連天的大雨。現在不但自建了80平方米的房子,還在前沿接出了20平方米的全玻璃鋼的陽光房。不論是從建筑整體還是裝修細節上來說,都比城里的樓房好很多,舒適而有檔次,就算娶個城里的媳婦過來也會覺得有面子了。
當然,好事還得有人干好才行。也有地方因為干部宣傳動員不得力,導致民怨的。本村不但沒有發生那些狀況,而且使村民臉上都覺得有光彩。
據了解,這項工程也不是所有項目一下子全面鋪開,在本村最開始是常住人口的養老、醫療和低保等的統計審核認定,接著村委會給各家安裝了衛視天線,接下來是村村通公路,校舍和衛生室、活動室建設,危房改造,更換電表,自來水安裝,街巷硬化,連鎖超市裝修掛牌,一氣呵成。
“十個全覆蓋”工程本身并不算完全創新,而是順應國家的總體大政方針將其中各項涉及農村的工作整合成一套整體工程,在全區全面深入高效推進。這項宏偉工程不但實現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目的,客觀上也大力推動了“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的國家宏觀調控有關政策的落實。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