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巷村,江南水鄉一顆璀璨明珠,位于江蘇省常熟市的東南,緊鄰沙家浜紅色旅游風景區,處于蘇嘉杭、沿江、蘇州繞城等高速公路的環抱之中。全村186戶,800多人,村轄面積約3平方公里。多年來,蔣巷村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的創新發展新思路,為實現全村三業產值持續增長,村民人均收入和員工收入穩步提高,為常熟市委確定的“五大主體戰略”新目標作出新貢獻。民富村美風氣好,和諧文明上水平,天藍地綠水更清,糧豐花香瓜果甜。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蔣巷村在常德盛書記帶領下,就關注綠化、重視生態建設。把“綠化林網,生態平衡”醒目高掛,在農田路邊渠旁種植水杉,而今成了農田林網。黨的十五大以后,蔣巷提出了要把蔣巷村建成“學校像花園、工廠像公園、村前宅后像果園、公墓像陵園、全村成為社會主義大樂園”的目標,以此鼓勵全體黨員干部村民群眾的建設熱情。隨著村級經濟的發展壯大,蔣巷進一步提出要建設“人間新天堂”的更高目標。黨的十七大以來,村里向群眾承諾要建設一個“又富又安更要美、瓜果飄香果實累累”的不是公園的天然大公園,如今這個目標基本實現。這使蔣巷在實踐進程中逐漸加深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認識和理解,也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領導、各地干部的肯定,國內外游人也贊賞有加。
不斷更新理念,立足環境再造
蔣巷村與昆山、太倉相鄰,是常熟市最東南角里的一個小村,上個世紀60年代仍是一個偏僻閉塞、血吸蟲病患嚴重的窮村,土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絕大多數老百姓是外來戶,住的都是擇高而居的泥墻草堋,稍好一點的土著村民也不過是低矮的小瓦房,全村一片荒蕪。1966年,黨支部調整思路,決心改變面貌,改善生活質量。結合消滅血吸蟲,提出了水利開道,低圩改造等治水造田方案,動員群眾聚戶成巷,發動遷墳填坑,平整土地,建設良田。十多年的艱苦拼搏,初步實現了田平路通河暢流,泥墻草房集成巷。加上改革種植模式,創新耕作方法,推廣秸稈還田,實施科學種田,到70年代末期,蔣巷農業生產達到了江蘇省的先進水平,80年代初受到省政府嘉獎,農業部刊文稱“荒草洼飛出了金鳳凰”。在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先后3次規劃建設新村巷,一次比一次更漂亮。隨著村級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于1995年又進行了以“四園一基地”為基本布局的新農村建設綜體規劃,開啟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如今的蔣巷村,公園環境的工業園,林網包圍的綠色糧油生產基地,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生態種養園,綠蔭蔽日、氧吧傍宅的村民安居家園、村民蔬菜園等,構成了一個天然大公園。成為了首家國家級生態村、中國最美田園,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江蘇省循環經濟示范村、江蘇最美鄉村等,并榮獲亞太農業低碳獎項,一個生態安全、綠色發展的美好家園正在加快步伐。實踐使蔣巷認識到,環境可以再造,理念的升華,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導。
保護生態環境,推進持續發展
習總書記曾經指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境界。生態環境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只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持續發展。上個世紀90年代初,蔣巷的鄉村工業遇到挫折,為了加快發展,引進了化工產品生產,半年利潤近百萬。部分干部群眾欣喜地看到了強村富民的希望,黨支部卻發現土壤、水質、空氣遭到污染的另一面。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干部,反復研究,統一思想,常德盛書記斬釘截鐵地宣布:為水清、天藍、稻綠,為子孫飯碗,即使生產金子也要立即關停化工廠,隨后原地辦起養牛場,拯救修復被污染的土地。幾年后這片土地變成了生態種養場。舉一反三,黨支部又作出決定,推平占地40多畝的四口小土窯,復墾復耕,增加了一個種糧大戶,每年向社會提供30多噸優質糧食;先后取締了工廠3臺5噸級鍋爐,倒逼、推進企業轉型升級,使主體企業在做大做強鋼結構為龍頭的輕質建材系列產品,在創立全省同行業唯一名牌產品的基礎上,不斷尋找開拓升級產品,以騰籠換鳥的方式引進升降設備制造,研發車床和壓力設備制造,擴展無紡設備生產以及風電設備加工等,邁出了工業轉型升級實質性的步伐,為鄉村企業的永續發展提供支撐。
在農業種植結構合理調整的基礎上,依托全村農田林網化、田面氮磷攔截工程建設以及全面建成海綿田的優勢資源,實踐探索種植業的轉型升級,并根據不同需求,生產常規、生態、綠色、有機大米。為未來3—5年內全村1200多畝水稻有機化種植打牢基礎,屆時每年可以減少上百噸化肥農藥對土壤、水面和大氣的污染。在堅持秸稈全部還田的基礎上,建設高標準優質糧田、提升現代化農業水平。實行一年只種一熟的休耕養地、冬耕凍垡等儲糧于田的措施,重點支持指導發展有機化專業養殖大戶,廢棄物采用專業無害化治理,同時,蔣巷村把生態環境建設與土地整理復耕、農業產業提升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周邊地區的環境價值,為區域發展作出貢獻。發展的實踐印證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綠水清山就是金山銀山指導思想的先進性,實現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
建設生態文明,愛護生命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生態環境問題是利國利民利子孫后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檔。蔣巷在30多年前就認定綠化林網,生態平衡。從求生存到求生態,是經過了前20多年艱苦努力才領悟到的,生態環境在蔣巷心目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成了普惠群眾的民生福祉。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生態、綠色、健康、長壽,成了老百姓溫飽富裕之后,要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追求生命質量的迫切訴求。
集體的7個大煙囪全被推倒,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黨支部又根據常德盛書記的建議,發動了向灶臺污染宣戰,推進了能源革命,集體辦起液化氣站,為村民發放廚房灶具和液化氣鋼瓶,全面倡導村民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倒了家家戶戶的小煙囪。現在,集體為全村365副灶具全部開通并用上了省心省力省錢的天然氣。夕陽西下,炊煙裊裊的鄉村美景不見了,夜晚的星星月亮卻更明亮了。在居住區和生態園分別建立了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后作為景觀灌溉用水,循環利用,降本節資,也保護了環境資源。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的修復建設,使生物鏈在逐步恢復。村中心的濕地公園,為村民日常休閑、健身提供了舒心場所。濕地岸邊、水面遍植綠色植物,對于凈化富營養化水體,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為各類生物棲息、繁衍提供了保障,也使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精彩。堅持河道清淤,保持綠水暢流。堅持專人保潔,垃圾日清日潔。堅持綠化管護,建立專業隊伍。設立公交首末站,方便綠色出行,完善健身設施,倡導綠色運動等。蔣巷村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惠民謀福的實事來抓,讓村民百姓生產、生活在優越的環境里,享受著安居樂業、和諧穩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以人為本是蔣巷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也是蔣巷向村民的承諾,一切以民眾需求為出發點,以百姓的滿意為立足點。為此,蔣巷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以及省市黨代會精神指引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的“經濟要強、百姓要富、環境要美、社會文明程度更高”的新要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發揚團結拼搏,務實創新的蔣巷精神,艱苦奮斗,奮力拼搏、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蔣巷村建設成為城里人羨慕、本村人舒服、外國人信服的綠色蔣巷、優美蔣巷、整潔蔣巷、和諧蔣巷和幸福蔣巷,實現生態文明、美麗精致和永續發展的新目標。
(蔣巷村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