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以提高農林業全產業鏈機械化、設施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社會化服務為紐帶,大力推動農林業領域“機器換人”,為加快現代農業林業進程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精準式推廣,擴大“機器換人”覆蓋面
一是緊貼地情推廣。針對該區地處溫黃平原,“插花田”較多的實際,綜合考慮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和機械的適應性,有針對性地引進推廣噴桿式噴霧機、水稻高速插秧機等設備,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的應用覆蓋率。針對該區人多地少的實際,重點推廣了烘干機等設備,解決“無地曬糧”等問題。近兩年,該區共投入農機購置補貼資金532.93萬元,補貼各類機具466臺(套),其中烘干設備55臺(套),受益農戶和各類合作組織274戶(個)。
二是緊扣產業推廣。摸清不同產業對農機的需求,找準推廣切入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盯緊糧食產業,主攻水稻機械栽植等薄弱環節,現已基本實現了從育秧、翻耕、栽插、植保到收獲、烘干等的全程機械化。提質畜禽產業,鎖定存欄100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等重點場(所),全部購置自動飲水、自動干清糞、自動喂料等機械化設施設備。深入蔬菜產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大棚耕整技術、移栽和收獲技術,打造育苗新亮點。如浙江百龍農業有限公司運用蔬菜育苗流水線、育苗軌道運輸機、噴滴灌等設備,年育苗數量可達1億株,服務5萬畝蔬菜生產。
三是緊盯需求推廣。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人工巡查山林存在眼界不寬、留有盲區等問題,在加強人防的同時,引進推廣大疆PHANTOM 4 PRO+無人機,代替傳統人力,助力林地監測巡視、森林消防巡查、資源普查、物資投放以及應急搜救等工作。大疆無人機可以精準定位、導航、規劃路線,同時能夠實現窄距飛行模式,穿越林區狹窄的空間,拍攝鏡頭實時反饋至移動端。通過裝備建設和科技手段不斷提高森林執法效率,降低巡檢人員的工作風險,減少作業人員的室外作業時間。
四是緊抓趨勢推廣。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季節性勞力緊張的實際,實施“共享農機”,由農機合作社提供閑置農機的租賃服務,解決有機戶無事做,無機戶用機難的矛盾。如路合糧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購置糧食生產全程化機械設備4全套共22臺,在滿足自身生產需求后面向社員及周邊農戶出租,租賃費用按天計算。針對新興產業發展與農機研發滯后的矛盾,加大引進示范推廣的力度,今年該區率先在全市試驗推廣7DGY-300A多用途單軌式田間軌道運輸機,可在半徑500米范圍內遙控作業,預計每年節省用工成本10萬多元。
二、破題式創新,提升“機器換人”附加值
一是搭建農機雙創平臺。為了解決農機裝備制造業規模偏小、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難題,該區投入2593萬元啟動建設全市首個集農機展示展銷、科技創新、創業孵化、金融信息、平臺交易、教育培訓和檢測維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業機械創業創新產業園,吸引高端人才、高新技術和高質產品入駐園區,促進農機行業向高端智造方向邁進。目前農機裝備展示中心已經建成,浙江大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分別與中國農機化科學研究院等6個科研院校簽約科技成果合作項目。該區計劃年投入資金7000余萬元用于農機產品技術研發。
二是搭建人才對接平臺。為了解決農機領域產學研結構性矛盾,該區與省農機學會簽訂共建浙江農機協同創新(路橋)服務站戰略協議,將引進、培育“國千”“省千”“500精英人才”“行業技師”等拔尖人才,并推動省農機學會8個專家團隊深度對接該區農機企業,協助破解生產技術難點,推動農機制造行業轉型升級。同時,成立農業機械化促進會,充分發揮其橋梁和紐帶作用,招才引智,打造農機行業人才集聚地。目前,農機促進會發展會員單位34家,會員個人25人,專家成員14人。
三是搭建智慧農業云平臺。為了解決農機管理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精準度不高等問題,依托智慧農業云平臺,推進智慧農機、智慧農技和智慧畜牧等平臺融合。計劃于11月份將“智慧農機”整合至智慧農業云平臺,通過構建農機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深入開展項目研究和實踐,將光溫水肥自動控制、作物長勢智能監控等先進技術引入農機領域,提升農機管理數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
四是搭建智慧林業云平臺。為了解決林業行業人工實時監測難度大等問題,將先進的云計算、無線傳感網、移動計算等技術與林業資源的實時動態監測和管理、森林消防的預警和響應以及護林員的管控與發展等林業行業的需求進行深度融合和創新,搭建智慧林業監控平臺,感知森林資源“脈搏”。采取以租代購形式,在進山路口、山頂安裝監控探頭,實時管控關鍵部位、敏感時段、高危人員“三個重點”。運行護林員手機客戶端GPS定位管理系統,實現護林員在場無手機信號時自動記錄護林員行走軌跡,有信號時自動發送軌跡至系統功能,確保了定位的連續性、準確性,提高了護林員工作效率,并可以在火災發生時訊速、準確的處理,減少損失。
三、補短式服務,提高“機器換人”滲透率
一是“一主”向“多元”的主體轉型。該區在打造全省首個擁有集農機產品展銷、科研、檢測、維修、培訓為一體的農機公共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由政府為主向全社會多組織擴展。如由15個農業主體聯合組成路合糧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計劃投入658萬元建成集育秧、烘干、加工、維修于一體的區域性糧食生產“機器換人”社會化服務示范基地,可服務金清及周邊1萬畝糧食生產,前期已自籌資金300多萬元。目前,該區各類農機服務組織達到314家,擁有各類農業機械4000余臺(套),年機械化服務能力達到50萬畝。
二是實現“單一”向“全程”的環節轉型。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從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向產后烘干、加工及其他特色產業領域滲透,形成由谷到米,從育種、生產到加工、銷售的農機服務組織產業鏈,提供全程化、多樣化、專業化服務。
三是實現“被動”向“主動”的機制轉型。根據農業發展新形勢,從服務供求銜接著眼,從農戶新需求著手,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主動出擊,與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穩定服務機制,積極推動訂單服務、承包服務和跨區作業等服務方式,拓寬和延伸服務范圍和領域,加快“機器換人”進程。目前,該區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機戶訂單作業面積逾6萬畝,其中跨區作業面積達3萬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