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我的創業故事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題記 人生何為?張載的橫渠四句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哲學,為萬世開太平。

  黨的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受國家教育的大學生黨員,我在心中種下了自己的中國夢。

  2013年初,我辭去了月薪萬余的銷售工作,遠離紛繁熱鬧的都市,回歸山野寧靜的故鄉延安,積極備考同年的“大學生村官”崗位考試,用我的所學所見,為家鄉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至今我還清晰記得,在面試時關于中國夢作答中的一句,“中國夢是所有中國人的大夢,我的中國夢雖小,但正是由小夢之匯聚才有大夢之美之偉大”。這便是我大學生村官的緣起。

  初選崗位時,組織部給出了兩個選擇,一是在就近街辦社區負責黨群工作;二是去邊遠鄉鎮。由于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去,邊遠鄉鎮比較缺人手,經過簡單思考后,我選擇了后者。初入陜西延安張村驛村時,我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平和寧靜。2013年,我又被分配到張村驛鎮辦公室工作,這使我更快地熟悉政府工作流程,助我養成了全面思考的好習慣。待一切熟悉后,我便開始著手實現思考我的小小中國夢——如何讓村民富裕起來。

  張村驛是鎮中心村落,人均可耕地面積少,適合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更少。我在鎮內其他村調研后發現,土地并不是核心問題。有的村開墾荒地,土地夠種了,但是種地的人卻沒多少。原因大致如下:一是種地不掙錢。村民更愿意把土地當作一種最低生活保障,如種植自有口糧和家畜喂養所需。種地是可有可無的存在,有的人采取極簡操作,只做種收,其余不管,只望天收,再額外找些零工做。二是想種卻沒什么好種。當地種植最多的經濟作物是 “烤煙”,但是,農民辛苦卻也不怎么掙錢,糊口都難。特殊的地形,特殊的氣候讓村民沒多少選擇。三是勞動力不足。年輕人不喜歡鄉村生活,尤其在外上學后,多數都不愿回鄉,而老一輩人也不支持年輕人回來,認為種地很沒出息,寧愿讓后輩在城里打工,不愿讓其回鄉。一來二去,人就更少了。為此我還做了一份詳細的人口調查發現,村民年齡結構為:老(60歲以上)占比2成、中(45-60歲)占比4成、青(25-45歲)占比3成、小(10-25歲)占比1成、幼(0-10歲)占比1成。這個典型的加速老齡化村落,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如何讓鄉民富起來?單純的經濟救助顯然不行,沒有內核驅動力,光靠外物的幫扶,激不起群眾的持久信心。引入新作物,不僅種植風險、技術風險、環境風險、市場風險無法評估,而且前期投入大,見效周期長,將拖垮村民。

  在當時全國電商熱的形勢下,我看了很多地區的優秀案例,經過分析,我決定創新思路,抓內核驅動力,不能拘泥于現有的思維要勇于突破,要做到 “不是我要讓村民富起來,而是村民努力想要富起來”。可是,村民要是能想到致富方法,早就行動而且致富了,還等我勞什么心?進一步找到核心的問題是:一是群眾的腦子不夠活;二是群眾的手里沒有足夠的錢沒膽子“活”;三是長期不富裕形成慣性,缺少可學習可模仿的模范帶頭人。針對這些問題,我通過農村工作經驗,利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逆向思維,制定“先讓一部分群眾手里有錢,眼界變活,萌生農創點子,帶頭先富刺激其他人一起致富”的主題。

  主題有了,只欠方案。我偶然看到陜北勞務協會帶動村民創收的新聞,這一下擊中了我的內心。讓走出去的部分村民走回來,帶著賺來的錢和開過的眼,回來改變村莊,一舉成為英雄。然而,當我開始了解外出勞務的各類消息時,發現并沒有那么簡單,各種欠薪、工傷等風險,使我無法獲得上級和同事的支持。我非常理解,但并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自己先試錯——創辦勞務公司。

  我找到同學一起合作,接觸勞務中介這個行業。這期間,我機緣巧合加盟了58同城速聘項目——專門從事制造業藍領招聘的互聯網項目。與速聘結緣,使我快速對藍領市場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了解到制造業藍領市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我國制造業由原來的長、珠三角兩大工業區逐漸向北遷移,制造業的發展和擴大、新型消費型產品概念的迭代、訂單的穩定增加,都使得用工的需求量大而穩定;二、在制造業工廠中,企業與工人的勞動關系更加穩定,薪資待遇明確且欠薪風險低;三、制造業企業因行業、區域、企業的不同都有著明顯的用工淡旺季之分,且規律性強,所以對短期、訂單化用工有著旺盛的需求。這一點從每年的寒暑假學生工、校企合作實習生上能夠明顯看出來;四、制造業企業用工量大,在同一個工廠中有著來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工人。這利于不同地區的信息傳遞和互通,可以側面促進務工人群的思想解放,催化固守的思維壁壘。

  截至2017年,經過幾年的沉淀,我們服務的藍領工人累計已達3萬余人。至此,經過了嘗試和考驗,我覺得是時候開始始終銘記在心的小小中國夢了。

  經過反復思量,我決定“以訂單化的短期用工形式為企業提供穩定勞動人員,為務工群眾提供短期自由的務工選擇”的主體思路,再配合縣鎮的便民外出務工服務中心,解決中介聯系及代辦小事的最后一公里服務配套。

  2018年,我成立了人力資源公司,專注于解決鄉村城鎮化過程中富余勞動力轉移調配的問題,引領農民向農工、農商轉型,通過促進就業,努力為國家扶貧事業盡一份力。從開始當村官算起,我為此已付出了5年,似乎“寸功未建”,受到了很多朋友的質疑。但是內心告訴我,我需要這么做,也必須這么做,而且還需要努力了解得更多更多,精心計劃得更細更細,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老百姓少走彎路,少栽跟頭。

  砥礪前行,眾行致遠。在家鄉建設上,每個先行者都有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嘗試在種植養殖業上求新求變的,還是在農村旅游上努力尋找突破的,還是像我這樣走著大多數人眼中“野路子”的農創人,都有著一份相同的堅持,一份相同夢想。環顧周身,我們始終不是一個人,感受著那么多村官同伴們的信念,我們不孤單,并且堅定地相信一定會做出成果。我們的祖國一定會更好,我們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