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青石板上的美麗鄉(xiāng)村——遵化市沙石峪村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從家鄉(xiāng)的小縣城一路向西,約一個小時車程后,就來到了全國聞名的當代“活愚公”村——遵化沙石峪村。沙石峪是位于遵化市東南20公里處的一個遠近聞名的窮山溝,因這里無水少土,盡是石頭,才顧名思義起名沙石峪。“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頭”是解放時期這里自然條件惡劣的寫照,但勤勞樸實的沙石峪人硬是在石頭縫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正如當地的歌謠中唱的“沙石峪,山連山,當代愚公換新天”。

  周總理曾于20世紀60年代先后兩次陪外賓到沙石峪參觀視察,給予很高的贊譽,并先后有120多個國家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來沙石峪參觀訪問。改革開放以來,沙石峪繼續(xù)發(fā)揚當年的“愚公”精神,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探索建設文明生態(tài)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了更快地發(fā)展農村經濟,讓老百姓盡快富起來,老書記張貴順和全村黨員干部一起坐下來反復研究、探討改革之路,請專家實地考察分析沙石峪的優(yōu)劣勢,組織黨員群眾到昌黎等地參觀考察,并選擇玫瑰香等優(yōu)良葡萄品種栽植。目前,葡萄栽植已成為全村主導產業(yè),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可增收2000元。2010年9月沙石峪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tài)文明村驗收。創(chuàng)造了“愚公”走向聰明、走向富裕的奇跡,樹立了新時期“愚公”完美的紅色形象。

  石頭縫里取土 青石板上造田

  沙石峪村在村頭立起了一塊石碑:“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chuàng)高產”,告誡后人,一定珍惜來之不易的土地資源。從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村共動土石方1760萬立方米,將原來2.3萬塊、780畝土地,改造成5020塊、1100畝的大寨田。

  戰(zhàn)天斗地的一番苦干,沙石峪人擺脫了貧窮,解決了溫飽,但是受自身條件等諸多因素限制,沙石峪的發(fā)展程度和其他地方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經過研究謀劃,沙石峪從本地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出發(fā),大力調整農業(yè)結構,著力發(fā)展綠色農業(yè)、綠色產業(yè)。借助2005年被農業(yè)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業(yè)旅游示范點”這一優(yōu)勢,他們因地制宜,調整農業(yè)種植結構,發(fā)展精品農業(yè),打響特色農業(yè)品牌,重點發(fā)展以葡萄為主,櫻桃、李子等為輔的高效益果品種植,形成了“山頂松槐戴帽、山間果樹纏腰、山下糧田抱腳”的發(fā)展模式。近年來,通過土地流轉和合作社經營,沙石峪的土地利用率達到最大,經濟效益也越來越高。為了方便游客,沙石峪還培育了10家具有濃郁山村特色的農家院,供游客休憩、食宿。在這里,游客可以品嘗到當年周總理吃過的特色農家飯——棒子餑餑,享受山野菜的天然風味,午后品嘗自己采摘的水果,黃昏漫步于炊煙裊裊、青山夕陽的美景之中,夜晚在大火炕上舒展筋骨、消除疲勞,過上真正遠離紛擾的鄉(xiāng)村生活。

  將漂亮如畫的鄉(xiāng)村田園風光、農業(yè)基地與堅持不懈的開拓精神交織在一起,強化優(yōu)勢,打造核心競爭力,提升旅游產業(yè)層次是沙石峪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的主旨。一方面,深挖紅色精神內涵,打造紅色教育的露天博物館。另一方面,延伸產業(yè)鏈條,與綠色休閑有效對接,打造高端休閑度假村。傳統的文化、古樸的民風、優(yōu)美的風光、綠色的食品,令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流連忘返。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加,沙石峪的知名度越來越大,旅游收益也與日俱增。僅旅游綜合收入一項,每年就可為村民增收160多萬元。

  初春時節(jié),還沒有水果可供采摘,沒有游客的小山村又恢復了平日的安靜。漫步沙石峪,四面環(huán)山,山中果園纏腰,山下葡萄連片,村中民居錯落,民風樸實,村民過著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愜意與舒適的生活。矗立在沙石峪村史館前文化廣場上的漢白玉周恩來總理塑像微笑著揮手致意歡迎各方來客。

  不忘初心 牢記歷史

  走進村子,在一片核桃林環(huán)繞中,矗立著“山字形”的沙石峪紀念館。沙石峪的歷史是發(fā)展紅色文化游的“金字招牌”。2009年,在遵化市紀委的支持下,投資100多萬元,將沙石峪村史館擴建成沙石峪紀念館,并在紀念館前建起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廣場。紀念館外部造型從正面看構成一個“山”字,象征沙石峪人民開山填澗,從背面俯看構成一個“土”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主題序廳部分北墻為周總理、張貴順等人物浮雕,浮雕基座鑲嵌“艱苦奮斗繼往開來”八個大字,點明紀念館的主題。展室有四個部分,內容詳盡、真實。其中包括周恩來總理帶領外國友人參觀沙石峪的珍貴照片、沙石峪村歷年所得的榮譽稱號以及沙石峪村經濟發(fā)展、騰飛的奮斗歷程。紀念館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采用照片與實景相結合的形式,真實地再現當年沙石峪人民修筑梯田、開山造田等勞動場景,以及鐵锨、大錘、鋼釬、扁擔等勞動工具,生動形象地展現沙石峪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和發(fā)展成果。每年全國各地有上萬名干部、學生來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沙石峪紅色遺跡遺址有幾十處,他們對大口井、愚公洞、一畝田等歷史景觀進行了修繕與保護,讓人們重溫周總理當年視察沙石峪的歷史記憶。當年周總理和阿爾巴尼亞總理謝胡親手栽植的“中阿友誼樹”,如今已枝繁葉茂;當年老書記張貴順帶領村民開創(chuàng)的“萬里千擔一畝田”,已成為游客體驗青石板上鋪土造田、春種秋收的旅游活動場地。

  改善人居環(huán)境 建設文明家園

  生活條件改善了,沙石峪開始了改善村民人居環(huán)境,提升村民文化素養(yǎng)。近幾年,村里修建水泥路7780米,實現了戶戶通;完成了道路兩側綠化、美化工程,在村內主街安裝了20盞太陽能路燈;粉刷了村街兩側墻壁;建成了占地3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購置了各種健身器材,為村民們提供了休閑運動的場所;進行深井配套和地下管道鋪設;實施自來水工程,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

  此外,沙石峪人更加明白,口袋富了不叫富,腦袋富了才叫富,在發(fā)展經濟,改善村貌的同時,他們更加注重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yǎng),多方位傳承“當代愚公”精神。

  以史育人。沙石峪人始終銘記歷史,時刻以過去那段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激勵自己。他們把“加強黨的建設、傳承愚公精神”的橫幅標語懸掛在村民中心墻的顯著位置上,黨員干部更是在生活中時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忘使命。

  以文化人。鄉(xiāng)村振興,文化先行,沙石峪以文化人,引領文化發(fā)展。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成立了文體隊伍,農閑時間,村民們可以扭秧歌、唱紅歌。村里還會定期舉辦籃球、乒乓球、象棋比賽……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打架斗毆的少了,抓經濟干實事的人多了,聊八卦聚眾賭博的杜絕了。

  以德服人。創(chuàng)建和諧美麗的人居環(huán)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沙石峪村開展了“十星級文明家庭”“十大孝星”“好婆婆、好兒媳”評比活動,在村民中傳遞正能量,有效遏制封建迷信。幾年來,沙石峪村無一例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或不贍養(yǎng)老人現象發(fā)生。

  “現在我們每天的日子過得可舒服了,腰包鼓了,日子也有盼頭了,沒事兒的時候還能唱唱歌,跳跳舞。”一位村民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在沙石峪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農民富、農村美的美好愿望正逐步實現。“當代愚公”精神承載著沙石峪的過去,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提出,必將引領著沙石峪的將來,帶領沙石峪走在村美民富的振興大路上。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