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四川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目標、模式與路徑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中國村莊 作者:文/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劉后平?楊航?鄧浩月 字號:【

  編者按:從2015年開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后,已正式拉開大幕。四川省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在供給側改革方面也總結了一定的經驗。本期特開設“供給側改革”版塊,總結四川全省供給側改革的模式,并以幾個縣市為例,具體剖析四川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任務,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則提出要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四川省作為全國農業大省,也面對“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結構性改革問題。因此,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四川農業發展現狀,確定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模式與實現路徑,以期實現全省農業的轉型升級,提高農業要素使用效率和產業效益。

  一、四川省農業供給側現狀及問題

  (一)農林牧漁產值結構

  農業、畜牧業產值比重較高。其中,農業產值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2015年,四川省農業產值占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3.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約2.5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2015年,四川省畜牧業產值占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的40.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約10個百分點。

  林業、漁業產值比重較低。其中,2015年,四川省林業產值占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的3.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約1個百分點;漁業產值占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的3.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約7個百分點。

  (二)農產品供給結構

  一是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5年,四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645.4萬公頃,約占四川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2/3,糧食產量達3442.8萬噸。其中,稻谷、小麥、玉米、油料作物、蔬菜及食用菌、茶葉、水果等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總體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而棉花和甘蔗的播種面積和產量總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二是主要林產品產量呈大幅增長趨勢。2015年,四川省油茶籽、核桃、竹筍干等林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分別達20708噸、458435噸、138195噸,分別較上年增長51%、56%、26%。

  三是畜牧產品產量基本穩定。2015年,四川省肉豬出欄量為7236.5萬頭、肉牛295.45萬頭、羊1698.02萬只、家禽66154.91萬只;肉類總產量達706.80萬噸、禽蛋產量146.65萬噸、奶類產量67.5萬噸,畜牧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四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為了實現農戶和市場的對接,提高整個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四川各地掀起了一輪主要有“公司+家庭農場”“公司+社會組織+農戶”“合作社+合作社”“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創新。2015年四川省規模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8703家,各地的家庭農場數量共計1.7萬個,經營面積達161.5萬畝,全省規模種養殖戶達45萬戶,30畝以上種糧大戶1.3萬戶,工商登記農民合作社5.8萬個。

  二、四川省農業要素投入效率分析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法對2010-2015年四川省21個市州的農業要素投入產出進行要素投入效率分析,結果顯示:四川農業要素投入效率逐年下降,在2010-2015年期間,四川省區域內各市州農業效率平均降低2.3%,農業技術平均提高1.2%,其中,農業純技術效率平均降低1.3%,農業規模效率降低1%,整體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降低了1.2%。農業技術效率的提高是當前促進四川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最重要推動力。

  三、四川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目標、模式與路徑

  (一)改革應堅持“五大發展理念”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指導,結合國家“五大發展理念”和中央“三農”決策部署,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來提高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其發展的新理念為: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四川省農業供給側改革應順應新理念的要求,探索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

  (二)改革目標為補短板和調結構

  作為國內農業大省,四川省的農業結構性問題正是中國農業結構性問題的縮影。四川省的農業產業結構不甚合理,林業與漁業發展水平低,存在明顯的短板,且四川省的新農村建設遠未達到標準,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存在產業鏈不完整,科技技術落后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針對四川省的實際情況,四川省的改革目標應該在全國目標的基礎上有選擇性的進行,主要目標應著眼于補短板和調結構上。

  (三)采取“2+5”改革模式

  綜合前文分析,四川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模式選取“2+5模式”,“2”即兩目標——調結構和補短板;“5”即五路徑,包括整合要素、改造組織、調整結構、突出特色和創新機制。以兩目標為牽頭,五路徑為動力,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行。

  (四)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路徑

  1. 整合農業要素,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四川省整合農業要素要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發展優勢主導產業為載體,加速土地、資本向農業專業農戶整合,形成三要素統一協調的合力。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加快推動主導產業發展的專業技術和各項資本向農戶集聚,形成傳統生產要素和現代生產要素的有機整合,進而實現土地規模效益,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的投入產出效益共贏的局面。

  2. 改造經營組織,形成規模經濟

  四川省當前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根據四川省的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情況,四川省農業組織的改造可選擇 “公司+協會+農戶”和“合作組織+農戶”兩種模式,在農業發達地區選擇前者,在不發達地區推行后者,逐步形成規模性的農業經營組織。同時政府應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在稅收、信貸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升合作社服務能力。

  3. 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

  在種植業方面,在保證糧食產值不減少的情況下加大經濟作物的種植;林業方面在保持良好發展的同時注意環境保護,決不能出現過度砍伐的情況;畜牧業的主要經濟區中甘孜和阿壩地區的經濟貢獻率最高,應對這兩地區的畜牧業合理謀劃,實現產業升級;四川由于地形特點,不適于漁業發展,但仍存在內江、眉山、廣安三個漁業發展較好的地區,應對這些地區的漁業進行集中化管理,形成規模小質量高的漁業產業集群。

  4. 發展特色農業,優化區域布局

  在發展特色農產品方面,應選擇在省內甚至在全國有一定競爭力或者有市場發展潛力的產品作為四川特色農業的重點發展項目,如優質水稻,特色名品雜糧,優質油菜,特色茶葉、花卉、蠶桑、水果等項目。同時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在種植業發達地區重點發展優質水稻、地方名特優水果、“兩高雙低”油菜、畜禽蛋奶、優質水產和無公害蔬菜等;在林業發達地區發展花木、森林蔬菜產業等;在畜牧業發達地區建立牛羊生產基地、優質家畜供應基地等;在漁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建立漁業養殖并農家樂的農業旅游業一體的家庭漁場;綜合考慮全省發展情況,在農林牧漁均發展較好的地區,有選擇性地發展不同產業,起到查漏補缺作用。

  5. 創新經營機制,形成品牌效應

  四川的農業歷史悠久,很多四川的農業土特產及其加工品十分有名,如什邡的煙葉以量高質好而享譽全國;漢源的花椒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金川雪梨、蒼溪梨以其汁多味甘質優而成為清朝時的貢品;合江荔枝、茂汶蘋果、會理寧南石榴、安岳檸檬等也都是上乘佳品,名聲遠揚;以優質蠶絲為原料生產的蜀繡與湘繡、蘇繡、粵繡齊名,俗稱“四繡”;青神竹編享譽海內外,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川豬、川茶、川酒更是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但是當前四川特色農產品不僅面臨國內其他省份的競爭,還面臨來自海外的競爭。因此四川省應在現有的特色農產品中選擇一批市場潛力大、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作為名牌來培育,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培育出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名牌,突出“綠色、品質、營養、安全”四大特色;加強四川名牌的宣傳和市場營銷,強化四川名牌的認定、注冊及保護工作,塑造四川特色農產品的整體形象;同時制定完整的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疫檢驗體系,以加強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生產投入品和產品質量的全過程檢測,確保農產品質量,形成良好聲譽。

  四、四川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健全完善農業生產要素的流轉整合機制

  在土地要素上嚴格實施國家耕地保護政策,尤其是在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區。在勞動力要素上,積極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產城轉移,先就地實施勞動力的產業轉移,保證本地區經濟發展,再進行剩余勞動力輸出。在資本要素上,促進城市資金回流,加大新農村建設和扶持現代農業發展。積極推廣利用現代生產要素,降低勞動投入,增加科技和機械的投入使用。

  (二)大力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及組織形式創新

  堅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就需要用現代新型科學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經營組織方式來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目前在四川省,專業農戶、農業企業正處于加速發展、不斷壯大的階段。而在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四川省未來一段時間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營主體就是家庭農場。

  組織形式的創新需要通過引進中介機制,從而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首先是要降低交易費用從而提高整個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其次是通過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通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獲得規模收益;最后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創新出具有四川特色的經營組織形式。

  (三)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

  四川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相關政策有利于農業供給側改革快速順利地進行。政府的作用主要著眼于:深化改革,科學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加強監督與法制建設;以產業政策為導向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性調整;積極開展農村公共產品投入與農業服務指導。

  另一方面,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和農業生產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對于促進四川省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用價格機制自發調節農業要素流轉整合與產業升級,實現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和調結構目標;充分利用市場競爭機制,有利于促進特色優勢農業的自發形成;市場的優勝劣汰有利于組織創新和龍頭企業發展,推進產業鏈延伸;合理利用市場機制有利于構建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