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小崗村:改革再出發 續寫新篇章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建國后的小崗

  小崗,位于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溪河鎮,距縣城28公里。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1955年成立互助組時,因地處崗地,起名“小崗互助組”,“小崗”由此得名。1956年小崗人跨入高級社,1958年8月小崗加入了“小溪河衛星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帶來的共產風、浮夸風、強迫命令風、生產瞎指揮風、生活特殊化風等“五風”盛行,造成土地拋荒,荊棘叢生。小崗人說:“自打入了社,日子不好過,天天放衛星,肚子沒飽過”。1959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給小崗人民帶來深重災難。1959年到1962年,小崗非正常死亡60人,死絕6戶,76人被迫外出逃荒要飯。

  改革的一聲驚雷

  1978年安徽發生百年罕見的特大旱災,大部分地區10個月沒有下雨,秋種無法進行。小崗因自然環境相對較差,旱情更為嚴重,人民生活更加艱難困苦。

  改革的壯舉在這種生死絕境下終于迸發。

  1978年11月24日,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的嚴立華家,隊干部召集全體戶主開會,除兩戶外出,其余18戶全部到齊。18位農民為了怎么能把生產搞好,進行了激烈議論。隊員說道:“剛解放時,我們都是單干,那時人們都和和氣氣,家家都有余糧。單干肯定能干好 ,但是政府不允許,你們當干部的也不敢干。”“如果同意我們單干,我們保證不給你們隊干部添半點麻煩!”隊干部說:“既然大家都想單干,我們當干部的也不裝孬。”,“這事只能偷偷地干,不能對外面講,誰要是講出去誰不是人!。”

  就這樣,小崗村18戶農民簽下了生死協議,按下了18顆紅手印。“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鑒(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繳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剎(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此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藏品號GB54563)

  1979年是小崗實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見大旱的情況下,小崗村仍然取得大豐收。糧食總產13.3萬斤,相當于1966-1976年期間年均產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通知,指出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大包干從此有了全國的“戶口”。

  小崗村分田包產到戶的路子,探索出了農業大包干生產責任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大包干”明晰了農民的承包經營權,釋放了農村生產力,這一把改革之火不但讓小崗“一夜跨過溫飽線”,還以燎原之勢燃遍全國。

  扭轉局面 迎頭追趕

  小崗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當改革開放的閘門打開后,全國各地的人們爭相涌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而小崗村卻依舊在吃飽穿暖的傳統農業的溫床中打轉轉。

  1993年,作為“包二代”的嚴宏昌之子嚴余山、嚴金昌之子嚴德雙、關友江之子關正景一起到廣東打工,徹底被城市里矗立的高樓大廈、夜色中閃爍的霓虹燈所震驚,“這是小崗人沒看到的景象,深深感覺我們落后了!”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小崗村經濟發展滯后,村民增收乏力,被稱為“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

  2004年,被選派到小崗任村黨委第一書記的“省城干部”沈浩帶領小崗推進改革發展致富,讓小崗的面貌又變了個樣。當他兩次任職將滿時,小崗村民兩次按下紅手印“請愿”沈浩連任。在任期間,他主持編制了《鳳陽縣小崗村新農村村莊建設規劃》;制定了《黨支部議事規則》《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規則》等系列制度;調整農業結構,種植葡萄、黑豆、蔬菜、甜葉菊等經濟作物;紀念館、當年農家景點開館迎客,友誼大道農家樂陸續開張,被授予國家4A級鄉村旅游景區;傳承改革精神,大膽推行土地流轉,探索深化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一批合作社、企業陸續在小崗這片熱土上扎根。

  2008年胡錦濤同志來到小崗村考察工作曾鼓勵沈浩說:“群眾擁護你,這是對你最大的褒獎!”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不幸倒在工作崗位上,病逝在小崗村。

  沈浩同志在小崗村嘔心瀝血,心系群眾,使小崗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踩下了油門,駛上了發展快車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之后,小崗村四任第一書記堅定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崗村重要講話精神,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步一個深腳印,弘揚“小崗精神”,走好改革發展新時代新路子。

  改革旗幟要在這塊精神高地上繼續飄揚

  “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25日視察小崗村重要講話,至今還深深鐫刻在小崗村黨員活動室的墻面上。“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小崗立足長遠,腳踏實地,各類符合村情、落地有效的改革舉措在這里碰撞、醞釀、引導、成型。”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

  2015年7月,安徽“土地確權”第一證落戶小崗。“頒了證,土地就有了‘身份證’,變成了‘活資產’。”大包干帶頭人關友江說,這下土地可以放心流轉、入股,拿租金、分紅利了。承包權穩定了,生產經營方式的改變便有了保障,土地領域各方面的深化探索才成為可能。“大包干”“由合到分”是解放生產力的必然要求,今天的“由分到合”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必由之路。目前小崗村共流轉土地8885.6畝,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積的61.2%。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登記發放農房證300多本。來村里開證明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興農貸”、“勸耕貸”的村民絡繹不絕。2018年村集體收入達1020萬元,春節前村集體給每個小崗村民分了520元的紅包。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

  從前的小崗是“一稻一麥”的單一傳統農業模式,如今呈現的是一二三產并驅齊駕,共同騰飛,產業興旺的新景象。

  水和田是小崗村現代農業發展的底子。從修機站、通水渠、挖塘壩,克服“用水難”,到做全域、引上崗,暢通“毛細血管”,小崗這塊高崗地就連邊角旮旯也終于不再為用水發愁了。土地不平,地塊零散,是限制土地集中流轉、規模化種植、機械化耕作的根本因素。4300畝的高標準農田,便是在這種限制條件下應運而生的探索。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崗村,看到高標準農田里的小麥長勢喜人,高興地說:“今年的白饃能吃到嘴里了”。有了鼓舞,就要乘勢而為,到了2019年上半年,小崗村95%以上的土地都實現了高標準農田。農業種植條件更好了,2018年小崗糧食產量達到7130噸。

  示范引領不可或缺。安徽省農墾集團和北大荒七星農場在小崗村集中連片的糧食種植形成良好示范效應,小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掛牌。新型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冒出,現有合作社20家、家庭農場3家、龍頭企業2家,種植大戶從2016年的6戶擴大到今天的20戶。搭建種糧大戶與北大荒小崗現代農業示范園的交流機制,讓科學種植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產業一直以來是小崗的短板,5平方公里產業園基礎設施成型和小崗產業園管委會的成立讓二產正式發力。總投資10億元的小崗盼盼食品項目和總投資1.8億元的蒸谷米項目建成投產。“小崗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依然要堅守底色,打好農字招牌,以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為主。”李錦柱說道。

  第三產業近年來逐漸成為了新的增長極。以旅游、培訓教育、農村電商領域為主,引領三產做旺。組建了互聯網、旅游、綠化、農產品運營公司等,紅色旅游、培訓教育、鄉村旅游、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近三年來,小崗村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42.5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億余元。全國各地村干部來這里培訓的一批接著一批,安徽省首個村級黨性教育館于今年4月建成開放。探索推廣“互聯網+大包干”模式,推進鄉村賦能。

  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是黨的根本價值追求

  習總書記在小崗村強調“要形成農村社會發展合力,努力讓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干凈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

  41年前,小崗人吃是離開紅薯不能活,面湯餃子不敢想;穿的是衣不蔽體,層層疊疊摞補丁;住是一家老少擠在破茅屋里;行的是走路閃腰,騎車摔跤,科教文衛更是邊都摸不著。

  今天的小崗,城鄉統籌發展進程加快,通過土地增加掛鉤政策,全村陸續增加了700畝耕地和用地指標,既為縣財政增加收入,也給村莊規劃打下基礎。如今的小崗人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規劃建設居民新房1102套分布三個集中區,家家都有小院子,戶戶都是二層樓,汽車擁有比例達到70%,小區綠化、亮化、硬化、自來水、天然氣、光纖寬帶、村民廣場等基礎設施,衛生院、九年一貫制學校、消防隊、民兵連、派出所、司法所等公共服務一應俱全。

  當年搞“大包干”冒著坐牢殺頭風險就是為了吃口飽飯,今天的小崗人,人均收入達到2.1萬元。物質生活好了,文明和諧新鄉風更要營造。村規民約、各類群眾自治組織發揮較大作用,每到特定節日舉辦豐富多彩慶祝活動,“衛生清潔戶”“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評選表彰不斷樹立起新的典型。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黨中央、國務院表彰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為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唯一集體獲得者。這既是對小崗村41年前對中國改革開放歷史貢獻的最高褒獎,更是對小崗村未來聚力改革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鼓舞鞭策。新時代新征程,小崗村正擎舉改革旗幟,奮步疾蹄,改革再出發,續寫新篇章!

  (小崗村供稿)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