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我曾來大別山參與扶貧。這次再來金寨,發現其在通訊交通、精神面貌和產業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一、精準扶貧幫扶模式的“道-略-術”分析
基于幫扶的精準扶貧是屬于任務扶貧,聯戶聯村幫扶體現黨和政府的人文關懷特色,也能形成一個氛圍,是目前的主要關注點,但問題是目前的幫扶扶貧只有一層層的縱向聯通,缺乏橫向聯通,很多政策難以形成合力、落到實處,屬于被動式的。由于沒有橫向聯通,幫扶干部就會分化成逃避型(想辦法走)、投機型(形式主義)和實干型三種,只有橫向聯通,才能把實干型干部聚聯起來,鎮村聯動,提高他們的“巧干”能力,不斷總結實干模式,抑制逃避模式和投機模式,倒逼逃避型和投機型轉變。
在動力、能力、效果上,實干型是動力主導,進而想辦法提升能力,強化效果,效果反過來也會促進動力增加和能力提升;逃避型往往是因為能力不足,難以產生效果,導致動力也不足;投機型是動力不足,也不會去提升相關能力,最后效果也不會好,糊弄為主。
基于貧困村的資源潛力和發展方向,將村莊分為富裕型發展村莊、小康型發展村莊和任務型發展村莊,富裕村主要需要形成群式發展,小康村主要通過特色開發發展,任務村則主要通過聯戶幫扶、政策兜底解決。
二、“集體+團隊+聯合”的扶貧思路
解決幫扶的橫向聯通和貧困村莊的發展,必須采用“集體+團隊+聯合”的組織模式,集體是做聚集,聚人心、吸眼球,使村民行為有差異但向良性發展,解決改進問題;團隊主要是做功能,根據能力形成角色分工,提高效率解決攻關問題;聯合則是做業態,解決短板和縮差問題。
隨著扶貧進度的開展,“集體+團隊+聯合”的扶貧模式會演變,集體作用變得更主動和重要,形成長效機制。
三、小組團發展模式
本次金寨活動的小組團扶貧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村帶片區發展模式,基于名村類型和貧困村空間,通過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村促會”)聯動,形成互補幫扶,片區小組團示范,進而帶動縣域的模式。
村促會加十大名村形成五個小組團,影響五個片區,屬于政策色彩比較濃的扶貧模式,應該引入產業類協會,以“名企+貧困村+產業協會”模式基于主導產業交互來做小組團扶貧,這樣,村促會做村社資源開發、名村做人文生態資源開發、名企做產品開發,兩個或多個協會聯合,就能實現縣域扶貧的覆蓋。基金也能被引進來,村社基金重在業態建設,產業基金重在產業體系建設。中國十大名村攜手幫扶金寨10個貧困村,可以形成5個(1+2+2)組織模式。
四、金寨扶貧模式的戰略實施
此次金寨扶貧聚集十大名村和五大專業團隊,是組織模式的創新。攜手幫扶需要精神時代化、干部群網化、品牌體系化、科技實用化、服務業態化、管理精優化、標準協同化。同時,要善于利用好社會資本聚融精神,政治資本聯動干部,組織資本跨界結合,人力資本梯次開發,產業資本傳遞現代,金融資本創造機會。
此外,部署、布局、抓手對金寨貧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很重要。從2025年回頭看,由資源、環境、生態價值形成的多贏共生機制最重要;從2020年回頭看,由資本、服務、文化價值形成的供需依存關系最重要;從2018年回頭看,由政策、幫扶、人才價值形成的精神物質貢獻最重要。金寨要做好這幾方面的部署,就能快速實現脫貧致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