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生態立縣 大美樂東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中國村莊 作者:文/樂東黎族自治縣旅游局 字號:【

  樂東黎族自治縣位于海南省西南部,總面積2765.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1726平方公里。樂東縣自然景觀概括有“一江一山二嶺三灣”,即百里畫廊昌化江,稀世奇觀毛公山,神秘莫測的尖峰嶺,石景奇美的佳西嶺,碧海銀灘的龍棲灣、龍騰灣、龍沐灣。2012年樂東縣政府征集評選出樂東“八景”,分別是尖峰入云、神山暮色、龍沐夕照、昌化江曉、天池秋月、鶯歌銀輝、佳西疊翠、青嶺觀海。樂東有黎、苗族人口20萬之多,至今仍保留著質樸淳厚的少數民族民風民俗,如黎苗“三月三”、黎苗歌舞,黎家婚禮等,尤其是黎族工藝品、織錦刺繡、剪紙藝術久負盛名。

  一、獨具特色的生態景觀

  ◆ 昌化江

  昌化江是海南省第二大河流,發源于海南瓊中縣黎母山林區的空示嶺,自東北向南橫貫海南島的中西部,干流全長232公里,流域面積5150平方公里,總落差1270米。1994年亞洲第一長壩——大廣壩在東方市建成并正常蓄水,回水上溯至樂東縣城上游,形成了一個偌大的人工湖。湖面碧波蕩漾,沿岸群山連綿,林海莽莽,景致迷人,加之兩岸濃郁的黎苗村寨風情,讓人留連忘返。

  ◆ 保國“毛公山”

  “毛公山”位于樂東縣東部保國農場境內的保國山, 因其山體形狀酷似已故偉人毛澤東仰臥蒼穹之下而得名。毛公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景觀最高山峰——寶塔山海拔高度834.1米,與毛澤東主席組建的首都第一支衛戍部隊番號“8341”不謀而合。

  ◆ 尖峰嶺

  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熱帶原始雨林,園內有16公里長的銀河海岸,是我國唯一山海相連的國家森林公園。尖峰嶺被譽為“熱帶北緣生物物種基因庫”,從海濱至海拔1412米主峰呈立體帶狀分布著七個植被類型,孕育了2800多種維管植物,4300多種動物。這里有“天然氧吧”的美譽,最低月平均氣溫11℃以上,最高月平均氣溫26℃以下,冬可避寒,夏可避暑,是海南島絕佳康復療養和避暑消閑勝地。

  ◆ 佳西嶺

  佳西自然保護區位于樂東黎族自治縣北部,保護區內山勢巍峨壯觀,千米以上有名的山峰共10座,最高的猴獼嶺海拔1655米,年均溫度20℃,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常年云霧繚繞。由于山高谷深,人跡罕見,森林植被仍保留著熱帶原始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觀,珍稀生物物種豐富。自然保護區中的紅水河谷,長不過1萬米,落差高達1500多米,兩岸陡坡峭壁,偶見群猴跳鬧,河底遍布石頭,石間山泉潺流,多有池潭瀑布,景色優美。

  ◆ 三灣

  樂東縣有海岸線近84.3公里,由西南向東分別為龍沐灣、龍騰灣、龍棲灣,伴隨沿海開發,由省、縣兩級共同規劃建設,形成龍沐灣國際旅游度假區與樂東濱海特別旅游規劃區(龍棲灣、龍騰灣)沿海經濟帶,承接山海觀光、體閑度假、體育娛樂、保健療養等服務功能。

  ◆ 鶯歌海鹽場

  鶯歌海鹽場是我國南方最大的海鹽場,面積3793.6公頃,附近沒有任何工業污染源,海水清澈透明,鹽度在32度左右,水溫年變化在23-30℃范圍,自然條件優越,景色壯觀。該鹽場是國家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在這塊土地上仍流傳著許多動人的軍墾故事。

  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 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

  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男女青年追求愛情的傳統節日,當節日來臨,各村寨未婚的黎苗男女青年都穿上鮮艷的民族盛裝,帶著醇香的山蘭酒、糯米酒成群結隊到曠野上聚會,在鼓笛齊鳴之中起舞同歡、對歌傳情。

  ◆ 棉紡工藝

  在歷史的長河中,黎族織錦藝術充分顯現了黎族婦女的創造才能和工藝造詣,黎族錦織繡藝術圖案反映了黎族婦女對生活、勞動及大自然的熱愛。黎族織錦圖案除了某些共同點外,各地區的服飾圖案紋樣有很大差異,不同的藝術特色,形成豐富多彩的黎錦藝術作品。

  ◆ 大安鎮民俗文化

  大安鎮是樂東縣的一個黎族聚居山區鎮,當地黎族人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獨特的剪紙藝術,大安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同時,大安鎮還是黎族“打柴舞”的發祥地之一,婚慶節日跳打柴舞是這里早有的習俗。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