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全國工商聯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由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共同推薦宣傳的“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名單,陜西省寶雞市東嶺村東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黑記獲此殊榮。
40年前,東嶺村只有一個10多人的小小鐵皮加工鋪;今天,東嶺集團年收入已達到1300億元,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152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5位!
改革開放 催生思想解放
改革開放前,東嶺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人均只有3分地,吃不飽、穿不暖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記憶。
改革開放后,東嶺和全國其他村子一樣,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等生產資料分產到戶。然而,有限的土地資源依然無法改變東嶺人的生活困境。
窮則思變,東嶺人依托郊區地理優勢,辦起了黑白鐵皮加工廠。后遭變故,使村辦企業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村里經過研究,將這個資產不足萬元的廠子交給村民李黑記承包經營。
然而,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受制于村組干部管理的弊病也逐漸凸顯。“小馬拉大車”、村企兩張皮的弊端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嚴重制約。
企業經營講究效率,可事事要向村里請示匯報,不僅拖住了企業的腳步,也經常貽誤時機。經過五年的努力,在區里的支持下,打破條條框框,先是實行“組企合一,以企帶組”的體制,后來又獨立成村,逐步走上“以企帶村、村企合一、共同發展”的道路,為東嶺事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小農經濟逐漸退出東嶺的歷史舞臺。
1999年開始,東嶺開始股份制改造,李黑記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村集體是大股東。股權明晰之后,2000年,以東嶺鉚焊廠為主體成立的寶雞東嶺集團,又改制為陜西東嶺工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村民成為企業股東,后變更為東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從根本上解決了影響企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東嶺人秉承“政治上自信、發展上自強、守法上自覺”的理想信念,使企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并逐步邁入現代企業行列,形成了供應鏈服務板塊、金屬冶煉板塊、礦產能源板塊、金融投資板塊和地產商業板塊等多業并舉的綜合性企業。
思想解放 引領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不少地方開始興辦企業,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許多曾經很輝煌甚至比東嶺強大百倍的村企卻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而為何東嶺村企能一路做強做大,直至發展為今天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呢?
東嶺人在李黑記的帶領下,不斷地解放思想,緊扣市場脈搏,從小鐵皮加工廠到國企并購裂變,不斷調整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引領產業發展,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強勁的競爭力,以星火燎原之勢不斷發展壯大。
到20世紀80年代末,東嶺村已辦起了黑白鐵皮加工廠、木器加工廠等10多家村辦小企業,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商品流通更加通暢。李黑記敏銳地捕捉到歷史的機遇,他主動把黑白鐵皮加工廠從鐵皮加工轉向鋼鐵經營貿易,到1999年,企業產值超過10億元,成為年銷鋼材上百萬噸的西北鋼材銷售第一大戶,被省經貿委列入全省重點流通扶持企業。
就在東嶺快速發展的階段,迎來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深化國企改革,推進國有企業重組改造的重大機遇,陜西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支持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兩個決定”。借助改革東風,東嶺開始了新一輪規模擴張,先后參與改制了金臺區物資公司、鳳縣鋅品廠、略陽鋼鐵廠等14家國有和集體企業,產業重點由原來的鋼鐵貿易拓展到金屬加工、冶煉等大工業領域,實現了新的裂變。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東嶺傳統的優勢產業受到嚴峻挑戰,許多鋼鐵、冶煉等民營大企業在危機中倒下。面對危局,東嶺再次展示出非凡的市場應對能力。他們主動出擊,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壓縮過剩產能,在投巨資進行技改升級的同時,把發展重點向礦產能源、金融投資、國際國內貿易等領域進發,取得了巨大成功。2017年,東嶺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全省第二位。
2012年以來,面對國家擴大內需的新一輪戰略機遇,東嶺村投資230億元建設新東嶺城市綜合體,讓寶雞這個西北城市有了203米的超高層地標性建筑,并借助這一項目,引進了皇冠假日酒店、銀泰商業等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標志著東嶺村第三產業的長足發展。目前,這一城市綜合體核心區中央金融文化商務區,已經成為寶雞最時尚、最繁華、最具活力的城市新中心,被當地人稱作“西府的名片,寶雞的浦東”。
依托東嶺基礎產業行業領先優勢,東嶺村合縱連橫,建立開放、共享、共贏的商業生態,通過整合形成核心競爭優勢,不斷做大、做強東嶺集團產業化平臺,實現了1+1>2的財富效應。
東嶺以鋼貿起家,在單品貿易方面,早已是行業領軍者。但是,他們并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利用企業規模、資金、人才和資源四大優勢,把企業所涉及的行業重新組合,實現從點到面的突破,最終形成全產業鏈的發展新模式。向上,東嶺集團在冶煉原料市場上大做文章,在保證自己冶煉廠供應的前提下,大膽涉入礦粉貿易業務。利用成熟的貿易團隊,東嶺集團很快成為國內眾多鋅冶煉企業的原料供應商;向下,東嶺集團在上海設立了國際貿易部,不僅負責自己冶煉廠的產品銷售,還向其他企業冶煉廠要貨,利用自身渠道,銷售其他冶煉廠家產品。
李黑記認為,產業化就是要聯通產業上、中、下游,增強對產業鏈的掌控能力。東嶺集團無論在鋼鐵、煤炭、有色鋅等產業發展上,都完成了產業化發展建設。比如,在有色鋅產業板塊,上游自己有礦山,并建立原料采購經營隊伍,不僅從別人礦產采購原料保證自己生產所需,而且把采購的原料供應給其他冶煉企業;中游不僅有自己的冶煉企業,而且還把別人的工廠發展成自己的加工廠;下游建立起強大的市場營銷隊伍,不僅賣自己的生產產品,而且還把別人的產品買回來再賣出去。東嶺集團重視產業化的重要性,做到系統性了解認識、掌握市場的趨勢和走向,探索出了一條成功模式。
發揮東嶺集團“黑色”和“有色”產業優勢,橫向拓展,縱向延伸,內抓產業鏈精細化管理,外建東嶺集團供應鏈商業生態,全面實現東嶺業務鏈條上的“資金流、物流、商流”的有效管控和整合。
產業化的實現讓東嶺擁有了鋼鐵、有色、煤炭等產業平臺,增強了對行業的引領作用。在鋼鐵平臺化建設上,致力打造最優秀的黑色產業鏈供應商和服務商,在上游采購環節與鋼廠攜手,實現共贏;在下游銷售市場,通過織網計劃不但使東嶺鋼貿實現裂變,而且鋼鐵平臺越做越大,在國內黑色貿易行業起到了引領作用;在有色平臺化建設上,重點做好兩頭即原料和產品貿易,覆蓋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灣經濟發達地區,不斷提升市場占有份額,使東嶺在中國有色鋅行業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強;在煤炭平臺化建設上,東嶺集團形成了“海運、陸運、水運”三管齊下銷售布局,在港口建立煤炭倉儲基地,做到內陸煤炭貿易和港口貿易同步發展,使東嶺煤炭貿易平臺影響力在行業內不斷提升。
東嶺的每一步發展,都是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的結果,都是改革和自我革新的結果。當初的“小農經濟”已嬗變為挑大梁、促發展的民營經濟棟梁,構筑了東嶺集團的特色發展之路。
黨建先行 筑牢發展基礎
“聽黨話,跟黨走!”,“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是李黑記經常說的一句話。自任村干部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和整個村民的命運捆綁在一起。為了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李黑記把自己多年承包廠子掙來的6000多萬元無償捐給村集體。他表示,“我李黑記生是東嶺人,死是東嶺鬼,企業再大,都是大家的。”
1994年,李黑記帶領的東嶺機械鉚焊廠快速發展,產值超過億元,成為全國典型,但村企矛盾也在加劇,一些人甚至認為李黑記就是“資本家”,提出企業是村里的,要“分光吃凈”。如何化解矛盾?當時尚未加入黨組織的李黑記想到了黨。他們邀請村上退休干部岳鍵(原在寶雞市紀委工作)作為“黨代表”來到企業工作,為企業把握航向。一直到后來村企一體化,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弊端,這位“黨代表”都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目前,東嶺集團黨委直接管理5個基層黨委,10個黨總支,48個黨支部,輻射到全國20多個省市,黨員人數達到2500多人。
正是這種“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自覺,使東嶺始終航行在正確的航道上,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逐步建立“村企合一、以企帶村、共同發展”的新體制,最大化地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解答了“發展為了誰”的疑惑,不僅使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也讓集體經濟得以不斷壯大。
創新驅動 助推做強做大
隨著東嶺集團的快速發展,掌門人李黑記意識到傳統的管理機制已經難以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遍布全國各地的近百家公司,每天數十億元的資金往來,以及稍縱即逝的市場機會,都倒逼著這個擁有近2萬名職工的大型企業集團必須建立一套更為行之有效的快速反應機制。東嶺集團適時引入競爭機制,充分激發職工隊伍活力。企業的不斷創新,讓東嶺更具核心競爭力。
2013年,東嶺在鳳縣、鳳翔兩個冶煉公司首次推行經濟責任承包制,通過繳納風險押金的辦法倒逼冶煉廠主動進行改革和創新,層層承包產量、質量、成本等主要指標,到2016年,在國內冶煉行業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兩個冶煉廠卻雙雙實現盈利。
2014年,受宏觀經濟不景氣影響,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許多貿易企業紛紛改行或退出市場,東嶺集團卻從中看到商機, 轉變思路,不退反進,把別人退出的市場當做東嶺要拓展的市場,向商業地產、金融投資、國際貿易、能源化工、互聯網等領域全面進發,實現了成功逆襲,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傳奇”。按照“鞏固西部、拓展中部、進軍東部”的思路,東嶺全面實施“織網計劃”,先后在湖南、廣東、江蘇、北京、天津等地成立新公司20多家,在保持原有貿易規模的基礎上,改變過去單純依靠省會城市布局,分層次向周邊地市級城市擴張,通過增加網點來增加規模、擴大銷售,從而把銷售網絡織得更密、更大。在內外貿易方面,東嶺將線上線下、期貨和現貨、電商和物流緊密結合,創造性打出“貿易+資本、貿易+實體、貿易+倉儲、貿易+互聯網、貿易+運輸”等組合拳,確保了經營貿易“上規模、擴市場、促發展、保效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經營之道。在企業信息化方面,在上海陸家嘴金融商務中心設立了上海金克金屬貿易有限公司,成立“鋼谷網數據研究中心”,對各分公司和銷售網點的市場信息和有關數據進行匯總,為企業打造了一個“強勁”的“芯”,讓東嶺產生“核裂變”,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在資本運營方面,創新思維,不斷拓展新業務,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引進實力強勁的職業團隊,在北京、上海、西安成立資產管理公司,2016年為企業盈利過億元。
2016年,董事長李黑記提出了在經營系統推行“合伙制”試點工作,基層干部參加入股分紅,在當時猶如巨石擊水,涌起千層浪。而在選定了6家試點公司中,首批試點單位寧夏金色能源公司2016年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75%,職工全年入股回報收益率達到了34%,2017年公司業績再上新臺階,實現利潤同比增長41.9%,員工入股回報收益率達到52.25%,“合伙制”徹底解決了“為誰干”的核心問題。2018年,東嶺集團將合伙制向鋼鐵、煤炭、有色、原料等領域拓展,截至目前成立合伙制公司19個,231名員工參股。
在對外擴展方面,東嶺集團采取“合伙人”制度,成功引進英國洲際酒店集團、銀泰商業等巨頭,不斷擴大自己的經營領域,建立起了最具競爭力的發展模式。比如,他們在取得煤礦開采權后,歷時8年,投巨資完成了對礦區的建設,然后,引入國內著名的礦山企業,把煤礦交給他們“托管”。這樣一來,他們不費一兵一卒,就直接擁有了煤炭開發利用的最新技術和管理人才。203米超高層建設完成后,他們和洲際酒店聯手,引入其旗下的知名品牌“皇冠假日酒店”,請來了國際著名的酒店管理人才,使東嶺一步邁進商務酒店領域的前沿。
先進文化 把人帶富帶好
企業文化是企業帶頭人個人魅力的延伸和展現。近40年來,東嶺集團帶頭人李黑記初心不改,和普通村民一樣居住在村民社區,和普通職工一樣,一身工裝進進出出,所有的講話材料都是自己完成。
集團領導不講究吃穿、不追求奢華,摒棄“小我”,一心一意踏實干事的作風,讓東嶺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東嶺集團以弘揚“艱苦創業、追求卓越”的東嶺精神為主線,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東嶺的企業文化理念概括為“一能”(能容天下人,才能干天下事)“兩帶”(既要把人帶富,又要把人帶好)“五做”(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做好事,做強事)。
東嶺企業文化首先是“容人干事”。隨著產業的發展,聚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企業規模、產業結構、企業性質發生新的變化,東嶺集團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形成共同干事業的合力。企業要求員工謙和待人,任何時候都不說過頭話,做傷害他人自尊心的事,企業經營既要把人帶富,又要把人帶好。正是這種文化理念,引領企業各大板塊不斷發展壯大,使企業永立不敗之地;正是這種企業文化,讓東嶺人在市場經濟大潮當中,始終不忘初心,勇立潮頭,先后涌現出10多名全國、省部級勞動模范,30多名省市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東嶺集團的蝶變得益于改革開放,新時代改革開放承載著中國的大夢想,也承載著東嶺集團的小夢想,中國改革開放不停步,中國的民營經濟也一定會創造出讓世界矚目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