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兩水苗族鄉塘洞村,位于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北麓,有山林6萬多畝,以盛產毛南竹聞名,有水田1138畝,水旱不憂,堪稱“魚米之鄉”。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有445戶1866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25%,是一個苗、漢、瑤多民族聚居村落。塘洞村原有貧困戶140戶532人,已脫貧127戶48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45%。全村有黨員59名,設黨總支部一個,下設2個黨支部,是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核心。
繼承式發揚 激活“紅色因子”
塘洞村具有豐富的“紅色底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翻越老山界后曾下宿此地,毛澤東與賀子珍下榻在塘洞的“雷公田寺”,中央紅軍宣傳局駐扎在塘洞西寨的趙氏宗祠,蘇維埃中央銀行曾在西寨群眾的四合院內辦公,陸定一也曾在此寫下《老山界》一文,為塘洞村留下了眾多感人的“紅色故事”。
近年來,塘洞村黨總支積極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努力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加大了對紅色遺址及文物的保護和搶救力度,建成了紅軍翻越老山界長征紀念館、修繕了雷公田寺院和趙家祠堂紅色旅游文化基地,陳列80余件長征歷史文物,并建設了會議室、停車場、戲臺、球場、休息區、公共衛生廁所等公共旅游配套設施。
隨著保護和開放、繼承和發揚不斷取得成效,雷公田寺院被列為資源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源縣黨史研究教育基地、資源縣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資源縣廉政教育基地等紛紛在塘洞村掛牌,有效激活了“紅色因子”,為研究黨史、開展信念教育、廉政教育提供了鮮活感人的場地。
跨越式整頓 筑牢“紅色堡壘”
兩年前,塘洞村黨總支部因村級活動場所功能不齊全,村“兩委”干部違紀等問題,被列為2017年掛牌整頓的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為改變軟弱渙散面貌,村黨支部積極落實縣委提出的“一領三帶跨越式整頓”思路(即以黨建為引領,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帶動宜居鄉村建設、帶動村干勤政廉政,推動黨組織跨越式轉變),繼承和發揚“紅色基因”,積極打造“紅色黨建”品牌,經過一年的整頓,實現了從“后進村”“軟弱村”轉變為“先進村”“示范村”的跨越式轉變,2018年,塘洞村黨總支部被評為桂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跨越式打造“紅色”黨建陣地。村黨總支部按照苗家民居建筑特色,修繕改建了村委辦公大樓,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村級服務場所使用面積達到300多平方米,一樓設置的綜合服務大廳,為村民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徹底整治了村級活動場所不能滿足服務群眾需求的問題。同時,村黨總支部整合各類基層黨建工作臺賬,梳理日常工作各項制度,規范村級制度牌匾懸掛,切實提高村級組織工作規范化水平,為基層黨建烙上制度化、規范化的“紅色”印記。
跨越式建強“紅色”先鋒隊伍。以2017年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塘洞村將創業帶富能手、農民經紀人及返鄉農民工等優秀人才選進村“兩委”班子,不斷強化了村級組織建設。扎實開展農村黨員積分管理工作,每季度對農村黨員參加組織生活、服務群眾、履職踐諾等方面進行評定,形成創先爭優良好氛圍。積極開展黨員設崗定責、履職承諾活動,建立黨員承諾公示墻,動員20多名優秀黨員與129名貧困戶結對認親,提供多元化、一對一服務,讓群眾看到黨員“黨性”,弘揚“紅色”文化,積聚、點燃越來越多正能量。
創新設置“紅色”組織。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充分有效結合老山界新村種養合作社發展需要,在全縣率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老山界新村種養合作社黨支部建立以來,帶動黨員群眾齊發展,切實讓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達到合作社增效、農民增收的顯著成效,使基層組織不斷傳承發揚“紅色基因”,不斷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量裁式發展 打造“綠色品牌”
塘洞村自然風光秀麗,村里有連綿起伏的竹林和一碧萬頃的林海,有清流急湍的瀑布和清澈見底的小河,還有層層疊加的梯田和錯落有致的農舍,沿著村后的山路,可以直通貓兒山主峰,全程森林茂密、樹林幽靜、秀色宜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村黨總支部立足本村實際,用好當地資源,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思路,不斷推進富裕、美麗、幸福塘洞新村建設。
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建設美麗新村。遠近聞名的雷公田寺院、紅軍翻越老山界長征紀念館等紅色旅游品牌,加上天然原始景林、萬畝竹林風光、獨特的吊腳木樓、濃郁的苗家風俗,塘洞村成為了集“紅色游”“田園游”“民俗游”于一體的旅游勝地。2017年,為了提升旅游品牌,塘洞村完成了李洞屯水渠景觀工程建設,并對雷公田寺院進行了翻新改建,同時在雷公田寺院旁修建起1座紀念館和紀念碑,李洞屯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鄉村旅游的興旺,催化了塘洞村農家樂的快速發展。以“老山界農家樂”為代表的塘洞村農家餐館,帶動了10多戶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幫助了30多戶農特產品銷售。為推動塘洞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2018年當地通過粵桂扶貧協作項目,投入550萬元建設了3棟高品質休閑度假民宿,對外承租經營,所得租金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民宿經營用工向貧困戶傾斜,鼓勵群眾種養,與民宿、“農家樂”簽訂購銷協議,預計將帶動貧困戶137戶526人脫貧致富,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5萬元以上。
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建設富裕新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塘洞村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與“黨員+困難群眾”模式,充分發揮合作社作用,帶領黨員群眾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產業。近年來,在繼續拓展傳統的水稻、辣椒、西紅柿等種植產業基礎上,還建立了富硒水稻基地100畝、有機蔬菜基地50畝、辣椒基地60畝、羅漢果基地57畝;開辟淡水魚養殖20畝,竹鼠養殖300多只,竹山雞養殖10000多羽,貧困戶參與種養率達到100%。產業的興盛為建設富裕塘洞新村注入了強大動力。與此同時,塘洞村優質竹筍也在市場上獲得熱銷,2018年2月,廣西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對塘洞村竹筍進行了檢測,鉛、砷、汞等各項指標都合格,“塘洞竹筍”又成了塘洞村的新名片。
開展村風提升行動,建設幸福新村。塘洞村黨總支部堅持把黨建融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之中,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目的,不斷強化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培育文明新風,為人文環境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一方面,大力開展“五好家庭”“精神文明示范戶”“黨員模范示范戶”“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涌現出被中央文明辦授予“中國好人榜”、廣西第八屆“十大孝心人物”、廣西道德模范楊進美、五好家庭李洪財、扶貧濟困返鄉企業家幸華億等縣級模范人物,基層黨建與村風文明相融共生,結出碩果。另一方面,村黨總支部以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抓手,全村屯級道路硬化達到了100%,特別是對李洞屯所有房屋進行了風貌改造,擴建了停車場,李洞屯被建成市級新農村示范點,塘洞村也被評為桂林市先進村委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