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于1961年建村。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進程中,華西人始終堅持黨的信仰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把華西建設成了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尤其是最近10多年來,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富華西”的道路,引領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向,詮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讓“鄉村振興”在華西落地生根。
華西以創新為指引,按照江蘇提出的六個“高質量”,全面踐行了鄉村振興的五條總要求:
一是創新思路,推動產業興旺。華西積極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為理念,堅持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起抓,傳統產業、服務業“兩條腿”走路,成功拓展了金融投資、旅游服務、倉儲物流、遠洋海工、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礦產資源等一大批新興產業,繼續保持了經濟的穩中求進。目前,華西集團共有控股子公司283家,其中控股一家上市公司,聯營參股公司80家。2017年,華西再次實現“雙增”:可用資金比上一年增6.99%,交稅比上一年增長2.71%。今年元月份,實現了“開門紅”,完成的可用資金比去年同期增長16.43%,比任務數增長4.58%,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打下了扎實基礎!
二是創新舉措,打造生態宜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華西就提出了美化、綠化、凈化,遠看像林園、近看像公園、細看農民生活在幸福樂園的“三化三園”標準,帶領群眾堅持不懈地進行了植樹種草、挖湖引水、修路建橋,從而整潔了村容、美化了環境。最近10多年里,華西還先后關停了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業,僅2013—2016年,華西在冶金上的技改就投入了11.6億,實現了環保指標全部優于國家標準,使這一方水土真正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再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在華西得到了最生動的落實。
三是創新教育,培育鄉風文明。華西在干群教育上,既沒有淡季,也沒有旺季,而是幾十年的一貫制。現在,華西村每個月有“八個會”:經濟分析例會、村民大會、黨員聯戶學習會、聯戶組長和村民代表會、支部會議、青年智慧論壇、文學沙龍和讀書會。華西還創新開展了黨員聯戶制度,由95名骨干黨員擔任全村970戶村民的聯系人,每周入戶學習、傳達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組織精神,并以“拉拉家常、談談家事”的方式,傾聽、討論村民訴求。通過送知識、送健康的方式,華西每年都要選派35歲以下年輕人到艱苦地區,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他們“腦袋”比“口袋”更富有,精神比物質更豐富。
四是創新改革,促進治理有效。這些年來,華西以抓黨建為龍頭、為核心、為根本,不斷完善鄉村治理和企業治理,這是華西的獨特做法。為使華西更加行穩致遠,2017年開始,華西正式實施“三項改革”:用人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不分本村村民、外來職工,做到“同工同酬、公平公正、一視同仁”,讓所有人有更多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像在制度改革上,華西通過群眾路線、弘揚民主等一系列方式,使“民主集中”的決策機制更科學、使“無記名投票”的考核機制更合理、使“不是少數人監督多數人,而是多數人監督少數人”的監督機制更到位。
五是創新為民,提高生活富裕。華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目前已達9.05萬元,可以說“富口袋”的問題已經解決了。華西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華西現在每年對外幫扶的資金達1億多元。像幫帶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華西每年都要為他們支出9600多萬元。圍繞“精準扶貧”,華西把“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正通過產業扶貧和智力扶貧,對貧困地區進行點對點的幫扶。對一些具備條件的地方,華西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實施產業扶貧。自2006年開始,華西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互學交流,至今已為全國培訓基層干部40多萬人次。華西的目標,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幫扶,到2020年再讓更多的人受益!
到了現階段,華西就是要在“兩聚一高”的基礎上,向“經濟發展高質量,百姓生活高水平”邁進。為此,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結合江蘇提出的“新鄉土時代”,華西今后就是要打造“農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質,又不失農村特色,要讓老百姓享受到城市的設施和服務。讓江蘇省委提出的打造“特色致富路、平安放心路、美麗鄉村路、美好生活路”,在華西得到最好的實踐。華西對“農村都市”制定了八條標準:發展更高質量、管理更具規范、生態更加宜居、文化更現繁榮、人才更大舞臺、社會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溫度、干群更講正氣。華西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打造“兩個一百年”:百年企業、百年村莊,為江蘇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