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坪-飛龍度假區的50平方公里的開放式景區內,樹木蔥郁,花草茂盛,生態鄉村、產業鄉村的雛形初具。每到節假日,很多游客來到這里,呼吸鄉村的空氣,體驗鄉村生活,尋找鄉土文化特有的寧靜。盛產竹絲畫簾的張家院子、展現民國風情的朝門院子以及鄉村民俗文化代表的高家院子等等,這里的每一個院子都是鄉村文化的濃縮,都是鄉愁記憶的集中展現。
張家院子:竹絲畫簾發源地
張家院子位于飛龍鎮盧山村,始建于清朝康熙末年,村民多為張姓,由此得名,系中國竹絲畫簾發源地。2000年,飛龍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絲畫簾)之鄉”。
竹絲畫簾起源于清中康乾盛世。據資料記載,四川武勝,時有張氏,喜作畫,見轎簾、門簾、窗簾等竹簾上空白無趣,偶發奇想,將畫作于竹簾上,倒顯得十分新穎別致,清新古雅,人皆曰妙。張氏遂別出心裁,將竹簾進行技術處理,在上面畫人物、花鳥、走獸、山水等傳統國畫,再將其裝上畫軸,掛于廳堂,格調典雅,親朋見后皆喜愛,求其送之,更有富貴人家出高價求購,于是竹絲畫簾從張家院子逐漸走向武勝、廣安、重慶、成都……
竹絲畫簾采用慈竹為原料,將竹子用手工工藝拉成細如頭發的竹絲,再用蠶絲作經線織成珠簾。該竹簾細如絲,密如綢,光澤如絹。在此竹簾上,繪畫大師、刺繡姑娘通過手工畫或鄉出形神兼備的各種藝術畫。竹絲畫簾集竹編、紡織、書畫工藝于一體。它以中堂、對聯、橫披、壁畫、屏風等形式裝飾客廳、書房或臥室,以弘揚民族藝術為主題,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有很強的觀賞性。
盧山村開啟新村建設后,將張家院子復興為集生產、包裝、培訓、展銷、交流、研發、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民間藝術之鄉,讓傳承百年的民間藝術奇葩在武勝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成為與外界交流的友好使者,成為武勝縣乃至四川省的旅游文化名片。村里建起了竹絲畫簾展覽館,展覽館一側就是竹絲畫簾的創作室。創作室里,畫家在簾上飛揚筆墨,繡娘在繡架上飛針走線,成品擺在一側的書架上,讓觀者目不暇接。依托“中國民間藝術(竹絲畫簾)之鄉”的名片,盧山村探索旅游黨建發展新模式,發揮村“兩委”組織優勢,組建旅游公司,成立產業協會,采取“支部+公司+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整合竹絲畫簾資源,興建竹絲畫簾展館,開發竹絲畫簾產品,帶動周邊群眾100余人從業。
修建后的新村占地160畝,依山臨水,綠竹環繞,垂柳倒映,稻田蛙聲,突出竹絲畫簾文化特色和大田景觀,自然美景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鄉村客棧風格統一,貫穿了一整條街,村民紛紛辦起了農家樂住宿和餐飲業,開辟了一條致富增收的渠道。盧山村搖身一變,成為集居家生活、旅游觀光、體驗娛樂于一體的旅游新村。2013年,盧山村榮獲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提名獎,2014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朝門院子:體驗民國風情
朝門院子位于武勝縣三溪鎮觀音橋村,占地45畝,住戶47戶。該院落興建于明朝崇禎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據傳,清朝嘉慶年間,白蓮教放火攻院,家園被毀,朝門燒焦,爛朝門由此而來。到了民國時期,大院重新規劃建設,按照三合院、四合院的布局,采用磚石、土木、穿逗結構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川東建筑風格。為保護傳統院落和發展鄉村旅游,當地人利用院落留存的民國風情,對其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恢復和建設民國風情島、民國風俗館、講書臺、八戒咖啡屋、民間五坊(酒坊、豆腐坊、刀坊、油坊、面坊)等景點,使原風貌得以保存,農耕文化得以傳承,該院落成為了大園區內又一新的旅游景點,是市民回憶、休閑、文藝創作的理想之地。
下壩記憶:農村房屋的年代秀
走進下壩記憶,農村房屋的風格變遷史一覽無遺。
下壩記憶位于武勝縣白坪鄉高洞村,是以庭院經濟為特色改造的傳統院落,坐落于萬畝甜橙園之中,院內遍植甜橙,春賞橙花,秋嘗橙果。房屋年代秀見證了川東北地區民居發展的變遷和農民居住條件的改善。自我國最早房屋建筑產生以來,房屋經歷了從木石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的變遷。時下,房屋建設采用節能環保、安全的新建材,替代傳統,開啟民房建設的新時代。走進下壩的年代房屋,人們當時的生活方式一目了然,油燈、織布機、舊書和貼畫等,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
高洞村被評為“全國宜居村莊”“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以盛產甜橙而聞名,因此又被成為“甜橙新村”。“花兒開了”“橘子紅了”,這些鄉村酒店的名字,聽起來相當的詩意。還有甜橙廣場、柑橘博覽園等,無不在展示甜橙產業新村的生機與活力。
高家院子:鄉村禮俗文化的載體
高家院子位于被譽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的武勝縣白坪鄉白坪村。依托川東民居院落群,采取改造與保護相結合,遵從當地文化習俗,因地制宜設生養、成年、婚嫁、孝道等禮俗文化區,通過實物展示、情景復原、互動體驗等方式,精心打造和挖掘禮俗文化,常態開展禮俗表演,讓舊院落煥發成為展示川東北勞動人民禮俗文化的主題旅游文化院落。在高家院子,家家戶戶都貼有家風家訓,處處是習俗展覽。人的一生,從出生所經歷的傳統禮俗,在這里都能看到。
楊益言故居:紅巖文化
紅巖英雄文化陳列館和楊益言故居位于武勝縣白坪鄉白坪村,這是楊益言祖輩生活過的地方。楊益言祖輩自湖北麻城孝感遷居到四川定遠縣長安鄉白坪村(今武勝縣白坪鄉白坪村),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修建家族大院于此地。該院落藏風聚氣,為四進四環抱型院落,有碉樓及左右護墻屋,于院落最高點,武裝保護全院(即現在舊居陳列館)。目前僅剩碉樓及上廳保存完整,可窺當年院落建筑全貌。
1961年,楊益言與羅廣斌創作的長篇小說《紅巖》出版,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紅巖》是一部用烈士鮮血寫成的英雄史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在陳列室的一面墻上,黑底白字寫著“獄中八條”,這個材料是獄中一批中共黨員向黨表達的獄中意見,意在告誡全黨,不忘烈士的鮮血重托,寄希望于黨切實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防止歷史悲劇的重演。每到節假日,會有很多游客來這里瞻仰先烈故居,感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接受紅色洗禮。
“大景區、小院落”是武勝白坪飛龍旅游區的一大特色,點綴在其內的文化院落,是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青山綠水間的文化鄉愁之所在。此外,還有位于飛龍鎮蓮花坪村的集剪紙文化生產、展示、銷售于一體的剪紙文化大院,展現段氏家族生活習俗的段家大院等院子,無不在傾訴著武勝久遠的地方文化。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