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匍匐在大地上的 光明女神蝶——周城、扎染、蝴蝶泉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女神身上衣 扎染熠生輝

  一周前筆者的二姐在家庭微信群里發了張照片,外甥女穿著素雅的靛藍色連衣裙,窈窕、端莊,小姑娘將穿著這條連衣裙參加全國少兒模特大賽安徽阜陽賽區比賽。筆者一眼認出,這條裙子是二姐用筆者去年到云南省大理州出差時帶給她的白族扎染圍巾改造的。她的奇思妙想給了筆者啟發: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族非物質遺產能夠在中部世俗小城市產生美的共鳴,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煥發生機。

  光明女神蝶成蟲通體寶藍色,有黑色邊紋,在中部有對稱的白色斑點,碩大的翅膀忽閃著熒光,飛舞在亞馬遜熱帶叢林中,她被認為是地球上最美的蝴蝶。而白族扎染的傳統色也是藍色和白色,以圍巾(頭巾、披肩)為例,底色為藍色,主體圖案大花紋五葉草是白色,由于捆扎,扎染成品的圖案呈現印象派油畫的色彩條縷相間的效果,素雅中有朦朧和夢幻,像極了光明女神蝶。

  光明女神自然是高貴的、典雅的,那為何又說是匍匐在大地上的呢?繼續來說這圍巾,當時參觀非遺傳承地周城村扎染作坊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絢麗的“藍天白云”綢帶,用富麗堂皇形容現代扎染成品陳列毫不為過,且已頭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環,高貴的形象自然是印在腦海。當了解扎染的工藝和文化背景后,筆者以為她依然是匍匐在大地上:扎染過程,要經歷緊實的捆扎、熱水的泡煮、冷水的浸染,經歷這樣的艱苦鍛造,而且每道工序都浸潤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汗水;據說傳統白族人家是“家家會扎染,家家有染缸”;從婚喪嫁娶、祭祀慶典到日常著裝,扎染產品都是普通白族人民能消費得起,出行極少帶特產的筆者也帶了五條。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問題一直是個難題,許多非遺項目面臨失傳。任何文化遺產都是在歷史中形成,滿足特定時期下生產生活需求,也是當時當地生產力水平的體現。電腦排版、3D打印等現代技術手段的使用,生產效率已極大提升,甚至制作出來的審美效果可以媲美手工制作,而且價格低得多,讓很多非遺產品失去市場競爭力,無利可圖的技藝也就失去了傳承的動力;非遺本身所生存的社會土壤已經失去,比如城市化的居住方式、現代化的社會關系已不同以前。當越來越多非遺消失,或只存在于博物館,或只能當作藝術品觀賞的時候,像白族扎染這種非遺項目還能在市場中存活、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彌足珍貴。

  由于工藝難度,白族扎染并未流于俗套;另一方面,是否可以由于她的美麗和獨特文化內涵而打造成奢侈品,像有些瓷器、絲綢、刺繡那樣動輒標價上千、上萬?筆者認為,不應該。女神的高貴與否,在于其內在價值,而不在于外在價格,價格自然是市場對其價值的認可,但適當的價格才更與她的素雅氣質相匹配,樸素和親民才能讓她的高貴不減一分,當她還在為普通人民服務的時候,她才愈加高貴。當然,工藝難度極高的作品自然另當別論。而刻意的炒作只會讓其顯得造作,故作高貴的定價又會有諂媚之嫌,如果制作者本人及群體消費不起的話就會讓人想起“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古詩。

  扎染在周城歷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末清初,勤勞智慧的周城白族人民就創造了獨特的民族扎染工藝,他們開扎染作坊,扎花染布,做成服飾,由喜洲馬幫馱運到麗江、迪慶、西藏,遠及印度、緬甸、泰國等國家,這已成為當地農家維持生計、養家糊口的傳統產業。由于當時生產方式落后,扎染生產仍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簡單階段,沒有形成規模,產量極低。那時周城最有名氣的扎染作坊有德信和、德義和、復鎮祥、裕金和等,產品具有強烈的地方民族色彩。

  改革開放后,周城辦起了“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廠”,改變了原有落后的生產方式,把扎染工藝的加工生產推向民族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軌道。扎染產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工藝由手工針縫線扎,用植物染料板藍根反復冷染浸制而成,對皮膚有消炎作用,克服了化學染料對人體所產生的副作用,產品顏色青里帶翠,凝重素雅而含蓄,色彩鮮艷,深受各族顧客喜愛。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成立了大理市白族扎染協會和白族扎染博物館,進一步傳承、研究和開發民間扎染藝術。經過多年的挖掘和整理,現已有扎花圖案上千種,極大地豐富了民族扎花藝術寶庫。璞真扎染是傳承白族扎染的優秀代表,在非遺傳承人段樹坤夫婦的努力下,璞真扎染坊-傳習所重現了傳統扎染技藝,并初具規模,除每年接待數千八方來客宣介扎染,還多次參加全國非遺展覽交流,向世人展示白族的美。

  白族周城村 民俗活化石

  去年筆者來到大理周城村的時候是仲夏8月,陰有小雨,內地最酷暑的時節,這里卻需要穿長衣褲,甚至從山上下來的村民還穿著羽絨服。參觀完璞真扎染傳習所-博物館已接近傍晚,我們在村中街道上閑逛,清清靜靜,偶遇的婦女還穿戴著或鮮紅或靛藍的圍裙頭飾,那應當是她們認為最美的裝飾,也能讓外地人辨認出她們的白族身份。淅淅瀝瀝的小雨并未影響當地的攤販,從洱海里打上來的魚蝦、野生或種植的菱角蓮蓬、從蒼山上采拾的菌子,許多是當地特有的各種小吃,筆者總是禁不住要挑兩樣沒見過的嘗嘗。

  打動人的不止是溫涼的和風細雨、古樸的色彩斑斕、悠閑的散步漫談,沒吃過沒見過的各種物產,還有只有浸潤在這山水間的人民臉上才有的和善、眼中的靈光。當有些人遺憾周城村發展緩慢、旅游開發落后于其他地方的時候,筆者很慶幸這“緩慢”和“落后”,感嘆對于歷史文化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適度克制的干預可能才是最好的保護。周城村約一萬的人口規模,讓這個村莊能夠形成自己功能較完備的經濟生態系統,能夠較好地保持自己的生活生產方式,有一定能力抵御外界經濟文化的侵蝕;99%是白族,較為單一的民族和高度的文化認同,讓這個村莊保持了較純的民風和習俗。不僅扎染這種外顯的民族文化標志得以傳續,更有民族標志意義的白族語言依然活著,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晚飯后筆者搭乘兩位白族朋友的順風車返回大理市區,途中他們一直用白語交流,雖然外人完全聽不懂,不同于西南方言,但也并不會有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念頭。

  周城村是全國最大的白族自然村,村莊西靠蒼山云弄峰,東朝洱海,南距大理古城25公里,北連麗江。大理是云南文化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提出 “兩保護、兩開發”的工作思路,保護洱海,就是保護大理發展的根基;保護海西,就是保護大理的歷史和文化。周城村正是海西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遠古時代,周城這塊土地上就已經有人生息、繁衍。先民們從事最基本的農業耕作、狩獵,過著原始社會的經濟生活。周城是古代河蠻自固的城邑之一,唐初曾在這里設置過神泉縣、龍亭縣,以后隸屬史城(即喜洲),明代屬宏圭鄉,清代屬太和縣上鄉上半鋪,民國改稱云滄鄉。地處悠久的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混合線上,其知名度在海內外早已享有盛譽,現仍存有一些遺跡,留給后人憑古吊今。

  周城千余個白族院落緊連在一起,成為一個自然村,這在全國也極為少見。且村內房屋體現傳統布局、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大青古樹、古戲臺等體現著白族風格、古老風情。從高處俯瞰,整個村莊綿延起伏,瓦房庭院鱗次櫛比,與秀麗的蒼山洱海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氣勢恢弘的優美畫卷。民居建筑文化源遠流長,“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從院落的組合到樣式與格局的講究都充分展示了白族獨特的天人觀、藝術風格。

  白族服飾、飲食、扎染工藝、節慶民俗,尤其人生儀式、地方信仰、民間傳說等傳統白族文化在周城保留完好,穿著民族服裝的婦女俯拾皆是,無不顯現著地道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在飲食上有,如“豆腐酸辣魚”“生皮”等頗具民族特色的飲食。在民風民俗上,除與漢族同過各種節日外,還有極富民族習俗的“本主節”“火把節”“栽秧會”“糍粑節”等,各種婚慶生活習俗同樣引人入勝。更有古色古香的洞經音樂、大本曲、吹吹腔等,增添了古村的歷史文化色彩,引人矚目。周城村也被譽為“白族文化歷史的活化石”。

  霞郎雯姑挽 情沉蝴蝶泉

  在蒼山十九峰的第一峰云弄峰下,聞名遐邇的蝴蝶泉與周城村僅隔一箭之遙。凡到大理的游人,都會惦念這里。郭沫若感動于她的美麗與深情,為她題詞——“蝴蝶泉”,穿過這三個大字,就可見到在綠樹叢中,有一泓用大理石圍砌的泉池,池底汩汩地涌流著幾股清碧的泉水,捧起一把泉水嘗,泉水清冽甘美,當地有譫曰:“喝點蝶泉水,夠你萬年醉。”一棵古老的蝴蝶樹,從池上橫臥而過。每到春末夏初繁天滿樹時,各種形狀的蝴蝶飛來這里聚會。最奇異的是農歷四月十五這天,串串蝴蝶,首尾相街,從樹上一直垂到泉池水面,隨風飄曳,五彩繽紛,蔚為奇觀。

  關于蝴蝶泉的由來,民間流傳著凄美動人的傳說:蝴蝶泉原名無底潭,潭邊住著樵夫張老爹和孤女雯姑。一天,父女倆上山砍柴,忽見一只受傷的小鹿跑來伏倒在雯姑身邊,呦呦哀叫。不一會,一個手持弓箭的獵手也緊緊追了上來,雯姑抱起可憐的小鹿向獵人求情,請求不要殺死小鹿。獵人名叫霞郎,他接受了雯姑的請求,即以小鹿相贈,并為小鹿敷藥治傷。雯姑對霞郎感激不盡,此后,他倆常在無底潭邊相會。雯姑還把自己繡有一百只蝴蝶的“百蝶葉”作為愛情的信物送給霞郎。誰知在大理城的虞王,對美貌的雯姑早就垂涎三尺了。他求婚被拒后,借口要讓雯姑去虞王府里繡百蝶,把她搶走。張老爹上前救護,竟被虞王府兵丁活活打死。通人性的小鹿目睹這一幕莫慘狀,立即飛奔上山找到霞郎,咬著他的衣裳往山下拽。霞郎來到無底潭邊,見了雯姑的遺信,他先安葬了張老爹,隨后背上弓箭,騎馬舉刀趕到虞王府。趁著夜深人靜,霞郎救出了雯姑。虞王發現后,急派總管率兵追來,霞郎只得護著雯姑且戰且退,最后退到無底潭邊,已無路可逃,霞郎雯姑相擁躍入無底潭,小鹿也跟著跳潭為自己的主人相殉。就在他們跳潭時,萬里晴天突然變為電閃雷鳴,下起暴雨,把虞王的總管和兵丁嚇跑了。雨過天晴,鳥語花香,潭中飛起一對大彩蝶,隨后又飛出一只只彩蝶。相傳,他們就是霞郎、雯姑、小鹿及霞郎貼身所帶的“百蝶葉”的蝴蝶變出的。

  為紀念霞郎、雯姑,人們不但把無底潭改名蝴蝶泉,還在他倆跳潭殉情的農歷四月十五這天,到泉邊憑吊,懷念這對堅強不屈的情人。一對對情侶戀人,還在這天到泉邊聚會,唱調子,跳舞,傾訴愛意之情。四面八方的彩蝶,也在這天紛紛飛來泉邊相會,遂成大理的奇狀景觀之一。

  一個地方的美不止是她看得見的秀麗溫婉,與大自然相處的道理方法,還有人們生命中的故事、對于神秘未知的傳說。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