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近年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精準扶貧脫貧為統攬,以產業興旺為重點,以綠色、生態、安全為導向,以高端、高質、高效為目標,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效益優先,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牧村機制改革,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穩步有序推進“三農”發展。
農牧業優化升級
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縣級財政每年落實專項基金600萬元,與畜牧業項目資金整合捆綁合理使用,大力扶持發展以牦牛、藏羊養殖、銷售為主的專業合作社、畜牧業良種繁育基地、優質飼草料基地、畜牧業龍頭企業及養殖大戶等生產經營主體,全力實施藏羊繁育、犏牛繁育、牦牛藏羊育肥、犏雌牛(奶牛)養殖四大產業帶建設,轉型升級畜牧業發展方式,合理核減天然草原超載畜,實現適度規模化、標準化舍飼養殖。截至2017年底,培育農牧民養殖專業合作社436個,較2010年增加了404個,各類牲畜總增率35.57%,較2010年提高了4.2個百分點,出欄率46.81%,較2010年提高了3.12個百分點,商品率45.84%,較2010年提高了11.56個百分點。實現牧業增加值27685萬元,較2010年增長97.04%。
高原特色種植業快速發展。卓尼始終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作為現代農牧業建設的基礎,嚴格保護耕地,優化生產布局和品種結構,挖掘資源潛力,引導農牧戶流轉承包細碎耕地,因地制宜發展以優質青稞、雜交油菜、高原馬鈴薯、中藏藥材、設施蔬菜、高原夏菜等為主的特色種植業,與高原特色畜牧業形成互補優勢。截至2017年,各類農作物播種總面積16.23萬畝,糧經飼比例由2013年的55.39:32.1:12.51調整為24.89:63.96:11.15,實現農業增加值11883萬元,較2010年增長38.58%,培育農牧民種植專業合作社279個,較2010年增加了258個,創建青稞高產示范田14325.6畝,較2010年增長43.26%,推廣雜交油菜2萬畝,較2010年增長33.3%;種植中藏藥材8.01萬畝,較2010年翻了兩倍多,建立中藏藥材育種育苗示范基地0.5萬畝,填補了中藏藥材育種育苗的空白,建立當歸 GAP生產基地1.5萬畝,較2010年增長了46%,中藏藥材產業已成為卓尼的第一大種植業。
農牧業產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持續優化。卓尼大力發展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合作社、企業等農牧業產業化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建立健全了產加銷一體化服務體系,加快了產業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的轉變,使農牧業產業化深入推進。截至目前,培育發展農牧業產業化企業114家,運行較好的12家,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家,引進省內龍頭企業4家,產值由2010年的820萬元提高到9620萬元,增加10倍多;培育家庭農牧場(養殖場)35個,創建省級示范場4個,培育種養大戶608戶,創建省級示范社5個,州級示范社15個,縣級先進合作社25個。
特色種養業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利用九甸峽水庫庫容大、水域面寬、水質優良等優勢資源,培育發展以養殖虹鱒、金鱒魚為主的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38家,網箱面積達70畝,年產值達72萬元,從而填補了卓尼水產養殖業的空白,增加了九甸峽庫區農牧民的增收渠道。依托蜜源廣、蜂蜜質量好、農牧戶養殖積極性高等有利條件,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安排549萬元,扶持有養殖意愿的貧困戶915戶發展中華蜂養殖。截至目前,培育養蜂專業合作社18個,養蜂企業8個,推行“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農牧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行訂單生產,預計年底中華蜂養殖規模達到2萬余箱,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結合多山地、氣候陰濕等特點,依托產業龍頭企業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189.6萬元,在7個鄉鎮種植人工半野生馴化蕨麻1390.2畝,受益農牧戶795戶,其中貧困戶302戶。結合高原設施農業建設項目,投資1500萬元維修改造蔬菜日光溫室300座,建設設施蔬菜生產基地3個,實行“一鄉一品或一村一品”的生產模式,積極開展蔬菜“三品一標”認證,打造高原蔬菜品牌,走專業化、品牌化道路。
高原特色種養業和多元富民產業增加了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底,農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1元,較2010年增長181.92%。農牧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全面提升。
農牧村宜居宜游
加強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卓尼累計投資11.51億元,集中對105個農牧村(貧困村36個)6162戶農牧戶實施了住房改造、廁所改建、人畜分離等“七改”和村莊綠化、巷道硬化、環境亮化等“六化”工程,根本改變了貧困鄉村整體面貌,徹底解決了部分農牧村“臟亂差”的落后狀況,建成了一批有品位、有內涵、有個性的特色農牧村,為打造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鄉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積極發展“農家樂”。抓住甘南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有力機遇,圍繞百里洮河風情線“主軸”,依托大峪溝、車巴溝、九甸峽,全力打造“鄉為景區、村為景點、家為景觀”的旅游模式,積極發展以民族風情、休閑娛樂、生態觀光、土特餐飲體驗為主的“農(牧、藏)家樂”。全縣初具規模的“農(牧、藏)家樂”有130家,戶均年收益達5-6萬元。鼓勵全縣“農牧家樂”標準化建設,對24戶星級“農家樂”和68戶非星級“農家樂”進行了扶持獎勵。積極打造旅游專業村9個,帶動488戶農牧戶群眾增收。
推動鄉村文化與旅游有機融合。依托康多鄉岔巴梁至黑河溝豐富的旅游自然資源,引進投資2.5億元打造集文化體驗、休閑運動、探險探索、低空游覽、滑雪場、賽馬、藏家民俗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度假區,帶動當地和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結合農牧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牧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在木耳鎮博峪村投資1500萬元,建設諾爾丹博峪2號營地項目,項目以土地入股、資源入股、政府入股和企業入股的方式,探索出了“三變+旅游+傳統農牧業+綠色服務業”新路子,使群眾由農牧民變股東。
脫貧攻堅顯成效
近年來,卓尼縣脫貧攻堅步伐不斷加快,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升。2013年底,全縣貧困戶6731戶3.12萬人,截止目前剩余貧困人口2056戶8676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34.4%下降到9.5%。
激活內力,用好外力。深入開展“志智雙扶”和精神扶貧行動,既解決思想、觀念、信心問題,也解決知識、技術、思路問題,做到教育引導和實用技能培訓“雙輪驅動”。探索實施農牧村“三變”改革,積極推行“支部+合作社+電商+農牧戶”的運行模式,提高產業發展的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做實做強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拓展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2017年4個“三變”改革試點村已實現首次分紅,正逐步向所有貧困村推進。
發揮優勢,培育產業。切實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支持,培育壯大特色產業。2018年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000萬元,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中藏藥材、優質青稞和優質油菜進行到戶補助。統籌安排扶持資金3506萬元,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游則游的原則,對1753戶未脫貧戶每戶配股2萬元,以不低于8%比例進行保底分紅。安排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540萬元,每個貧困村扶持資金10萬元。安排產業扶貧示范點建設資金954萬元,打造特色產業示范點3-4個。安排產業扶持資金1637萬元,對2047戶已脫貧戶每戶扶持0.8萬元,將產業到戶扶持資金入股到新型經營主體,按股保底分紅。充分利用村集體荒山、荒坡等資源,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進光伏扶貧,安排扶貧資金6000萬元,用于貧困村光伏扶貧村級電站項目建設,總規模達20兆瓦,受益貧困村40個、貧困戶2858戶。部分鄉鎮成立了扶貧公司,對村集體經濟、旅游開發項目等進行控股監管,有效防止村集體經濟流失,確保集體資源資產全部用于產業扶貧。在54個貧困村注冊成立了村集體經濟,整合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注入到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資本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在貧困村注冊成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458個,實現貧困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成立了卓尼縣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展示體驗農牧村優勢特色產品,建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5處,使全縣的農畜產品在網上交易,上半年全縣電商企業線上交易額達80萬元。同時,加強與中建集團、天津市河西區和蘭州市的銜接,落實援建資金1.27億元,定向培養培訓人才1100余人(次),解決就業158人。
補齊短板,破解瓶頸。著力破除制約脫貧基礎瓶頸,全力爭取實施了一批補短板、促脫貧、利長遠的道路交通、水利設施、電網改造、易地搬遷等基礎設施項目。近三年共落實國家和省州各類建設項目554項,完成投資98億元。落實教育扶貧政策,把教育扶貧作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的重要抓手,認真做好“控輟保學”工作,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15%,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順利通過國家評估驗收。縱深推進健康扶貧行動,落實先看病、后付費及“一站式”結算等制度,加大慢性病門診報銷力度,對患有重特大疾病家庭通過報銷、救助、保險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減輕經濟負擔,確保大病患者得到集中救治,慢性病患者得到有效管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6.9%。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2017年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6.5%,累計發放惠民資金1.44億元。
加強基層黨建,完善組織保障。按照“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的思路,以黨建帶動扶貧、以扶貧助推黨建,在產業鏈上設立黨小組193個,在32個合作社成立黨支部,496名黨員帶頭創辦合作社,485名農牧民黨員結對幫扶970戶貧困戶,推動基層黨組織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和領路人。優化人員力量配置、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從縣直機關單位選派550多名熟悉現代農牧業、鄉村旅游、村鎮建設、農村金融、基層治理等方面干部下沉基層一線,調整選派54名優秀年輕干部到貧困村掛職第一書記,派遣254名干部充實駐村幫扶工作隊,會同現有的22名大學生村官、621名鄉鎮駐村干部,形成千名干部決勝脫貧攻堅形勢,匯聚起了不除貧困誓不休、眾志成城奔小康的強大合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