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航民村地處錢塘江南岸,位于杭州市蕭山區東部,杭甬高速公路依村而過。全村占地2平方公里、328戶、1160余人、可耕土地800畝、山林200畝、精養魚塘126畝。改革開放前,航民村和全國絕大多數農村一樣,村民缺吃少穿,村莊臟亂破舊,村級經濟薄弱。經過38年的發展,全村已擁有全資、控股、參股工商企業26家,職工1.2萬人,航民集團相繼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制造企業500強、浙江省民營企業100強。2016年,全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124.7億元,利潤8.2億元,上交國家稅金5.04億元,在全國村級經濟中居領先地位。
航民村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優勢相對貧乏,也無法依賴城鎮化土地租金收益來支撐集體經濟,但依靠產業興村,實業富民,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強村富民振興之路。
堅持市場導向
調整產業結構
航民村人多地少,干部群眾較早就意識到:農民僅靠耕作幾畝土地,作再大的努力只能勉強解決溫飽,維持簡單生產。要脫貧致富,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走農村工業化的路子。結合航民所在的蕭紹地區歷來有經營“三缸”(酒缸、醬缸、染缸)的悠久歷史,以及當時老百姓缺吃少穿的現實情況,航民選擇了解決“穿”的行業。1979年,航民以6萬元集體積累起家創建了第一家村辦企業蕭山漂染廠,并取得成功。到1982年,漂染廠產值達到255萬元,利潤突破100萬元,航民村成為當時蕭山縣第一個“百萬村”。漂染廠的一炮走紅,標志著航民走上了一條工業化道路,逐步形成了以紡織、印染、熱電、黃金飾品、建材等行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體系,工業在航民村級經濟中是名副其實的支柱,成為加速航民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村辦工業的蓬勃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航民改革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從原來的承包到戶、家家有地、人人種田,逐步過渡到土地歸總、行業分工、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生產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17個農業工人管理800畝農田和養豬、養雞、養魚等畜牧生產。企業的發展,積聚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帶動三產服務業的發展,成立了賓館、商場、房地產公司等,擁有2家四星級酒店,航民村級經濟從單純的農業生產轉向農工商綜合經營,以農村工業化為基礎,促進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
堅持做強主業
前后延伸協調發展
雖然航民發展起步早,但并沒有盲目擴張,而是量力而行,堅持立足主業、做強主業,前后延伸、配套發展。在蕭山漂染廠發展壯大后,依靠內部積累,不斷滾動開發,采用母雞下蛋的辦法,以大廠帶小廠,老廠帶新廠,成功地辦起一個又一個企業。先是以蕭山漂染廠為基礎,分設整合,成立新的印染企業。隨后,主動出擊,到廣東順德、遼寧海城合作聯辦印染企業,在南北方建立起自己的銷售網絡,積極搶占和擴大市場。截止目前,印染企業已經發展到6家,年加工印染布匹9億余米,被人們譽為“航民印染,一日千里”,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印染企業之一。
同時依托印染主業帶動,根據當時的市場前景,合理布局。當印染發展到一定規模,染料供應出現緊張時,村里就辦起了染料廠;染料問題解決了,紡織化纖原料又緊張了,航民又上馬紡絲廠;企業形成集群時,電力又成為瓶頸,航民便辦起熱電廠。另一方面,依托主業配套發展生產服務業,成立物資供應公司,設立航民海運公司,擁有3艘干散貨輪,載重能力達6.5萬噸;航民逐步發展成為以印染業為主,集紡織、熱電、海運、物流等相配套的大型企業集團。
堅持產業提升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資源環境約束加強,航民人敏銳地意識到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雖然傳統產業并不是落后產業,而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強村富民之源;但沒有落后的產業,卻有落后的產品和技術,傳統產業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順應新技術和新市場發展方向持續進行提升,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航民按照“價值鏈重塑、創新力提高、產業鏈提升、競爭力強化”的原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花巨資從德國、意大利、荷蘭、日本、韓國引進世界一流的設備和工藝技術,重視設備引進后的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近年來,每年投入上億元用于技術改造,主體產業的裝備達到國際或國內一流水平;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提高產品檔次與附加值,并與東華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逐步推行精細化管理、清潔化生產,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水、電、煤、汽能耗控制均達到行業領先。航民熱電率先利用印染廢水脫硫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錢江印染、熱電廢水廢氣綜合循環治理工程列入2016年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名錄,并通過國家環保科技成果獎專家評審。
堅持內引外聯
合作共贏開放發展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航民38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內引外聯,合作共贏”理念,走出去、請進來,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航民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創業初期,在資金緊缺、力量薄弱的情況下,主要以引進資金合資辦廠為主,航民與蕭山農行、信用社合作,引進60萬元資金發展企業;隨后“走出航民”,到蕭山圍墾,廣東順德、河南鄭州、遼寧海城等地聯合辦廠;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基礎條件以后,吸引投資組建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2013年,占股40%的浙江航民科爾紡織有限公司——科爾美國公司成立,并于2015年投產,年產3萬噸氣流紡紗線,成為航民走出國門的第一步。
特別是在產業轉型、新興產業拓展和多元化經營方面,航民更加堅定奉行這一理念。2003年,通過引進技術、人才、管理,與香港環冠公司合資組建航民百泰首飾有限公司,2014年又聯合創辦杭州尚金緣珠寶首飾有限公司,目前黃金飾品年加工量80噸,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黃金飾品加工企業,也成為航民新的主業。2003年,投資9800萬元收購廣東順德的四星級賓館——仙泉酒店;與寶盛集團、上峰集團、富潤集團合作,建筑面積8萬多平方米、按五星標準建設成山東泰安檔次最高的寶盛大酒店,并于2017年開始正式營業。2011年,與浙江的花園村、滕頭村、方林村和上海九星村聯合組建五村聯合控股有限公司,探索中國農村村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模式,目前落戶西溪濕地的總部大樓及五村園已建設完成。2016年,與臺灣合同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杭州航民合同精機有限公司,引進技術與管理,生產節能環保型印染設備。
堅持產融結合
產城融合跨越發展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航民逐步認識到金融資本對實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穩步推進產融結合。1998年,為推動企業上市,聯合萬向集團、杭州鋼鐵集團等6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經過6年半的努力,2004年8月航民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募集資金6億多元,使村級經濟突破了單一社區經濟的模式,成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經濟組織。2007年收購第一創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1.5億股并成為第四大股東,2016年5月份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加大股權和基金投資力度,參股深圳首創成長進行PE風險投資和傳化股份投資都取得較好預期收益,2016年又參與設立豐盛六合新能源投資合伙企業和珠海一創遠航電機產業基金。并將進一步加大航民百泰上市培育工作,規范運作,穩健經營,盡早謀劃申報上市。
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航民認識到必須緊跟杭州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按照建設城市化工廠目標提標升級,優化現有產業布局。近幾年,航民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先后關停了稀貴金屬冶煉廠、水泥廠、紡絲廠等落后產能;著力發展城市工業,航民非織造布老廠搬遷及新增萬噸水刺生產線即將完成搬遷改造工作,航民百泰的黃金飾品時尚產業園項目正在進行規劃設計和立項報批。未來,航民將抓住杭州臨空經濟示范區的難得機遇,尋找航民與民航的緊密結合和投資合作機會,培育機械制造、生物保健等先進制造業;加大賓館、房地產、物流等服務業投資,根據瓜瀝小城市發展規劃的要求,積極參與小城市建設,發展樓宇經濟和創業孵化基地,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堅持共享共創
激發活力共享發展
30多年來,航民村始終堅持走集體經濟發展道路,通過體制創新,建立了富有活力的共同創造、共同享有、共同發展的機制,實現了共同富裕。在浙江鄉鎮企業普遍推行轉制、轉“私”的大環境下,1999年,航民推行了集體控股、量化股權的產權改革方案。在村集體控股56%的前提下,將44%的股權量化到村民、職工、外來管理人員,其中村齡股占40%,工齡股占40%,管理技術人員貢獻股占20%,每年按股分紅。在2006年、2011年和2017年,又進行了3次配股,目前村集體股份占51%,個人股份占49%,總股本4.8億股。通過股權量化,構建了村民、職工、經營者發展集體經濟的利益共同體,極大地激發了村民職工的活力和積極性。
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航民將牢固樹立“產業興村,實業富民”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鼓勵探索、寬容失誤,讓敢擔當、敢創新的干部拋顧慮、有平臺;在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中,大膽探索采用合伙人制度,做到宜控則控、宜參則參,也可以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同時要不拘一格引進人才,重點引進產業型人才、創新型實用人才和復合型高級人才,將項目引進和人才引進相結合,依靠人才引進項目,依靠人才興企強村。航民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緊跟時代步伐,在新農村的發展過程中再作貢獻。
(航民村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