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峪村位于卓尼縣城東南部5公里,村落依山傍水,草場廣茂,風景優美。全村共136戶590人。
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徑卓尼,遭受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卓尼土司楊積慶深明大義,為紅軍開倉放糧,幫助紅軍穿越天險臘子口北上抗日,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楊積慶土司因此遭國民黨軍閥殺害,1994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博峪村內有卓尼土司“博峪行宮”遺址,俗稱博峪衙門,是卓尼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甘肅省紅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2016年,卓尼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博峪村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確定了打造鄉村旅游助推精準脫貧樣板村目標,以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為契機,全面實施“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四大建設,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彰顯了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成果。
在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時,木耳鎮為博峪村制定了“旅游+傳統農牧業+綠色農家樂服務業”的脫貧思路,倡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統籌發展。博峪村內形成了“紅色土司遺風”“生態宜居宜游”“綠色藏餐”“農牧業體驗”為主的獨特鄉村旅游產品。
為發展集體經濟,博峪村成立了鄉村旅游開發公司,進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試點,流轉土地143畝,建設土司文化廣場,配置餐飲場所和購物長廊,全村有134人由農民變為股東。
博峪村“兩委”班子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因戶施策幫助4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村里先后對185 名村民開展了烹飪、瓦工、電焊、電梯維修技能培訓,部分貧困戶村民在村內小康村建設項目和“農家樂”實現就業,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創收。鼓勵村民創辦“農家樂”,在博峪溝創辦旅游接待點。同時鼓勵沒有能力興辦農家樂、旅游點的特困戶,按照人畜分離的要求,在博峪溝種植綠色農作物,發展林果業,或者從事土雞、蕨麻豬、牦牛、藏羊、土蜂養殖和加工,全村創辦牧場29家,成立合作社3家,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加入。養殖戶與“農家樂”經營戶之間形成訂單式農業,實現了綠色生態食品直接上餐桌,既解決了養殖戶的銷售問題,又滿足了“農家樂”所需食材的供應,增加了全村農牧戶收入。據統計,村內“農家樂”每戶平均收入6萬元左右,旅游點每家平均收入12萬元,種養殖合作社入社養殖戶平均收入2萬元。
力賽村民組是博峪村發展鄉村旅游的典型,全村57戶有24戶從事“農家樂”,每天都有客人從卓尼縣城、臨潭縣城,甚至甘南州府合作市,來到這里體驗藏民農家風情。村里為此配套建設了160畝生態田園,種植油菜、蠶豆、豌豆等作物,發展觀賞農業和采摘農業。木耳鎮鎮長陳繼榮告訴記者,將在力賽做好“農家樂”的品質提升工作,探索建立協會統一管理,打造鄉村生態旅游基地。
博峪村發展旅游業助推脫貧,初步形成“人人有事做、行行有收入”的良好局面,向著宜居博峪、宜游博峪、生態博峪、智慧博峪、幸福博峪、和諧博峪的目標大步邁進。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