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革命老區福建龍巖的最基層的村黨組織書記章聯生,今年是我從2003年第十屆起連任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第17個年頭。在連續四屆16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履職中,作為來自農村最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我深切感悟到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惠民政策春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給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從革命老區福建龍巖西安村的改革發展,感悟黨的惠民政策和鄉村振興春風吹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1978年,我就當選為龍巖市新羅區西安村書記兼大隊長(村主任),至今在農村干了40年,可以說既是祖國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者,是農村建設的參與者,更是黨的惠民政策和鄉村振興幸福生活的受益者。可以說,我們這一代人對改革開放感受最真、情義最深。改革開放40年,黨讓西安村這樣一個革命老區的農村,從昔日貧困的村莊躍升為2018年村財收入達2000多萬元,連續29年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名列閩西村級首強,入選2017年全國名村影響力300佳榜單第139位,成為“黨建領航”的“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產業興旺”的“閩西第一村”,“鄉風文明”的“全國文明村”,“治理有效”的“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生活富裕”的龍巖第一村,是黨讓農民變了身份,讓農村插上了翅膀,讓農村換了新顏。西安村40年改革發展的巨大變化,折射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正如2018年12月在閩全國人大代表視察西安村時,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張廣敏贊譽的:“西安村就是改革開放的縮影,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感恩黨的好政策。”
二、從習近平總書記擘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清晰路線圖,感悟新時代鄉村振興奮斗正當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到“七個之路”再到“五個振興”,勾勒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清晰路線圖。 作為連任四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和農村最基層的黨組織書記,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奮斗征程上,要適應新常態、展現新作為,讓履職之根融入鄉村振興主戰場,讓村民在鄉村振興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更高的幸福感、更強的安全感。
一是夯實黨建領航陣。黨建強,人心聚,鄉村興。要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夯實黨建工作陣地,建強戰斗堡壘,帶好過硬隊伍,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推動各項事業發展。
二是走好紅色傳承路。西安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有31位革命烈士,是閩西“20年紅旗不倒”中保田斗爭的重要發源地。要牢記習總書記關于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論述,建設西安村的“紅色文化傳承”矩陣,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基因傳承好,引導黨員干部和村民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激勵廣大干部群眾以堅定的信心、昂揚的斗志奮力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
三是培育鄉村文明風。西安村是蟬聯首屆至第五屆“全國文明村”的閩西第一村,在鄉村振興中,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村民精神風貌。
三、從對標決勝全面小康硬任務,感悟新時代鄉村振興要歸宿在成果上
2018年12月29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三農”硬任務做出了系統部署。農村基層干部在鄉村戰略實施的新征程上,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鄉村振興牢記在心坎上、落實在行動上、解決在根子上、歸宿在成果上。2019年,西安村鄉村振興要“重抓一個主題、實現一項目標、做好兩項工作、加快七大項目”:“重抓一個主題”即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體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實現黨建創新;“實現一項目標”即2019年村財收入達到2500萬元;“做好兩項工作”即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如期完成國務院布置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認定;“加快七大項目”即啟動水果市場改建、加快翰林苑商場投入使用、加快老年人福利中心建設手續辦理、加快吊唁堂手續辦理、完成西安幼兒園搬遷、投入使用敬老院、鐵辦合作開發房地產項目、開發西安綜合樓。朝著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全面小康新農村的進程邁出堅實的步伐。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啟航2019的時刻,我用一首詩表達邁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心情,與大家共勉:
金豬拱門進己亥,擼袖加油新時代。
鄉村振興正當時,村美民富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