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著普通百姓的淳樸和勤奮,從創業青年到企業老總再到基層書記,一步一個腳印描繪出絢麗的人生軌跡;他有著成功企業家的膽識和遠見,創立特色村級企業、打造精品安置小區,他的人生軌跡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懷揣著對外面世界無限的夢想和憧憬離開家鄉,踏上了艱辛漫長的創業之路;他,身價過億卻用赤誠之心深情地回報故土,義無反顧。現在,返鄉十年,高塘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業已立,情系鄉,毅然歸來建家園
羅平的家鄉高塘,隸屬于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馬家河鎮(現栗雨街道),位于天元區與湘潭縣接壤處,緊臨株洲西大門——天易大道,母親河湘江依村而過,這里曾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同志率領的羅哲、羅學贊等一批農民運動家從事革命活動的偏僻小村莊,毛澤東親密戰友羅哲烈士便生息于此。這里的人們也曾世代以“稻田+稻草+稻谷”為生。但這里的每一寸熱土,都散發著蓬勃的生機,這里的人們保持和傳承著革命烈士敢闖敢試的創業激情,高塘人銘記先烈精神,和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以現任村書記、主任羅平為“村企聯姻、共同發展”引路人,全村人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目標一致,積極銳意創新“敢闖敢試、先行先試、邊干邊試”意識和理念,譜寫了一曲群情激昂、奮發向前、蓬勃發展的進行曲。
“鷹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2007年5月,擁有株洲市人大代表、株洲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市工商聯副主席、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株洲市十大杰出青年、株洲市大中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諸多榮譽與職位于一身的高塘村村民羅平,積極響應非公有制企業家回村任村官,帶領鄉親們致富的號召,在馬家河鎮黨委的多次邀請下,力排親人朋友的勸說,毅然“解商歸田”,成為株洲市非公有制企業家回村任村官第一人。
羅平回村任支書的消息如同一聲春雷在原本寂靜的高塘村炸開了鍋, 褒貶是非如潮水般撲面涌來。鄉親的置疑,親朋的不解,企業員工的反對,并沒有使羅平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看著原本天時地利人和的高塘村在近幾年新農村建設大潮中不進而退,成了全鎮的落后村,不僅鄉親們生活水平和經濟狀況無法與其他兄弟村比,就連計劃生育工作每年都不達標,鎮里每次召集全鎮黨員干部會議,鄉親和黨員干部都只能低著腦袋自覺地坐在最后排的窘局時,身為高塘村的一名村民,羅平心里很不是滋味。
新官上任三把火,羅平回村就任,村民在那座破舊的學校舉行了熱鬧而簡陋的歡迎儀式,望著鄉親們那期盼而又疑惑的眼神,羅平飽含深情地說了三句話:“一是不換一個‘班子'成員和黨員骨干,換思想;二是高塘不發生天翻地覆的新變化,羅平扎根不走人;三是鄉親們3—5年不過上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羅平愧對眾鄉親!”簡短的幾句承諾,不但解除了村民心中的疑慮,而且還點燃了村民心中創造新生活的豪情。10年過去,高塘從農村變成社區,村民從農民變成股民,高塘已經是人人羨慕、人人稱贊的示范社區。
抓班子,強隊伍,夯實基礎筑堡壘
“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上任伊始的羅平首先狠抓班子建設,把強化創新發展觀念,增強黨員團隊意識,堅定建設新高塘的理想信念,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作為班子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了建設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他挨家挨戶同黨員干部交流、談心。
羅平任職省人大代表、社區黨委書記以來,始終堅決學習、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時始終將社區黨建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把抓班子、強隊伍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構筑了堅強的組織堡壘。
羅平在強化社區黨委班子自身建設的同時,強調密切聯系群眾先從密切聯系黨員入手,通過制定班子成員分片聯系黨員、黨員分戶聯系群眾的冰溶于水的方法,不僅融洽了班子成員與黨員的關系,也提升了黨員的自身形象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增強了黨員與群眾的親密聯系,充分發揮了黨員的溝通橋梁作用,黨員隊伍成為了高塘社區發展道路上勇往直前、攻無不克的先鋒隊。
羅平常說,黨員干部就是服務者。他認為,高塘村的黨員干部如果都把思想統一到支部建設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進高塘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把一片赤誠和真心都奉獻在為百姓服務上,高塘村的發展將指日可待。他堅持做到“四個勤”:勤于動腦、勤于動腿、勤于動耳、勤于動手。“用心、留心、細心”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始終堅持深入基層,了解民眾疾苦,努力做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在他身先士卒的實干和政策的宣傳引導下,高塘村黨員干部思想統一了,凝聚力強了,團結氛圍濃了,工作效率高了,百姓口碑好了。
抓經濟,促發展,帶領群眾奔小康
羅平在謀劃高塘社區創新農村新型城鎮化發展中,敢于打破傳統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敢于運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不斷探索和調整社區經濟發展體系,并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初步打造成具有高塘特色 “金字塔”經濟發展模式。
一是集體控股經濟發展為集體全資經濟組織。2008年,高塘社區因天元區新馬創新城發展需要,在全市率先試行集體土地“征轉分離”政策,8個村民小組集體土地2800余畝和900余村民面臨一次性集體征遷,如此大規模的征遷工作在株洲尚屬首例,擺在羅平面前的不僅是要做好村民的生活安置,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村民的生產安置。羅平清楚地認識到,村民失去土地就等同職工失去就業崗位,經濟來源和福利保障是關系到社區長治久安的實際工作。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社區黨委確立了“共創財富、同贏未來”的經營和服務宗旨,創造性地注冊成立了以社區集體經濟全資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湖南新高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引領社區失地居民轉方式、調結構,努力為失地居民搭建創業和就業平臺,僅用6年多時間,實現了從一個注冊資本僅100萬元到注冊資本發展成為以供應鏈縱向擴張、產業鏈橫向整合、價值鏈兩端延展為策略,形成具有行業優勢和綜合優勢的多元化企業集團,股東平均每年各項紅(福)利分配達16%。同時,隨著天元區新馬創新城的開發建設,高塘社區自身資源發展優勢和可持續發展潛能日益突出。
二是集體經濟與自由經濟混合成立經濟組織。栽下梧桐樹,引得鳳落巢。近些年來,隨著高塘境內新馬創新城的快速發展,高塘社區的發展前景日益廣闊,吸引了越來越多自由經濟對高塘發展前景的期待和親睞。多年來,高塘社區集體經濟先后以控股、參股等形式,在高塘社區境內先后與其他自由經濟混合成立了園林綠化、生態旅游、土石方機械化、商品混凝土等多家不同經濟領域子公司。這些混合經濟的發展和壯大,不僅促使高塘社區朝著經濟產業多元化發展,同時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這些混合經濟組織中,其中園林和混凝土公司年產值均已過億元,在為社區集體經濟謀取了豐厚的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查民情,解民意,為人民群眾代言
盡管羅平要處理的社區事務繁多,但他從不忘履行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每月總要抽出2—3天時間開展調研、學習。他深知,要當好人大代表必須要有一定的人大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否則就會說外行話,當外行代表。為此,他在積極參加人大組織的各類學習培訓班的基礎上,還經常擠出時間,認真學習《憲法》《代表法》《選舉法》等法律法規,學習人大業務知識,了解人大工作開展的基本程序。此外,還通過訂閱、學習人大各類刊物,學習借鑒其他優秀代表的事跡等,使他的人大理論及綜合素質有了顯著提高,為履行職責打下了扎實基礎。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社區工作中,羅平時刻不忘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始終堅持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認真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和要求,既做好宣傳員,向人民群眾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使政府的正確決策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同時又切實為群眾解決困難,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在實施涉及群眾利益的工作時,時常將自己從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角度進行“換位”,慎思密行,充分考慮方方面面利益,特別是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能身體力行,深入各家各戶,接觸不同層面的人,聽取不同的意見,盡量避免工作上帶來的失誤,影響代表聲譽,以維護代表形象,同時也為向人代會提供質量較高的建議和議案積累素材。
羅平帶領社區班子每年定期組織開展 “聯系困難群眾、聯系身邊群眾、聯系普通群眾,為群眾代言、為群眾排憂、為群眾服務”主題實踐活動,從特殊群眾最盼、最愿、最急、最難的事情做起,堅持做到班子成員“三有”,即親民有真感情、愛民有真措施和利民有真成效,黨員“三帶”,即帶頭落實村級事務、帶頭興辦公益事業、帶頭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說起今天的社區黨委,高塘社區的居民都說:“我們有好黨委和干部,他們是社區的主心骨,是居民的貼心人。”
抓民生,解民難,一心為民謀發展
一直以來,羅平代表堅持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情傾群眾冷暖,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做群眾所需。堅持走進群眾里,了解社情民意,傾聽群眾訴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努力解決社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拓展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業務,為群眾獲取最大利益,讓高塘社區居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
談起今天優美的居住環境和優厚的福利待遇,高塘人總是面帶笑容,如數家珍。
550萬元修建貫穿社區(組)9公里長、5米寬的標準水泥和瀝青道路,且在沿線設立廣播、路燈、種植綠化,居民日夜出行如同行走在繁華的大都市;260萬元居民房屋“穿衣戴帽”工程;每畝農田三年800元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獎勵基金;每年100萬元的文化、體育基金,用于舉辦一系列的居民運動會、集體年飯、龍舟比賽、居民聯歡等活動,滿足了物質文明日漸豐富的居民渴望精神文明的需求;60周歲以上的居民每月享受20斤大米、3斤食用油的生活福利,以及春節1989名居民人人5斤肉、5斤魚的節日物質,讓城里人和周邊社區居民羨慕不已;每年不低于花費30萬元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的愛心工程……一樁樁,一件件看似平淡無奇,卻是辦到居民心坎上的實事,得到的不僅是民心,更是社區廣大群眾對組織的信任和對集體的信任。
真心服務百姓,愛心奉獻社會。懂得感恩,樂于奉獻,是羅平的人生信條,羅平是一位平凡的人,但他更是一位“干事、創業、為民”的人;他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但他又是時刻踐行“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他經常說,比起“老總”“董事長”,自己更愿意是“羅書記”。只要高塘需要、父老鄉親需要、組織需要,他會一直守護高塘,守護這一方土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