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而“生態宜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任務。《中國村莊》繼上期開辟“鄉村振興·產業篇”之后,本期推出“鄉村振興·宜居篇”,推介寶山、蔣巷、前南峪等生態宜居的村莊。
寶山村位于成都市西北部,處于成德綿經濟區中心、成渝經濟區發展軸的西北區域合作中心以及成都半小時經濟圈核心區彭州段,距成都76公里。寶山村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15個生產合作社,620戶,2035人。海拔1000米—4200米,年平均氣溫 15.7℃,處于龍門山脈西北褶皺斷裂帶,依傍湔江河白水河流域,毗鄰“白水河國家自然保護區”“白水河國家森林公園”“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寶山以“領秀天府、幸福寶山”為發展宗旨,根據“以工業為龍頭,旅游為重點,管理和人才為基礎,走可持續創新、品牌化發展的道路”的產業發展戰略,以發展工業筑牢集體經濟基礎,以發展山地鄉村休閑度假旅游增加村民經濟收入、提高村民整體素質、提升村域整體環境、改善村民生活品質、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構建“經濟發展、村民職工富裕、環境優美、文化豐富、管理科學”具有山區特色的花園式社會主義新農村。
近年來,寶山堅持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發展思路,以水電產業穩固經濟基礎,不斷深化鄉村旅游產業改革,努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目前寶山村全力發展全域旅游,建成了寶山溫泉度假區、寶山鄉村旅游區、太陽灣風景區3大區域,2014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榮獲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農業公園。
一、 治理村域環境,打造秀美風光
寶山村一直致力于優化景觀環境,調整空間環境結構,形成了3種不同形態的村民聚居集群,體現鄉村文化的徽派建筑集群,體現山鄉度假旅游的農家小院集群,體現寶山文化的現代別墅建筑集群,并對村民聚居集群周邊進行景觀環境打造、自然環境梳理,形成“一集群一景”的美麗鄉村發展布局。
根據不同聚居集群的景觀風貌,以“生態保護為主,氛圍營造為輔”的思路,在不同聚居集群周邊修建不同類型的游憩休息設施,既可輔助業態提升,又可形成幸福美麗新村的氛圍。
二、創新發展思路,培育新業態
通過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寶山形成了一三產業互動、產村相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一是帶動不同檔次的鄉村酒店的整體發展,創新鄉村酒店的發展模式。寶山現已發展鄉村酒店360余家,床位達2萬余個,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能力,吸引了不同的消費群體前來休閑度假。二是加強產品體系建設,加強農旅產業互動。在寶山鄉村旅游區種植了500余畝龍門寶山紅茶、1000余畝薔薇花,開發了“生態休閑農業體驗園”項目。根據規劃建設要求,建設了寶山茶博園、薔薇花文化主題院落,對景觀產業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形成“景觀觀光、農事體驗、特色產品購買”的產業體系,達到豐富產品體系的目的。
三、注重特色培育,打造四態鄉村旅游建設“升級版”
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寶山積極探索、大膽嘗試,走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道路。一是加強行業管理,成立了鄉村旅游協會,規范服務,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促進業態健康、穩定、有序發展。二是優化景觀環境,調整空間環境結構。寶山村形成了3種不同形態的村民聚居群落,并對村民聚居集群周邊進行景觀環境打造、自然環境梳理,形成“一集群一景”的美麗鄉村景象。三是創新發展鄉村旅游業態,扶持產業鏈的構建。在旅游業態的構建過程中,積極發展“互聯網+”的新興業態,加強農業特色產品與旅游產業之間的互動聯系。目前已完成“智慧景區+智慧農業產品”的構建,通過微信、APP等平臺實現營銷業態提升。四是以節慶活動助推文化、旅游、農業文化融合,舉辦小型活動加強村風民風建設。寶山村每年舉行3大節慶活動——寶山旅游文化節、太陽灣薔薇花風車節、冰雪溫泉嘉年華,在文化節慶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推廣宣傳鄉村旅游文化、鄉村旅游商品,形成景區與鄉村之間的文化互動。常態化開展惠民演出活動、村民故事會、村規民約學習、旅游服務培訓、寶山歷史文化學習等專題活動,加強村風民風建設
四、立足生態保護,加強美麗鄉村環境打造
寶山村堅持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了環境綜合整治,對影響村域環境的各類設施進行了維護、改建等工作;加強了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建立了動、植物等資源監測系統,對區域內名木古樹、珍稀花卉、歷史性建筑等實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大氣環境監測系統、野外小型自動化水質監測站對資源和環境進行監控和保護。并在全村域建設了景觀垃圾池、購置了灑水車、清掃車對鄉村道路每天進行維護清掃,加強了村域排水、排污管網建設。二是立足生態保護、文化保護,結合“1+3+N”的村級治理機制與“民主化、精細化、社會化、法制化”管理,完善了寶山村“村規民約”,確保農村管理的民主公平公正,提高群眾參加基層治理的主體意識。三是規劃分區黨支部綠化景觀負責區,加強黨員帶頭環境保護、美化環境的意識,帶動村民對于環境維護的主人翁意識。
寶山村將按照“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要求和“集中、集約、多樣、開放”原則,構筑起居住區與周邊鄉村風貌融為一體的田園景象與自然景象。進一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在保持各聚居集群原始風貌和生態環境的同時加強環境維護的體制機制建設。建成了中國名村收藏館、寶山村莊發展學院、寶山會議中心等多個項目。通過項目建設,引進全國各地先進村莊發展思路,搭建村民、村與村之間的學習交流平臺。
新時代,寶山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實施戰略轉型,走現代化發展之路,以實現幸福寶山為目標,以經濟質量和環境質量提升為重點,實施質量驅動,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生活”的全面振興,率先將寶山建設成為“繁榮、美麗、宜居、和諧、文明”的幸福生活家園,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寶山。 (寶山村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