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木版年畫,流行于中國西南地區,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齊名,被人稱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1993年,綿竹市被當時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年畫之鄉”。2002年2月,綿竹木版年畫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綿竹木版年畫自宋代產生,經過明代發展日趨成熟。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綿竹木版年畫達到鼎盛時期,其生產規模已相當龐大。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綿竹有年畫作坊共計300余家,遍布縣城及城郊等鄉鎮,從業年畫藝人1000多,加上幫工,從事年畫生產人員達萬人以上。全縣每年的年畫產量空前巨大,每年生產門神、斗方達1400多萬份,畫條200萬份以上,當時還成立了年畫行會“伏羲會”。大量的綿竹木版年畫通過畫商經營銷售,其方式分“坐商”和“行商”兩種,設鋪面的稱作“坐商”,當時僅縣城就有30余家之多。綿竹木版年畫銷往陜西、甘肅、青海、云南、貴州、湖南、廣東、廣西、新疆和港澳等地,甚至還遠銷今天的越南、緬甸、印度等國家。
清代后期,綿竹開辟了專門銷售木版年畫的市場。大市場在城內的南華宮,從臘月初一到三十,天天出售年畫,自清晨到深夜,年畫市場十分繁榮。小市場在城中北河壩及清道鄉,從清道鄉至綿竹城郊的南軒祠,約15華里的大路旁擺滿了年畫攤子,故當地有“冬月初一掛望子,臘月初一擺攤子”和“東門河壩去觀花,南華宮里去看畫”的俗語。
綿竹木版年畫內容廣泛、品類繁多,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在制作時,綿竹木版年畫和其他木版年畫一樣首先要刻成線版,但區別于其他年畫的最大絕妙是:它刻于梨花木的板子印拓成的黑線版只起輪廓作用,成畫時全靠人工彩繪,從不套色制作。因此同一個線版的年畫經不同的藝人,甚至同一藝人不同的力道、心情的彩繪,也會呈現出“同形不同色”的風格趣味,絕無重復。
綿竹木版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構圖上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在顏色上使用的也是民間染料,色彩的處理也是別具一格,主色強調黃丹、佛青、桃紅、草綠,輔色則包含了猩紅、天藍等,運用色相和色度的對比,極富單純強烈的民間特色。綿竹木版年畫設色單純而艷麗,濃重而明快,對比而和諧,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它獨特的色彩選擇還表現在“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指的就是綿竹木版年畫的彩繪過程。“一黑”指的是黑線版,“二白”指的是人物手臉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黃”指的是衣冠及人物道具的橙黃色,而“五顏六色穿衣裳”,則指的是年畫中的人物服裝顏色,采用了洋紅、桃紅、黃丹、佛青、品藍、品綠等鮮艷且飽和的色調。同時還輔以“明展明掛”手法,借助色彩同類色深淺及階梯變化,造成了深淺、明暗的過渡,增加了畫面的節奏和裝飾情趣。
綿竹木版年畫樣式歸納起來有避邪迎祥、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戲曲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諷刺幽默、花鳥蟲魚等等。形式豐富多彩,有門畫、斗方、橫推、中堂、條屏、單條、木版拓片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增添了冊頁、扇面、賀年卡、掛歷、臺歷、手卷、廣告年畫等新形式。
綿竹市射箭臺村是綿竹木版年畫的發源地,在2008“5·12”地震中遭受嚴重破壞,綿竹年畫博物館嚴重受損。但幸運的是,年畫精品、絕版年畫和雕版文物沒有損毀,百余位年畫藝人安然無恙,為震后綿竹年畫產業的重振提供了重要保障。
災后重建中,綿竹市將年畫產業作為當地的重要產業大力扶持,加大財政投入,從轉變傳統生產發展方式入手,變零散的家庭式作坊為集約化的產業基地,變單一的生產加工環節為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變舊村土房為現代化的新型鄉鎮。
2009年,綿竹市與對口支援重建的蘇州市合作,共同投資3800萬元,借鑒同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蘇州桃花塢年畫的發展經驗,興建一個包括年畫廣場、景觀大道、年畫博物館、年畫產業基地、民間年畫坊等8個子項的綿竹年畫新村。
2010年12月,射箭臺村與大乘村和合并組成年畫村。全村總面積5.1平方公里,年畫村景區核心區域1750畝,是一處以鄉村旅游、年畫商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為主,結合新農村建設的精品型鄉村民間工藝文化旅游景區。2011年4月19日,年畫村獲得“國家4A級旅游景區”稱號,同年11月,被評為“四川省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
年畫村啟動了“年畫上墻”工程,將三國故事、二十四孝等六大主題的年畫壁畫畫在農戶的院墻上,美化了鄉村,宣揚了中華民族“忠”“孝”文化傳統美德,成為綿竹新農村建設的靚點。
年畫村依托年畫文化,結合鄉村旅游、農業觀光打響了“生態休閑”旅游品牌,向日葵展、菊花展、戲水樂園、郁金香展、燈光展……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留住了村民外出打工的腳步,“四季好玩”的節慶旅游項目更是成為年畫村的鄉村生態旅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