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桑梓情深?把小山窩打造成幸福窩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編者按: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在本期“人才興村”欄目里,先向大家推薦四川省廣元市幾位原本在城市拼搏、后回鄉創業的人才的事跡及作為。

  三月的嘉陵江畔,油菜花田錯落分布,嘉陵江猶如不知疲倦的旅人,水流不息。四川廣元的早春,天氣還是微涼,越往山上走,氣溫越低。筆者一行驅車,跨過嘉陵江,向廣元朝天區的三灘村進發。三灘村隸屬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朝天鎮,有10個村民小組。筆者此行目的地是三灘村的第十村民小組——小山窩。

  小山窩,位于山的最高處。沿著嘉陵江畔的山路曲折前進,越往上走,越能體會到爬山的不易。去往小山窩的路,坎坷到堪稱九曲十八彎,越往上走越如是:在陡峭的地方,有些道路猶如樓梯,在轉彎的一瞬間就是回緩加速的最佳時機,倘若踩油門不及時,車都有種要倒回來的感覺。這條山路的建筑風格在半山腰處就截然不同,之前道路兩側的護欄是鋼架構,然而到某個地段之后,護欄變成了混凝土制成的土墩。開車的師傅說,上山的后半段路是由返鄉創業的趙清軍兄弟修建的,他們還在小山窩建設了藤椒種植基地。即便是混凝土鑄就的平坦大道,上山的路依然很不好走。

  沿途的風景,除了山還是山,偶爾會在山勢平緩處散落著幾戶人家,越往上走,住戶越少。經歷了一番顛簸后,筆者終于見到了主人公之一,現任三灘村的村主任、小山窩藤椒專業合作社社長趙清軍。

  趙清軍介紹,他是三灘村十組村民,早年和哥哥一起外出打工,后來機緣巧合,做了些小生意,賺了點錢。2013年,趙清軍兄弟回到小山窩,觸目所及的竟是一片荒蕪。2008年,四川震驚全國的地震改變了三灘村的命運,小山窩尤甚。地震之后,小山窩的村民大都搬到了山下,有錢的買房子,沒錢就租房子,小山窩的土地都被撂荒了,飲水也成了問題。趙清軍兄弟的母親也住在縣城,趙母年事已高,總想著落葉歸根,能回到小山窩終老。那時,去往小山窩的公路只修到半山腰,再往上,連個像樣的路都沒有,只能徒步沿著山間小徑走上去。

  想到年事已高的老母親的愿望,想到鄉親們荒廢的土地,想到荒涼的村莊,趙氏兄弟倆決定回來自己修建道路,發展產業。修路的消息傳出來,村民自發籌集了20萬,趙氏兄弟各出資100萬,在山上開始勘測、修建道路。當時修路的場面必是熱火朝天,厚厚的混凝土澆筑成高低起伏的道路,從此,從嘉陵江到小山窩將一路暢通無阻。

  2015年3月,趙清軍兄弟注冊成立了三灘村“小山窩”藤椒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將村民閑置和撂荒的土地集中統一有償流轉,并依托當地林地林木資源投入700余萬元建成藤椒園區,以基地示范帶動農戶種植,以入社社員為引導,吸納周邊農戶加入,并與裕鑫公司合作發展藤椒產業,發展訂單式農業,延伸了“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訂單”的產業鏈條,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風險,進一步提高了農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達到了合作社與農戶雙贏的目的。

  翻過小山窩的山頭,坐落著另一個貧困村莊——煙燈村,煙燈村幾乎面臨著跟小山窩一樣的命運,考慮到煙燈村的現狀,趙清軍兄弟又出資將通往煙燈村的道路打通,也將煙燈村的土地一并流轉。

  三年的時間,合作社共流轉三灘村與煙燈村退耕還林地3150畝,種植藤椒15萬余株。合作社吸收了包含53戶貧困戶在內的262戶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62名貧困人員長期在園內務工,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分紅以及在園區務工,人均增收2萬元,最高達3.4萬元。藤椒基地于2017年實現初掛果,共采收20余噸藤椒,產值達到30余萬元。2018年,預計全面初掛果后,藤椒采收量將達80余噸,產值可達120余萬元。

  趙清軍介紹,合作社正在計劃修建冷藏和烘干房,建成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園區,進一步推廣現代化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輻射帶動周邊鄉鎮村組農戶發展,促農增收。未來,還要因地制宜,改善種植茶葉,繼而發展鄉村旅游。

  “小山窩”藤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結合“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通過發展產業提供就業崗位,推動了社會扶貧工程的進程。2016年7月,“小山窩”藤椒種植合作社被四川企業家網品牌戰略部評為年度“誠信經營示范單位”;2017年11月,廣元市促農增收現場會設在“小山窩”藤椒園,合作社的運行模式得到參會人員的高度評價;去年11月,國家林業廳、四川省林業廳、廣元市林業局前往“小山窩”藤椒園調研退耕還林實施項目,并給予了高度贊賞與肯定。

  筆者在趙清軍小山窩的家里,看到了趙母的遺像,遺像旁邊是趙清軍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趙母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這是落葉歸根最好的詮釋。下山的路依然顛簸,依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然而,筆者覺得,小山窩是個很窩心的名字,也是很窩心的地方。小山窩就像是每個村民心里的故鄉,哪怕它變得人煙稀少,依然是鄉愁之所寓,信念之所在。

  一個落葉歸根的念想,留住了鄉愁。對趙氏兄弟來說,在嘉陵江畔某個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個地方叫家,盡管山路回環,上下不易。現在的“小山窩”,正重新煥發生機,朝著幸福山窩進發。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