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湖坊村地處南昌市上海路中段,是江西省名列前茅的工業強勁、商貿繁榮的經濟強村。全村下設8個村民小組,人口3575人,在村園區工作和暫住人口達2萬人之多。改革開放以來,湖坊村在全國勞模、村黨委第一書記魏牛庚和村黨委一班人的帶領下,從8000元起家,經過艱苦創業,頑強拼博,靠誠實的勞動和創新的精神將一個遠近有名的貧窮村建設成為中國十佳小康村。特別是近年來,湖坊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和諧村莊為目標,緊緊圍繞“融入城市,服務城市”的工作理念,確立了“工業強村、商貿立村、招商興村、生態美村”的戰略目標,將湖坊村打造成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聞名江西的經濟強村。湖坊村先后榮獲中國十佳小康村、全國百強村、江西省文明村、江西省生態村、江西省安全村、全省十強村等稱號,成為江西省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2016年,湖坊村完成總產值26億元、上交國家稅金7600多萬元、村級收入4000萬元、人均收入近2萬元、擁有總資產20億元。實現了江西省村級“五個率先”: 在全省農村率先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零負債運作,進入了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全新發展時期;率先實施了“三個一”的民生工程,即對考入清華、北大等國內重點大學的村民子女重獎10萬元,對百歲長壽的老人獎勵10萬元,設立了200萬元的村民醫療二次報銷基金; 率先創建了江西省村級規模最大、服務最優、環境最美、效益最高的“四最”品牌工業園區"湖坊工貿城"; 率先興建了全省村級首幢高30層的村民住宅樓; 率先興建了全省村級首家村民度假休閑中心——梅嶺龍泉山莊,村民每年可前往度假休養
湖坊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打造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湖坊新特色經濟。為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提出的“二產三產并舉,雙輪驅動,工業化城市化同步,兩化提升”的戰略定位和“解放思想,創新創業,聚焦發展,實干求變”的工作方針,湖坊村提出了要在2020年重鑄湖坊新輝煌,再造一個新湖坊的工作目標。該村下一步的發展,主要是突破無土地資源的瓶頸,大力推進新的發展項目。按照“融入城市、服務城市”的理念,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做好湖坊工貿城產業優化工作。二是從2016年起,村“兩委”班子一直再尋求突破,以合理整合現有資源,做到物盡其能,科學使用,以創新發展模式,按照“融入城市、服務城市”的理念,投資2億元,擬征用土地200畝,將建41萬平方米的農產品交易場所。其中冷藏庫6萬平方米,年可運營150萬噸食品的農產品交易場所及大型冷凍儲藏物流超市,形成南昌市禽肉海鮮水果蔬菜等冷凍食品集聚、優勢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的冷凍食品集散配送基地。為服務市民生活,豐富市民菜藍子作貢獻,為村級商貿物流產業的培育發展打基礎。該項目一旦順利實施,將成為南昌市首家智慧型的農產品交易場所,且針對南昌農業發展的需要、居民生活的需求,打造倉儲及物流、零售與批發、線上與線下為一體,輻射江西省乃至華東地區的農副產品冷鏈物流港,將實現年交易額達150億元人民幣,能夠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突破上交稅收1億元左右,可望創利潤15億元。為湖坊再創輝煌打下基礎,現階段已完成項目考察,并在積極推動項目發展。
湖坊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將進一步推進民生工程,為民辦實事。1. 進一步加大對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病殘黨員的扶持力度,定期進行走訪慰問。2. 繼續全額出資為村民辦理農村醫療保險;堅持做好村民二次醫療報銷力度,在二次報銷醫療費用方面,該村僅去年報銷費用就高達68萬多元。3. 進一步實施三大民生工程,繼續推行考入國家重點大學獎勵10萬元、百歲老人10萬元長壽獎及二次醫療報銷制度。4. 為提升公眾安全感,逐步完善技防點工程。5. 進一步實施村莊美化工程,為村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為切實搞好環境衛生,讓村民有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經村“兩委”研究決定,現以服務外包的形式來保證村莊環境衛生日常保潔工作。6. 積極改善整治村莊的生活環境加大村莊小游園工程項目建設。該地塊占地約4000平方米,投入資金50多萬元,建成了現在集健身、休閑于一體的村莊小游園。工程在建造方式上突出“意、趣、神、色”的園林特點,修建亭臺、草坪綠化,種植廣玉蘭、櫻花、桂花、垂絲海棠等名貴喬灌花卉;在規劃布局上著重體現“生態優先、方便百姓、美化城市”等設計理念,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綠中,居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園林綠化景觀,還為休閑廣場內新增了村民健身器材8件,專門設置了一塊給村民用于廣場舞的活動場地。小游園建成后,可供周邊的村民健身、休閑、散步,將極大地豐富村民生活,做到了民生共建共享,增強村民幸福感。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中國夢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的今天,湖坊村將把湖坊夢與中國夢緊密聯系起來,繼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實干,加快推進有形市場做大、無形市場做強、衍生產業做優的發展戰略,努力打造現代商業服務集聚區,建設幸福美好的新湖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