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淺談基于“場所依戀”視角下的 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以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例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云南農業大學?解思語 韓玥琳 字號:【

  從全國范圍看,“美麗鄉村”建設是中央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后提出的重大鄉村發展戰略,既是“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對于我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做出了重要部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保持和塑造村鎮特色,不可盲目照搬城市的發展模式;保護其區域傳統文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讓當地的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對傳統村落的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傳統村落的改造不應該只停留在表象。如何讓居民記得住“鄉愁”,“落葉歸根”的中國傳統精神如何延續,如何使居民產生文化自信,樹立地方身份,將是我們今后建設的重點方向。

  云南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云南省縣域面積第二大縣,是連接普洱、西雙版納、臨滄三州市的交通樞紐。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以拉祜族為主體的拉祜族自治縣,是拉祜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拉祜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獨具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精神財富——拉祜文化。這里保存著最為完好的拉祜風情,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和旅游開發潛力。

  本文將探討場所依戀視角指導下的傳統村落的建設,就如何建成更富有民族特色風情的瀾滄縣展開討論。

  “場所依戀”的概述和類型

  場所依戀是人與場所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聯結,涉及情感、認知和行為三種成分。場所依戀三維框架結構理論采用一個包括人、心理過程、場所三個維度的框架闡述場所依戀的本質。場所依戀就是指個人與特定場所所產生的正向情感關系。包括個人在場所發展社會網絡的情感連接以及個人對場所的長期感受。

  場所依戀類型由人與土地的六種象征聯系組成,即家譜、損失、經濟學、宇宙學、朝圣和敘事,這些不同的類別和過程,都不是名義上的類別,它們是一系列“多維空間中的維度”。前三種場所依戀強調人與土地的家庭,社會,經濟和政治聯系。后三種類型強調意識形態,即宗教,道德和神話,在文化方面的場所依戀反映了社會文化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社會,物質和意識形態。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中,無論是文化擁有者(即當地村民)還是文化欣賞者(即外來參觀者),讓他們產生場所依戀,實際上也就是樹立人們的文化自信。只有當文化的擁有者真正認識到了其文化的價值,才有可能對古村落文化遺產做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否則外在的推力是難以發揮作用的。而要樹立鄉民的文化自信,是需要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的。

  云南瀾滄縣傳統村落的現狀及問題

  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意識還有很大的欠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了民族傳統的消亡,民族認同的喪失和民俗文化的斷層。另一方面,居民內部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與分層,一些傳統民族居民的認識程度不高,缺少相應的場所依戀和文化自信。在進行云南瀾滄縣傳統村落的改造的進程中,文化擁有者由場所依戀產生文化自信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云南瀾滄縣傳統村落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在建設過程中沒有對少數民族居民場所的情感聯系給予足夠重視;

  群眾參與程度低,缺乏科學機制;

  規劃模式單一,雷同,沒有突出當地特色。

  “場所依戀”視角下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可持續發展戰略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地方依戀對于人們對于傳統村落產生的文化環境保護意識,所以我們針對場所依戀視角下的維度提出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家譜”——體現地方特色 增強文化自信

  家譜是通過家族(家庭)或親屬關系的一種場所依戀,是對家族(家庭)所在地或社區的歷史認同來聯系人與土地的一種親緣關系。這種場所依戀通常發生在傳統的村落或社區。瀾滄縣內各民族和睦相處,包容各民族文化。瀾滄的7個特色村寨都是當地的重要景點資源,具備了開發的良好條件。要保護和發展這些優良的文化資源,要樹立地方身份,建立文化自信;只有當文化的擁有者(即當地人)真正認識到了他們的傳統文化價值, 才有可能對他們的村落歷史文化遺產做到切實有效的保護。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嚴格的保護制度和保護規劃,營造一個良好的保護氛圍,“上行下效”,逐漸改變當地人對自身文化的認識,樹立地方身份。從而讓當地人對于自己一直以來生活的區域范圍產生極大的依戀感,由心而發的和規劃者,政府部門一同保護自己當地的物質和文化遺產。

  (二)“朝圣”—挖掘原生態文化 合理規劃

  去一個地方朝圣,以及參加諸如游行或節日之類的慶祝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場所依戀,因為該場所的經歷強烈而短暫,受該場所(地區)的觀念和精神影響等等。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瀾滄各族人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拉祜文化,每年公歷的4月8日、9日、10日是拉祜族的特色節日“阿朋阿龍尼”(葫蘆節)瀾滄是民族原生態文化的富集區,立體化民族分布特點突出,主體民族性和民族多樣性兼容,內容豐富,構成了一幅民族文化畫卷。 對于區域內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和規劃設計的研究工作中,要明確分類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是必須拋棄的,哪些是通過改進后可以利用的,發掘出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明確清晰地指明少數民族的村落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科學精神及它的價值,合理規劃,同時增加當地人和外來參觀者對于這個地方的依戀。

  (三)“敘事”——注重文化開發 發展文化產業

  在一些文化中,從少數民族的傳統活動中可以學到的道德教訓是通過與其他文化中的風景相聯系的道德故事來教導的。敘事,即講故事,通常是起源神話,但也有家族史和政治帳戶,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場所依戀,因為人們與土地的聯系是通過故事的載體,并通過地點命名和語言來識別的。拉祜族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神話、詩歌、傳說、舞蹈等,舞蹈以蘆笙舞和擺舞最具民族特色。這種敘事性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涵蓋了瀾滄地區諸多的傳統活動的內容。作為規劃者應該貫徹“鄉村振興”中以民為本的理念,根據瀾滄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的保護制度和保護規劃,因地制宜。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將這些特有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文化景觀轉化為文化產品。這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改變鄉民觀念的物質保障。只有當地的文化景觀,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相鏈接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增強文化持有者(當地人)和文化參觀者(外來投資者或觀光者)的場所依戀情結,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起到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