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隆昌市立足夯實基礎,調結構、優布局、創品牌、重生態,大力發展稻田種養、精品果蔬、木本油料、高效水產等特色產業,培育休閑觀光、農村電商等新型業態,不斷探索“稻魚滿倉、花果飄香、青山綠水、民富村美”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2016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54.8億元、增長3.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25萬元。
一、堅持規劃引領,優化產業布局
隆昌市將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現代農業要爭創全國一流、西部領先的要求,以“12345”現代農業產業提升行動和“351”特色產業發展為抓手,在“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指導下,把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規劃等有機銜接,重點打造東部萬畝油茶、南部“三水”(水稻、水產、水禽)、西部萬畝核桃、北部農旅休閑、中部優質果蔬示范區,培育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帶、黑豬產業帶、休閑農業產業帶三條特色優勢產業走廊,融合發展以柑橘為重點的精品果蔬、以木本油料為特色的生態林木、以農旅結合為主線的休閑觀光農業。到2020年,建成10萬畝“稻+漁”為核心的產業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5個,建成165個“內江黑豬”家庭農場(產能13.9萬頭)、優質水稻示范區5萬畝、木本油料產業示范片5萬畝、柑橘標準園3萬畝,將隆昌建成“稻魚滿倉、花果飄香、青山綠水、民富村美”的中國西部“魚米之鄉”。
二、建設綠色基地,優化產品品質
以提高供給質量為方向,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實施甜城味區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發展戰略,著力抓好“隆昌豆桿”“隆昌夏布”等公用品牌的管理和使用,重點打響“泡菜哥”“山古坊”等特色產品品牌。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發展稻漁加工企業1個,加快實施小龍蝦加工項目;推進均益潤澤加工線投產,加快萬畝優質柑橘、核桃、油茶等主導產業發展,不斷提高優質農產品的加工生產能力。推廣“稻漁”生態種養模式,建成4萬畝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帶;推廣“生豬+水果(蔬菜、蠶桑)”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建設萬頭內江黑豬產業帶,2017年建成“內江黑豬”家庭農場23個單元;以快速通道沿線農業主題公園、休閑農業、產業園區等為節點,建設休閑農業產業帶,打造半小時農業休閑旅游圈。建成優質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1萬畝,推進2000畝創意農業體驗區建設,發展以核桃、油茶為主的萬畝木本油料產業3.8萬畝。
三、加快融合發展,優化產業業態
按照“一戶一特色”的標準,將民俗鄉情文化、農耕田園文化、生態庭院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大力開展“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養生”等主題活動,打造成渝兩地新興生態休閑小鎮、隆昌城市休閑“后花園”。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一批休閑農業景區,打造一批農業主題公園、農業風情小鎮,發展一批休閑農莊和休閑農業專業村,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017年全縣接待游客123.5萬人次,同比增長18.9%;實現鄉村旅游收入5.63億元,同比增長28.6%。依托“互聯網+”,開展定制式生產,實施透明化種植,建立體驗式銷售,實現數據化管理,打造“透明農業”示范基地,讓放心農產品擺上消費者的餐桌。建立“透明農業”可追溯系統,利用遙感、攝像及遠程等方式,通過微信、QQ等互動平臺,讓消費者全程參與和監督種植養殖過程,目前已建立“透明農業”基地2個,規模發展有機蔬菜、生態黑豬、舊院土雞等農產品21類。推行“電商+種植戶”“電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電商+傳統企業”模式,培育農特產品,引導傳統農業和特色農產品“觸電上網”,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加速農產品轉化為資金的速度,為土地充分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