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聚焦民生?深植“三農”——喜看昆山農村全面深化改革后新變化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江蘇昆山市農村經濟研究會?張樹成 字號:【

  近年來,地處滬寧經濟走廊前沿的江蘇昆山農村,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呈現出嶄新面貌,現從八個方面來看昆山農村全面深化改革后的新變化。

  一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基本實現現代化。隨著農村城鎮化、工業化的深入開展,尤其是近年來農村土地實行“三權分置”制度改革,不僅迸發了土地新活力,而且卓有成效地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基本實現現代化。農村土地實行“三權分置”后,明確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激發了承包戶自愿流轉土地的熱情,使農業規模經營不斷擴大。2016年,全市實種水稻面積11.02萬畝,有796個規模經營主體,經營面積達10.96萬畝,占99.46%。其中合作農場有了良好的發展, 2013年通過錦溪長云合作農場試點,翌年各區鎮競相效法推開,現已擁有合作農場42個,經營水稻面積42338.26畝,占水稻規模經營總面積的38.6%。為適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需要,農機現代化風生水起。市委、市政府及時出臺了相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完善以政府為主導、集體為補充的農機投入機制,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體系,至2016年,全市保有農機總動力22萬千瓦,綜合農機服務率達87.3%。主要農作物從耕翻、播種、除草、施肥、治蟲、防病、灌排,到作物成熟后收割、脫粒、入庫等實行一條龍機械化服務,全市農業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2%以上,農民過去種田“面朝黃土背朝天,肩挑彎腰手操作”的情景已成為歷史。

  二看社區股份合作社股權量化到戶享紅利。農村社區股份專業合作社股權固化改革,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又一創新。近年來,昆山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農村產權歸屬、促進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保值升值、增加農民分紅收益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通過股權固化試點取得經驗后,全市121個行政村和32個涉農社區共193家社區股份合作社的股權全部固化到戶,涉及農戶141913戶、479352人,量化經營性凈資產320434.53萬元,從根本上維護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利益。2015年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共分紅7953萬元,比上年增長31%,2016年預計紅利又可增長10%以上。這項以民為先、長效增收的農村股權固化工作,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不僅讓社員得到更多實惠,提高財產性收入,共享發展成果,并且還可轉讓、繼承、抵押、擔保等,加強農村要素市場化,推進資源有效配置,成了傳子傳孫的“搖錢樹”。

  三看鄉村旅游“花開滿枝四季香”。近幾年來鄉村旅游方興未艾,將生態環境修復改造、江南水鄉文化、古鎮古村落遺存保護以及稻作文化植入鄉村旅游,成為農村一條亮麗的風景線。市委、市政府圍繞大旅游、大開發、大提升的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智慧旅游、品牌提升、產業融合、旅游法治、旅游保障五大工程,全市旅游業保持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特別是近兩年間,規劃開發祝甸古窯、“鄉村祁莊”和計家墩、林石嘴、六如墩等10個鄉村旅游載體,配套發展鄉鎮“好時光”文化旅游軟件,諸如舉辦巴城蟹文化節、錦溪湖鮮節、淀山湖稻香節等專項活動,吸引各方游客紛至沓來,促進了全市旅游經濟健康發展,景區百姓收入不斷增加。2015年實現旅游收入223.5億元,接待游客1926.8萬人次,分別同比增長5.24%和5.99%,榮獲“最美中國·生態旅游目的地城市”稱號。;2016年預計旅游收入260多億元,游客人次2040多萬,其中散客比例占60%以上,旅游收入含金量更高。

  四看村級集體經濟由弱轉強補短板。昆山村級集體經濟過去較長一段時間處于蘇州六縣(市)中末位狀態。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特別是通過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先后三輪實行村企掛鉤、機關結對、派員駐村、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一系列措施,建載體,上項目,由輸血型扶助轉變為造血型幫扶,拉長短腿,補齊短板,全市扶持的經濟薄弱村有90%以上摘掉后進村帽子,并有10%以上村面貌大有改觀,已躍入全市先進行列。2015年,昆山全市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819萬元,比上年增長9.3%,超過了蘇州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平均水平。

  五看村莊環境宜居家園美。昆山改革開放起步較早,新農村建設先后于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兩輪有序開展,由市鎮兩級政府統一規劃布局,財政補助、集體籌資,不少村建成了一排排鱗次櫛比的花園式小別墅。期間由于經濟社會建設蓬勃發展,帶來了大面積的農房拆遷。為及時安置好拆遷戶住房,改善農村百姓居住條件,市鎮兩級投資,全面著手構筑造型別致的農民動遷小區。到目前為止,全市約有90%左右的農戶入住環境優美的新穎社區。特別是近年來本著改革創新的精神,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按照農民自愿的原則,對保留村莊和古村落,進行新一輪的修復改造或重新翻建,不少村莊呈現出粉墻黛瓦、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在村莊改造過程中,一方面,建設綠色環境,堅持以硬件、美化、綠化、量化為目標,扎實有效開展環境整治,全面拆除房前屋后違章建筑,生活垃圾全部由村、鎮集中處理;另一方面,鑒于農村房屋大多數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房齡都在30~40年,質量較差,危房較多,從2014年起啟動農房翻建,做到了統一宅基地面積、統一房型圖紙、統一外觀色彩、統一房屋高度、統一管理驗收,廣大農民盼望多年的宜居家園之夢已成為美麗的現實。人們過去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現在都認同“鄉村,讓生活更美麗,更令人向往”,由此,“鄉愁”蝶變為“鄉戀”。

  六看農村養老治病有保障。“人民的向往就是我們工作的目標”,昆山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民生關注的事情放在重要議事日程上抓,積極解決百姓的養老治病問題。特別是農村,從2004年1月起由農保轉社保,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實現了城鄉養老保險并軌,至2015年底,全市農村除特殊情況外幾乎100%的老人(男60周歲以上、女50周歲以上)由農保轉入社保,月平均每人可領取2100~2200元,剛剛進社保的農民月收入也有700元左右。醫療保險方面,城鄉亦全面并軌,農民得到的好處更多,諸如醫療費可報銷70%以上,大病醫療費用50萬元以上可報銷95%,且上不封頂。這樣不僅大大減輕治病醫療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還可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同時對農村低保戶不斷提高保障水平。2009年以后,低保人員月平均收入由2009年的410元調高至750元,平均每天25元;近年來還為全市低保邊緣戶贈送富民合作社干股紅利,戶均1138元,其獲益水平居全省之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2012年起步至2016年,全市先后建立日間照料中心92個,受惠老人達5000多人,還實行“9064”養老新格局,即居家養老90%、社區養老6%(含建立農村關愛之家,實行離家不離村養老模式)、機構養老4%(至“十三五”末,每千名老人擁有45張病床),并對80周歲以上老人實行虛擬養老,每月派專人為其打掃居室衛生、閑聊陪伴服務兩次,全市共有3萬多人受惠;市財政撥款發放尊老金,滿80周歲的每月50元,90周歲的每月100元,100歲的每月500元。

  七看農民出行辦事更便捷。“要致富,先修路”,這既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交通系統聚焦富民的著力點,致力于把農村道路修成為農民出行便捷的致富路。近年來,昆山緊緊圍繞“公交優先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目標,從政策、規劃、資金、管理等多個方面,加快推進公交運行體制機制改革,使全市公共交通駛入快車道。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公交線路215條,公交站點2976個;共有公交車輛1459輛,平均每萬人擁有15.36標臺;公交運行總里程3249.5公里,直發班次6511.54次,日客運量48.02萬次;全市域公交出行分擔率達到23%,市區分擔率達24%,為城鄉人民構建了便捷出行的網絡化線路,使百姓出行更方便、更經濟、更環保。同時,還優化國、省公路網絡,整合航道網絡,對接鐵路網、航空網建設,強化多網融合,滿足百姓多樣化出行需求,綠色交通、智慧交通成了昆山一張靚麗名片。

  八看農民收入增長節節高。昆山市各級領導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把全面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管近幾年來經濟發展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全市城鄉居民的收入依然不斷上升,而且農民收入增長的幅度連續12年超過居民收入的增幅,大大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2015年農村居民純收入33623元,比十八屆三中全會前的2012年增長38.98%,年均遞增11.6%;2016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8%左右。隨著農民收入的節節攀升,千家萬戶舍得購物、旅游以及教育、文化、信息等方面支出,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現在轎車、電腦等高檔消費品已進入尋常百姓家,親友組團出國旅游比比皆是,上網購物習以為常。據初步統計,全市共有各類汽車50多萬輛,其中城鄉居民私家轎車40多萬輛,按165.12萬常住人口計算,每5個人左右就有一輛轎車。同時,農村各級黨組織近幾年來十分重視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群策群力構筑“文化良田”,填補“精神糧倉”。如今的農民不僅“口袋”比以前富裕多了,而且腦袋逐步跟上時代步伐,促進了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建設。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