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村網 > 第2期

安徽文堂:鄉約源地?禮儀之鄉

2019-03-27 11:37:48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安徽祁門縣閃里鎮文堂村位于皖贛交界處,建村于北宋大觀年間(1109年),和閃里鎮坑口、桃源等地都屬于唐朝英烈候彥文公之后世住之地。文堂村現轄7個村民組,318多戶,1166人。現有貧困戶42戶,貧困人口153人。文堂村歷史文化悠久、自然條件優厚,古有“一文堂,二渚口,三彭龍,四歷口”的諺語盛贊文堂村。

  文堂依山傍水,三溪河從村前逶迤東去。舊時河堤楊柳青青,翠竹婆娑。古有十景:飛龍曉日、峽山朝云、鼓樓晝靜、滄溪晚歌、江村夕釣、藻潭夜月、芳洲煙樹、紫溪桃浪、西峰暮雨、歷山遠漢。這十景從字面讀來,皆令人十分神往,只是多半難覓其蹤。“幽人結屋滄溪曲,杖履逍遙隨所欲。忽聞誰唱滄浪辭,清可濯纓濁可足。又聞誰唱牧童詞,短笛無腔跨黃犢。夕陽西下人未眠,更釣漁翁夜月宿。興來時復答漁歌,欸乃聲中山水綠。”這是描繪文堂十景之一滄溪晚歌中的一首,從中不難看出古時文堂山川秀麗,環境優美。也許那時還沒有環保這個詞,但先祖們卻早早定下了保山護河整飭鄉風的村規民約。如:《伯三公墳山合議禁約》《規復放生池三元魚會賑孤疏文》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文堂鄉約的制定

  明代隆慶六年(1572)是文堂人值得記憶的特殊日子。文堂村自古多出文人,尤其是在明清兩朝。尤為出名的是明代理學家陳履祥。陳履祥是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的弟子,受王陽明心學影響極深。隆慶六年,為解決村里“人繁約解,俗漸澆漓,或敗度敗禮有之,逾節凌分者有之,甚至為奸為盜、喪身亡家者有之”的問題,陳履祥“聚通族父老會議聞官,請申禁約,嚴守規條,俾子姓有所憑依,庶官刑不犯、家法不墜”,于當年正月初四制定了《文堂鄉約家法》。

  鄉約呈送時任知縣廖希元,知縣贊賞有加,當即蓋印批準,并在全縣廣為推行。鄉約家法除卻尊宗敬祖,崇尚禮義,和睦鄉鄰外,主要是對村莊環境的保護,嚴禁斧鉞入林,從中村到轉水灣,舊時為放生池,河中魚蝦龜鱉禁用網罟藥捕,一經發現,嚴懲不貸,除魚鱉放生之外,還要鳴鑼示眾或罰唱戲,以此為鑒,永不再犯。正因為有了如此嚴明的村規民約,才有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古文堂;正是因為保護得力,才有文堂詩人陳國器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竹經風高來野鶴,柳池冰裂見潛魚。西山先生謝復亦有詩為贊:“紫溪一帶清波急,流水桃花釀洪碧。桃花無言水有聲,錦鱗一躍龍門級。漁郎恍見無歸蹤,別有天地非人世。此中豈無避世人,只恐漁郎未曾識。”

  清末道光咸豐以后,匪變戰亂,鴉片亂教,從此人心不古,村風日下。人為破壞自然的現象屢禁不止,于是老天爺嚴懲人類的惡運便接踵而來。而今,千年文明的筋絡被無情歲月的砍刀揮斬,失去了越發顯得彌足珍貴,人類終于發現人與自然和諧友善是多么地重要!文堂人們開始自責地思念曾經的過去和美好,感嘆目下的困惑和無奈……為之欣慰的是近年來人們在做自我修復的同時,攪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風,鄉約家法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勃勃生機。探尋千年古村風韻,感觸自然脈搏的律動,聆聽歷史的回聲,縷縷淳風和著古樸純真的古音迎迓而來,綠樹掩映,翠竹婆娑、小橋流水的情景不再是遙遠。

  《文堂鄉約家法》共22條, 內容涉及鄉約家會的安排、立戶長、約正、約副,遵守拜祭儀節、祭掃維修祖墳、子孫不得忤逆父母及祖父母、對長上有禮、親喪祭忌、錢糧官事、捕盜賊、婦女名節旌獎、鄰里糾紛處置、不得變賣祖墳山場及祭祀田租、充里役須勤慎公正等內容,此外還規定宅墓、來龍、朝山、水口要長養林木,以衛形勝,遠近山場,栽植松杉竹木,不得盜砍盜賣等。鄉約家法中還重點演繹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諭6句話24字,即:“孝敬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并附有詩文。《文堂鄉約》制定后,村里每年分春秋兩季進行宣講,并嚴格按照鄉約規定對村中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判臧否、褒獎懲罰。

  《文堂鄉約家法》是聚居在文堂村的陳氏宗族每一位成員必須遵行的共同行為規范。比如它規定: “本都遠近山場栽植松杉竹木,毋許盜砍盜賣。諸凡樵采人止取雜木。如違,鳴眾懲治。”文堂村山林資源豐富,世代以來山場如何管理,是一個大問題。文堂村堅持幾個原則:祖墳山、水口林、護風林嚴禁砍伐。新生毛竹林嚴禁砍伐。民國時期村里有不肖子弟,偷盜了祖墳山上的樹木。后經族長提議,要求他家庭將偷來的木材用錫箔紙燒化,作為一種懲罰。改革開放以后,文堂村也面臨著村民砍樹的問題,但為保護村中的林木資源,文堂村率先成立了山林保護小組,劃定了自然保護區,嚴禁村民和販子進入公益林和水口林等區域砍伐收購木材,由于保護嚴格,所以村里的林木資源始終保存完好,是祁門縣林木保護最好的村莊。目前,文堂村四周茂林修竹,郁郁蔥蔥;隔河遙望“一字萬金”朝山,古樹蒼勁,粗壯挺拔。

  《文堂鄉約家法》規定:為子孫有忤犯其父母、祖父母者,有缺其奉養者,本家約正、副會同諸約正、副正言諭之。不悛,即書于紀惡簿,生則不許入會,死則不許入祠。2008年,文堂村有一對婆媳,婆婆叫嬌柳,兒媳叫杏枝,分別為90多歲和70多歲,兩人相依為命,生活艱難。嬌柳有兩個孫子,已經成家立業,但不給這兩個老人生活費。為此,村里利用重修家譜的機會,告知其孫子,如果不贍養老人,按照祖訓,文堂的家譜不能給你們上。同時,鎮司法干部也拿出贍養法律教育他。在教育和法律的觸動下,兩個孫子思想發生了改變,出資給奶奶和母親蓋了一幢小房子,并每年拿出稻谷2000斤,生活費2000元。再加上農村養老金,兩位老人的生活基本無憂。

  鄉約的現代創新

  近500年來,文堂村民延綿幾十代,但當時制定的村規民約家法始終在延續。在這個全面、系統的《文堂鄉約》的教育下,文堂村人才輩出、村風淳樸、生態絕佳、經濟繁榮。近年來,為了適應時代要求,繼承優良傳統,文堂村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工作,不斷改革創新,創新鄉村治理。

  村里從2010年開始,恢復了文堂從解放后中斷了幾十年的鄉約宣講和祠祭活動,在每年正月初四在永錫堂內開展祠祭活動,村民穿古裝、按古法,進行祭祀祖先。在2017年春節成立了民俗文化協會,吸引傳統文化愛好者入會,確保鄉約文化有人傳承。2017年,村民陳龍彬、陳小民被推薦為市級祠祭非遺傳承人。

  文堂村相繼召開戶長會、村民代表會,重新討論文堂鄉約內容,一是保留傳統,編印了《文堂鄉約》,將原文內容以及相應的研究文章搜集匯編,調整方式方法,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免費發放給村民,每家一冊,給大家學習遵守。二是新增文堂鄉約。增添新的時代要求,制定了新的文堂鄉規,通俗易懂,簡便好記,方便村里群眾記憶使用。

  2016年底,村組自發捐資2萬多元,啟動文堂村元旦晚會活動。之后,利用結余資金,購買了三套音響設備,在大倉、后街、中文堂三個組組建了三支廣場舞蹈隊,每天晚上由村婦女主任、村民組長帶領廣大婦女開展廣場舞蹈活動,不但鍛煉了身體、愉悅心靈,還改變了原來村莊夜晚麻將成堆的現象。

  前些年,村里有少數媳婦對待公婆態度差,影響不好。從2017年開始,在村里開展了“十佳好媳婦”評比表彰活動,以“孝順公婆、夫妻恩愛、鄰里和諧、子女成才、沒有惡習、家庭整潔”六條標準,兩年總計評出16個好媳婦并進行表彰,樹立了典型,帶動了村風的好轉。

  為提升孩子們的傳統文化素質,村里在每年正月初四的祭祀活動中,都安排了兒童背誦鄉約家訓活動,通過強化家訓記憶,規范人生行為,確保文堂村后繼有人、長大成為社會棟梁。

  2017年,文堂村借助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機遇,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美化村莊環境。投資120多萬元,修復了村中石板道路,修建了文化廣場,拆除了原來散落在村莊中間的豬欄廁所,95%家庭建起了三格式水沖式廁所,提前完成了農村“廁所革命”。當年,文堂村還成功引進縣文旅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對中文堂部分房屋和土地進行了收儲,修復了村中在文革中被毀壞的奎光牌坊。奎光牌坊是明代舉人陳中立的孝廉牌坊。牌坊修復成功后,成為祁門第一個被修復的古牌坊,吸引很多游人前來觀看。下一步,縣文旅公司將修繕改造文堂民宿,實現農業村向旅游村轉化。

  文堂村在古代鄉約的約束和教育下,村風淳樸,好人好事層出不窮。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文堂村實現了零犯罪率和零上訪率。《文堂鄉約》成為國內外眾多文化民俗學者研究的對象,先后被韓國高麗大學中國學研究所、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研究關注。2018年2月9日,文堂鄉約祠祭活動被安徽省委宣傳部推薦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典型之一,在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光明日報、安徽電視臺等媒體上進行報道。

  啟示

  文堂村先賢為了實現村莊長治久安,在封建宗法背景下,創辦了《文堂鄉約》,得到當時官府的高度肯定。進入新世紀之后,文堂村挖掘《文堂鄉約》的精華,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吸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結合傳統文化、旅游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社會治理,利用正月春節空閑時間,開展系列活動,讓群眾過一個受教育、有價值的新年,努力實現繼承傳統文化和推進鄉村振興。

  (據文堂村供稿編輯整理)


中國農村網
責任編輯: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