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罾村位于江蘇省濱??h東北部,與濱海港口、濱淮農場、濱海沿海工業園相鄰,下轄9個村民小組,1.5萬人口(含外來人口),全村土地面積1.5萬畝。近年來,在村黨委書記、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薛正紅的帶領下,“兩委”班子攜手并肩,帶領群眾在富民強村道路上,不斷出臺新舉措,實現新跨越。2017年,全村實現三業總產值超1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9萬元,村集體積累1200萬元,集體資產3.1億元。榮獲國家生態村、全國文明村、中國幸福村、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示范站點、和諧社區建設示范村等榮譽;薛正紅個人又榮獲江蘇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突出貢獻獎。
調優結構 帶領群眾走富路
東罾村歷來都是種植糧食,規模小、產量低、品種單一,經濟效益差。對此,“兩委”班子想方設法,調優產業結構,帶領群眾走上富裕道路,重點做特一產:瞄準有機農業、設施農業,著力培植稻麥制種、設施蔬菜基地,高效養殖基地;著力做強二產:立足配套沿海工業園和濱海港港口開發,致力壯大工業項目區,大力發展機械、倉儲物流、產品包裝、原料市場及產品研發等工業區前置和后道產業;全面做活三產:全力推進東罾新村社區化、生態化,以發展商貿、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業為重點,以統籌發展社會事業為支撐,以推動全民創業為依托,全面激活三產服務業。一抓高效農業促增收。圍繞服務園區和港口,目前,東罾高效農業園已建成千畝蔬菜、千畝苗木、千畝淡水和生豬養殖基地,僅此一項,農戶人均年增收千余元。并以鴻振農林科技發展公司為依托,在全縣率先創造了“公司+農戶”這一幫扶新模式,積極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重點幫助他們解決信息、技術和銷售等問題,降低市場風險;并把村“兩委”干部和所有黨員,全部分到生產、加工和銷售產業鏈中,將所有促、幫、帶工作列出清單,明確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二抓工業建設保穩定。采取“三步走”戰略,建成民營創業園。一是高起點制定好園區規劃,園區規劃占地3000畝,借鑒縣工業園區建設經驗,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的原則,請專家進行論證,組織專門力量對民營創業園進行規劃設計,確保規劃合理,配套齊全。二是籌措資金搞好建設。一方面,采用土地入股的辦法,進行股份制合作;另一方面,鼓勵群眾將手中的余錢拿出來投資,達到定期分紅。三是加快招商引資上項目,走以商引商的路子,加大對東罾的宣傳力度,吸引外地客商前來投資辦廠。從村干部中抽出三分之一的力量,專門從事招商引資工作。截止2017年底,已引進建成普信二期、交易市場、新創實業、清婷洗滌和廣進建造等11個總投資達18億元的工業項目。東罾賓館、大潤發超市等十多類招商項目也早已建成并投入運營。三抓發展三產拓富路。為了更好地提高群眾收入與適應工業園區和港口發展的需求,村建成了現代服務園,集商業、貿易、生活、服務、娛樂于一體的賓館、飯店、商場、休閑中心、車站、農貿市場等一整套配套服務設施,以此拉動村級三產的快速發展。此外,還通過人事、勞動等部門,加大對村里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根據各自特長和年齡大小,建好不同類型的信息型、智能型的勞動力隊伍,為農戶增收致富打下良好基礎。目前,現代服務園在東罾大道兩側共有樓房20多幢、沿街商鋪千余個,總建筑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的53個三產項目已建成使用,并全部投產見效。結合東罾一、二、三產齊頭并進的經濟發展狀況,村培養了103戶自主創業大戶,經紀人67個,有力地帶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還針對本村農業機械多的特點,組建了勞務中介公司和運輸公司,為園區發展提供長期服務,較好地帶動了勞務和運輸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全村已有各類大中型農機具1500余臺套,600多戶運輸專業戶活躍在全國各地搞運輸,機械作業已成為東罾村新興富民產業,東罾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省聞名的機械作業專業村。
多措并舉 攜手并肩共同富
致力改善民生,攜手并肩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村“兩委”班子的初衷。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村民生活快速提升,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薛正紅認為,集體經濟變強了,村民生活富裕了,村里的全面建設必須同步發展,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提升,干部群眾家家富有,尤其是弱勢人群富了,才算真正的富裕。于是,她帶領“兩委”班子側重從五個方面抓村里的全面建設。一是大力推行基層民主管理。廣泛開展村民自治,堅持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全面推行黨務、村務公開,建立了黨群民主議事、重大事項票決、民主評議村干部等管理制度,對村務中的重大收支、黨務中的辦事過程和結果等,全部在村務公開欄進行公布,給群眾一個明白,讓群眾看得方便、心里踏實。二是盡力倡導精神文明建設。共青團在團員、基干民兵中和學校里,開展學雷鋒做好事活動,并利用墻報、黑板報及時宣傳表揚助人為樂的人和事;村“兩委”重新修訂了《村規民約》,組織村民開展了道德評議、星級農戶評比、文明村創建等爭先創優活動,在全村上下形成了黨群和諧、鄰里團結、家庭和睦的良好風氣,連續保持19年無群眾去市、到省、進京的上訪記錄。三是著力加大福利事業投入。對青壯年勞力進行免費致富技術、技能培訓,每年組織黨員、群眾代表外出參觀學習;鼓勵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并視申報項目,給予一定的創業資金。三年內,村里出臺了10多項惠民舉措,讓群眾感受到真切變化;為病災戶、低收入農戶辦理農村低保,免費為群眾辦理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實行大病救助;全村的五保戶和孤寡老人全部實行集中供養;男性滿60周歲、女性滿55周歲免費理發、洗澡,并每月領取225元生活補貼。四是極力幫助弱勢群體脫貧致富。幫扶弱勢群體,是富民強村的重中之重。村里明確規定:“在利益分配中,群眾優先于干部、低收入戶優先于群眾、弱勢群體優先照顧”三個原則,對確定的重點扶持人員及老、弱、病、殘家庭(人員),在政策、法規允許范圍內,做到三個優先,即,上繳集體有關費用時優先減免、集體分配福利時優先增加、有致富門路時優先照顧;班子成員在平時工作中,實行“情感關愛”,堅持做到三個必訪:即遇到病災情況必訪、下崗失業必訪、出現矛盾糾紛必訪,讓弱勢人群樹立脫貧致富信心。五是全力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每年兩次發放《便民聯系卡》和《民情民意征求表》,認真傾聽群眾意見,及時了解群眾信息,幫助解決群眾訴求,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發動黨員、干部與群眾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推動黨員想著群眾事,圍著群眾轉、帶著群眾富,從而,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給項目做得較大、效益較好的黨員、干部、經紀人下任務,讓他們對村里年輕人進行傳幫帶,幫著群眾賺錢;還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從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入股股金中增加收入;正紅小額貸款公司,幫助2000多人擔保貸款4000多萬元,幫助200多戶群眾找到了創業致富門路。
再接再厲 富民強村入小康
為使村民盡快真正步入高級小康生活,村委邀請東南大學、江蘇省城鄉設計院幫助規劃實施了東罾新村建設。目前,已按照高級小康村標準,建成了東罾新村,共有1210戶居民入住新村,其中,新建了520戶集中居住的“和諧佳苑”和368戶“幸福佳苑”的農民別墅,新村內環境優美,路、水、電、通訊、有線電視、寬帶網絡、村民活動廣場等配套齊全,學校、醫院、農貿市場等商業網點圍繞周邊,真正實現了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已建成了高效農業園、民營創業園、現代服務園和由村集體投資成立了正紅集團下轄牧業、建筑、小貸、環保設備等9家公司,幾年來,安置村民就業近200多人,為實現富民強村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注重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搞好集體事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主次干道18條32公里,鋪設了自來水管網、雨水管網5.3萬米,新增道路綠化6.5萬平方米,公共綠地近萬平方米,實現了綠化、亮化、美化;供電、郵電、電信、衛生院、敬老院、小學、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建成的村民服務中心、健身房、老年活動室、婦女兒童活動室、電教室、圖書室和村民活動廣場等公共活動場所,為豐富村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