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松(Barbizon)是巴黎南郊約50公里處的一個村落,這個地方引以為傲的是曾經誕生了一個巴比松畫派。畫派活躍于19世紀30-40年代,主張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國農村風景,其中的佼佼者就有詩人風景畫家柯羅(J.B.C.Corot )、科學風景畫家羅梭(The'odore ousseau )以及農民畫家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畫家村”的誕生
巴比松,緊挨著楓丹白露森林,1850年前后,這里還是一個偏僻的小村,沒有教堂、郵局、學校,但它僅有的兩家客店卻住滿來這里寫生的畫家,這里迷人的風景和純樸的民風吸引了他們。名畫家盧梭從巴黎遷居于此,接著柯羅、米勒等大批畫家也陸續到這里居住,使這里成為一條“畫家村”。
當年,畫家們來到巴比松時,都很寒磣,不是失意于巴黎畫壇,就是寂寂無聞。據說米勒的作品只能賣到三十法郎。可是經過了20年,他們猶如破殼的珍珠,發出了輝耀畫壇的熠熠光彩。1866年,羅梭任巴黎萬國博覽會主席;1867年,米勒獲得法國政府勛章;柯羅更是名滿天下。畫家們以他們純熟的風景成就了自己的畫業,同時也成就了“畫家村”——巴比松。
而今的巴比松已是一個聞名世界的藝術小鎮,依舊是那條不足200米的老街,還保留著當年的痕跡。原先畫家們聚居的“GANNE”客棧如今已經變成了市政博物館。19世紀中葉到后期,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寄宿在這家飯店里,他們沒有錢付食宿費用,便在墻壁、家具上繪畫來抵充費用。
巴比松的房子現在很多已變為畫廊,展覽著當今流行的各種風格流派的繪畫。很多房子的外面都刻有某位著名畫家曾住在這里的石碑,其中保留最完整的當數米勒的故居了。1849年米勒帶著妻兒前往巴比松,并定居下來,從此過著與繁華的都市所隔絕的日子。在這里,米勒的藝術進入成熟階段(19世紀50-60年代),他一邊在田間辛勤勞作,一邊作畫,農民生活成了他最重要的題材。作品大多描繪寧靜的田園生活,如油畫《播種者》《拾穗》《晚鐘》等一大批杰作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米勒用自己的畫筆真實地反映了農民日常生活和艱苦勞動,這種新型風俗畫受到歡迎,因而被他稱為“農民畫家”。米勒故居坐落在一個簡樸的小院子里,“農民畫家”的本色自然流露出來。不大的畫室分為里外兩間,里面擺著很多漂亮的風景畫,聽說這些都是米勒的學生所作,他們模仿恩師的畫風,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派別。
巴比松小街的盡頭,是一片茂密的杉樹林,那里也曾經是那些年輕藝術家們寫生和聊天的地方,在一塊大石頭上還刻有米勒和盧梭的頭像,以代表二人的友誼長青。
游歷巴比松莊園
巴比松小鎮的巴比松莊園位于桐廬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旁,占地1200余畝,是一個獨具法國風情的大型度假莊園。巴比松莊園擁有各類豪華客房,共500多套,可以讓您真正地親山近水,一覽山間林木和碧波蕩漾。巴比松莊園設置多種用餐場所。簡潔典雅的美泉湖中餐廳和木亭包廂提供各色精美冷菜,特色野味,風味農家菜及田園時蔬。浪漫溫馨的雅朵庭院餐廳為您提供地中海西式料理及多國料理、特色自助餐,冷餐會及各式精美西點等。莊園多種類型的會議室,可供不同規格的商務會議及宴會,最大的宴會廳能同時容納300人。
巴比松莊園為了讓那些具有創造力但未成名的藝術家們有更好的創作環境,并在莊園內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因此在莊園內規劃了 “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是為藝術家尋覓一種更合理的存在方式。在一個山水相依的幽美環境里,藝術家、作品、心理、環境等各因素都能得以互相調適,這個過程對藝術家和創作都是有益的。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為藝術工作者創造一個國際化的、前瞻性的藝術創作與生活環境,向藝術家提供免費的創作空間,藝術家能夠在此專心進行藝術創作、從事藝術活動以及開展廣泛的藝術交流活動。
初夏季節進入巴比松莊園,無論是誰必定都會被那撲面而來的熟透的薰衣草香所吸引,漫山遍野的薰衣草,如同陽光下普羅旺斯跳躍的靈魂,讓人不禁沉醉于這純粹的法國式浪漫美景。徜徉在那一片紫色的花海中,城市的喧囂頓時消散,一種感動油然而生——那是被自然鄉村的優雅所感動的恬淡心情,也是對于摒除憂慮后隱居生活的無限向往。夕陽西下,微風拂過,巴比松米勒莊園的薰衣草花海隨風搖曳,如同一片閃著微微金光的紫色波浪;這一刻,整個莊園猶如披上了紫底金線的華麗外衣,在青山綠水之間向世人展示透露著幽幽清香的典雅氣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