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大學生村官全國人大代表將在“兩會”上重點關注什么?他們有什么樣的建議?《中國村莊》就此采訪了4位大學生村官全國人大代表。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玉林市陸川縣烏石鎮副鎮長梁麗娜:
在扶貧方面,最重要的手段當然就是產業扶貧。只有產業扶貧這種根本手段才能解決根本問題。“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的形勢雖然嚴峻,但這主要還是針對工業領域而言的。在農業產業上,通過對農民進行精細組織,對各地村莊種養業精準指導,全區域合理安排和布局,把現有的農業產業做好,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村地區就能抱團發展,延伸出產業鏈條。
在鄉鎮居民的醫療方面,應加大對農民看病的保障力度,特別是對貧困人口的報銷范圍、比例和額度。農民最怕的就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對他們來說比自然災害還可怕。農民因收入低,收入難,因此健康意識必然薄弱,導致“小病舍不得看,大病看起來難”的狀況。國家層面應該制定有關政策,比如在特定時間下派醫生到鄉鎮醫院,設立專家就診日,引導農民定期集中接受更專業的診療,讓農民能夠做到“敢于看小病,有病抓緊看”,最大限度降低因病致貧風險。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貴溪市樟坪畬族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長桂千金:
在任村支書期間,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扶貧攻堅。特別在少數民族地區,扶貧任務更重一些。習總書記說過:“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精準扶貧的各項優先政策要多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一些,同時也要鼓勵有能力的貧困戶爭取在政策幫扶的前提下自力更生,自己能造血,能甩掉包袱,放開腦袋,增強自信,積極生產,與所有老百姓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全面小康是脫貧攻堅的目標,但不等于脫貧攻堅。我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兩個字,不但收入要達到小康,精神風貌也應該跟上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五個方面都要齊頭并進。這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標準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們任務仍然艱巨。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山聯村村主任朱虹(左):
我是創業的大學生村官,所以對農業技術的意義認識比較深刻。目前農業技術在農村的普及效率還提不上來。一方面是農民本身的接受程度,一方面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力度,兩個方面的勁兒接不上。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基層干部要加大宣傳動員力度之外,我們農技的推廣普及應該更加精準,因地制宜,據實施策。各地的農業發展狀況和發展水平都不一致,甚至村與村之間都不同,因此,我們的技術推廣如果按需供給,將會更加高效,取得的成果更加顯著,讓我們的農技推廣人員和老百姓俱歡顏。
當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方面已經形成了氣候,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潮流。但各地如何發展自己的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是一個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怎么讓人來,人來了如何留住,回去之后如何讓他們再回來?也就是如何對接市場,怎樣瞄準客戶?這些都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廣泛研究,樹立典型,為各地提供指導。
分級診療制度是一項很好的政策,但由于醫療資源不均衡,老百姓扎堆大醫院的情況很難緩解。又由于現在到北京很方便,患者動輒就到北京看病,這都是因為老百姓不相信各地區的市縣醫院的水平和能力。市縣醫院一方面缺乏人才,一方面設備相對落后,這其中的原因也不難分析。人才需要相應的條件和待遇保障以及精神的感召才能留住。設備方面的問題,有過度醫療的影響,也有宣傳的問題,一般的病基本不需要特別昂貴的設備。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南通三建慈善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欣蓉(右):
今年我準備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作為基層代表,我首先關注的是基層民生方面的問題。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我國社會民生方面情況的改善較大,但城鄉差距仍然存在。一些農村地區還無法在這些方面自己造血,需要繼續被反哺。
在特色小城鎮建設方面,中央已經出臺了指導性意見和有關文件。這方面工作需要省部級層面持續跟進。特色小城鎮不僅可以通過發展,直接就地解決農村地區有關問題,而且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地的特色還需要繼續深度挖掘、包裝和宣傳。把本地真正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資源稟賦精準地表述出來,不但使本地群眾有高度認同感和自豪感,對區域外也形成實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作為公益事業的從業者和推動者,我還要呼吁一下公益扶貧的事情。目前,扶貧攻堅這場硬仗打得有聲有色。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是積極作為,爭相獻計獻策,親力親為,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作為公益組織,扶貧工作一直是我們肩上的重擔,是所有公益人堅持的命題。我們一直在創新思路,從公益的角度來吸引公眾都來參與扶貧,增加社會合力的黏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