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標志著鄉村發展步入黃金時代。提法從“農村”變成“鄉村”,一字之差,是對“三農”工作的全新定位,旨在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鄉鎮屬于城市之末,農村之首,是溝通城鄉區域經濟的橋梁和樞紐,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組織方和實踐方,鄉鎮一級勢必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戰略節點和新引擎。
一、定位“坐標系”、謀劃“路線圖”,找準鄉村振興的成長坐標
當前,在鎮級層面盡管已有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多方面實踐,但這些政策只能用于少數具有特色發展優勢的地區,要想達到這些扶持標準,很多地方是高攀不上的,難以適用于全部鄉鎮發展。加之特色小鎮往往忽視農村發展,美麗鄉村則局限于農村層面,這都將割裂城鄉融合、鎮村一體發展格局。相比于目前國家重點培育的1000個特色小鎮而言,面廣量大的鄉鎮因缺乏鄉村振興的“參照系”,很難找到一條普適性發展路徑。所以,鄉村振興并非簡單的把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進行相加,而是一場深刻的鄉鎮體制機制改革,不僅在硬件上融合、一體,更要在軟件上平等、互補。為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急需開辟新的改革陣地,定調鄉鎮層面如何創新體制機制,尋求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之外的第三條道路,引領鄉鎮發展模式變革。
由此可見,鄉村振興發展已經不再是一個單要素、局部性問題,而是關乎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復興的系統性、全局性問題。因此,準確定位“坐標系”,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前提。這就要求我們,明確鄉鎮一級在鄉村振興中的戰略地位,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農村看農村,摒棄以往那種城鄉二元、鎮村割裂的發展弊端,在國家政策、區域發展大棋局下定位坐標。鄉鎮一級只有把握好融合鎮村各方優勢的目標定位,發展才有正確“坐標系”。現在全國范圍內各層面大舉創建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可以看作是通過特色產業、獨特優勢的區域差異化發展來鍛造“單打冠軍”,其產業輻射影響較大,亦能帶動村一級發展。但現實中大部分鄉鎮特色優勢并不明顯,筆者認為,可以整合域內優勢資源,讀懂自身在區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橫向差異化、縱向協同化,積極爭創“團隊冠軍”,也同樣可以勝出,并以此謀劃鄉鎮發展“路線圖”,找準鄉村振興的成長坐標。
二、“三鏈”融合、“雙手”協調,以改革創新托舉“微笑曲線”
在精準定位鄉村振興發展的成長坐標后,要在坐標中找出鎮村發展的核心動力。以往鎮村的發展存在著城鄉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離等諸多問題,導致鎮村資源、資產、資金使用和投入碎片化,沒有形成整體合力,如同在發展鏈條上出現“孤島斷環”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并堅定不移推進。”對于鄉村振興發展而言,就要從鎮村特色鏈、資本人才鏈、改革創新鏈三處發力,集成創新、改革領動,融入區域棋局,強化戰略支撐,同時充分利用好政府與市場這“兩只手”的作用,一邊以政府之手對接鎮村特色鏈,另一邊以市場之手對接資本人才鏈,并以改革創新激活政府和市場雙手之力,協調運作、拉緊筑起鄉村振興的“微笑曲線”。
一是繪制鎮村特色鏈。規劃先行,謀定后動。鎮村特色是鄉村發展的綜合競爭力,將鎮村產業、環境和人文等特色要素一同規劃、建設和發展,可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的有機統一。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全域化”理念推行多維、綜合規劃,把鎮區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特別是要圍繞一個“美”字、突出一個“特”字,將鎮村亮點、看點、熱點,經濟點、投資點、增長點全要素串聯起來,實現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集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規劃理念于一體。同時,注重統分結合,既要統籌安排用地、項目和資金,繪制一張圖、謀劃一盤棋、算好一本賬,避免鎮鎮點火,村村冒煙;也要分清鎮村發展的物理界限,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形成新一輪鄉村產業發展的“美麗經濟”。
二是構筑資本人才鏈。資本人才是撬動鄉村發展的有力“杠桿”,這并非鄉鎮黨委政府一家之言、一己之力可以做到,需要政府、企業、農民多方參與,包括引導企業投資、加快人才引進、培育農民組織等。這一方面要采取整體營銷策略,一張名片對外,按照規劃梳理招商線索,將零星項目整體打包推介,推進“產村人”融合、“居業游”共進,加快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另一方面充分借力企業家能人和業內領軍企業,以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原則,以鄉村振興為己任的情懷,鼓勵企業家與政府和農民一道共商共建、共襄盛舉,讓政府、金融、社會資本各自找到對應的位置。同時,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民來說,最重要的是幫助其找回自信。新時期亟須建立全覆蓋的鄉村教育培訓體系,健全國家管治、城鄉同治、村民自治的多層次鄉村治理體系,加快建設“人的新農村”。
三是拓展改革創新鏈。改革創新對于特色產業和資本人才的對接融合具有粘合劑作用。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需要鄉鎮黨委政府加大自我改革力度,綜合運用好政府與市場這“兩只手”。為此,鄉鎮黨委政府要擺脫“家長”角色,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既靠政府也靠市場,一方面發揮好政府主導性作用,努力做好鎮村規劃引導、基礎設施配套、資源要素保障等工作;另一方面發揮好市場基礎性作用,引導企業參與、培育農民組織、開設眾創空間等,并改革目前不適應鄉村振興發展的產權制度、戶籍制度,還有城鄉要素流動性較差等瓶頸因素,以政府和市場雙手之力托舉鄉村振興發展的“微笑曲線”,為鄉村振興注入“鎮能量”。同步推進“互聯網+”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讓各要素在互利共生、開放合作中形成眾創空間,引發鄉村創業,進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鄉村振興發展在“觸網”中振翅高飛。
三、樹立科學政績觀,做鄉村振興發展的“先行官”、“店小二”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幾屆領導班子以歷史的耐心、戰略的定力,持之以恒地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正”指揮棒。踐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從頂層設計走向微觀實踐,離不開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可以說,“鄉村振興”為鄉鎮和農村基層干部指明了方向。一是要爭當鄉村振興發展的“先行官”。加快經驗化探索之路,當前要以深化“雙特雙創”為抓手,即特色產業、特色旅游業;創建特色小鎮、創建美麗鄉村,爭做整合盤活資源的“操盤手”,落實改革政策的“主攻手”,全面形成“中心鎮區、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梯次分明、發展有序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二是要當好服務鄉村振興發展的“店小二”。鄉鎮黨委政府要以改革創新承接上級各項政策,簡政強鎮、鎮村協同,特別是要化解鎮村原有發展中各自為政、相互博弈的矛盾體,摒棄狹隘主義、保護主義,努力實現鎮村聯建、聯商、聯美、聯治,達到鎮村行政一體化目標。同時,鄉村振興既要有“顏值”,更需強化“嚴值”,著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大力增強鄉鎮和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鞏固提升鄉村振興發展的承載能級。要極力避免部分強勢企業介入農村資源侵占、農村市場壟斷,導致農民利益被“擠占”、農業發展要素被“擠出”;切記謹防鄉村振興戰略被房地產商竊取發展果實,把農村變相發展成為企業家的投資樂園和富裕階層的后花園,最終拖累“三農”事業,束縛鄉村振興發展步伐。
改革未有窮期,發展永無止境。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筆者相信,有各地各部門的“政策紅包”,有城鄉居民對鄉村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力推動,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一定會早日實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