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出版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積極反響。第十七屆“村長”論壇前夕,大學生村官論壇組委會組織參會的大學生村官代表進行了集中學習。之后,參加學習的大學生村官寫了讀后感。本期《中國村莊》繼續選登其中的兩篇文章,與大學生村官共勉。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延安梁家河度過了7年知青歲月,艱苦生活磨礪了他成長。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會有艱難困苦的人生歷程。艱難困苦可以成就一個人,因為它可以鍛造人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毀害一個人,因為它可以成為你摧毀自己的借口,究竟如何,關鍵要看你自己的人生態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毀滅。
習近平總書記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遠。在梁家河7年,習近平立志辦大事,為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這種毅力和決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養成了胸懷為民謀福利的信念和抱負,決定了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
下沉到基層,沉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走得很充實。這是有大抱負、大氣魄、大本事、大勇氣、大使命感的人才能作出的選擇。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著要經受苦難。能吃苦者,就能經受苦難的考驗,磨其心志,苦難會成為他人生成長的教科書和難得的精神財富。怕吃苦者,會整天處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
習近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
只有心里想著、裝著群眾,才會想著為群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習近平在插隊期間,一心想著為當地群眾辦實事,試圖改變當地落后面貌。為群眾做實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無論是在當知青的時候,還是在當大隊書記的時候,習近平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
要為群眾辦實事,就要先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了解當地實際情況。一個黨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艱難,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經歷中汲取理想信念、為民情懷、擔當意識、奮斗精神等精神養分,以總書記為榜樣,更加自覺地向總書記看齊,樹立正確價值觀、成長觀、政績觀,努力踐行好干部標準,不懈奮斗,為人民創造美好的生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