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發展路徑研究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錢振華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經濟與文化列為最主要的兩個領域,可以說是兩者兼顧得當。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2月在江蘇徐州考察時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這對于振興鄉村文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鄉村振興,短期目標是為了實現脫貧,協調城鄉資源的空間關系。而從長遠來看,鄉村振興還應包括鄉村文化的振興與發揚。可以說,文化振興是鄉村五大振興的不可或缺的內容。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之美和人文之美。但隨著城市化、城鎮化的推進,外來文化的侵蝕和文化傳承的斷裂,鄉村文化面臨逐漸變弱的境地,導致鄉村文化的空心化、虛無感和與現代文化對接能力的缺失。

  這與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不作為不擔當有著很大關系。表面上看,各級政府都在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但文化建設在壓力型體制下大多呈現著形式主義,一味追求高大上、標準化、全覆蓋,以撒胡椒粉、大水漫灌的方式強加上去,重硬件輕軟件、重數量輕質量、重上級考核輕農民參與,等等。這些都是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弊端。在自上而下的壓力型體制和數字化的政績考核模式下,農村文化建設成為了各級干部以及基層政權的一項“政治任務”。

  鄉村要振興,就需要人氣,要人氣就需要有文化吸引力。所以說,振興鄉村,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缺乏文化底蘊的鄉建,孕育的只會是“候鳥經濟”,其發展不會長久,且缺乏內生動力。比如說,鄉村盡管有了完善的硬件和美麗的風景,可以吸引農民回村,吸引游客過來觀光,但缺乏精神文化氣息的鄉村難以留人更留不住心,如同“候鳥”一樣,來了停留一下就走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讓一個人掉隊。鄉村文化建設,是一個包括村民思想觀念、道德風尚、知識素養、精神品格,以及公共文化服務和鄉風文明水準等在內的系統工程。文化沒有過去時,只有現在進行時,鄉村文化經過挖掘、整理、展示、表達和重塑,會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所以說,文化“軟環境”是鄉村文明建設中的“硬杠杠”和不可或缺的“硬支撐”,而重塑現代鄉村精神、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加強公共文化建設和鞏固提升組織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四個有力方面,四輪齊動、協調并進,助力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

  一是重塑現代鄉村精神,提煉新時代的鄉村人文精神,補齊“文化短板”。鄉村文化可分為外在文化和內在文化,外在文化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顯性文化,內在文化有精神文化這一隱性文化,精神層面的文化是核心、是內核。國家有國家精神,城市有城市精神,鄉村也應有鄉村精神。歷史賦予鄉村厚重的精神文化內核,一代代農民不斷用自己的勤勞和淳樸澆灌這片充滿正能量精神的土地,結出累累碩果。站在新時代鄉村振興這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需要再次確立農民精神之本,凝聚鄉村精神力量,重塑鄉村精神家園。可以說,鄉村振興實際上首先是一個精神文明建設工程,既有人文生態,更包括精神生態。身處新時代的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精神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只有先提高農民素質,點亮他們的精神世界,才能激發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提振農民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的“精氣神”。

  二是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村莊有特色文化才有承載發展的平臺和空間。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全力恢復鄉村歷史質感,保護鄉村原有風貌,留住鄉村的“魂”,讓美麗鄉村內外兼修、形神兼備。依托豐富的民族民間特色資源,發展演藝、文化旅游、特色藝術品等文化產業,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當前首要任務是“摸清家底”,做好傳統村落歸納梳理、登記造冊等工作,采取行動進行創造性繼承和保護,讓真正有歷史、有價值的東西留下來。在此基礎上,盤活資源推進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發展打開想象空間。鄉村文化的發展振興只有綜合運用市場化、產業化、價值化等手段,采取“文化+旅游”“文化+市場”“文化+產品”等營銷組合,才能保持其生命活力與創新力。

  三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引進來”“走出去”鋪就鄉村文化底蘊。上級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缺乏長效機制,重投入、輕管理,加上有的文化工作者素質不高,一些鄉村文化活動室、閱覽室、健身廣場等成為擺設,也有一些鄉鎮公共文化機構幾乎無法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外來文化引入鄉村,需要擺脫那種不看對象“硬灌式”的文化輸入,通過服務下沉促進鄉村文化均等普惠,把外界的優秀文化引入到鄉村發展治理中來,一手送文化,一手“種”文化。把鄉村傳統文化宣傳出去,通過“互聯網+”或舉辦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將農耕文明和生活畫面,放到一個濃縮的文化空間中,對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進行梳理和運用,保持鄉村振興的文化活力。

  四是鞏固提升組織文化,激發組織力和領導力,凝聚鄉村振興強大正能量。黨的力量來自組織,沒有堅強的黨組織,基層就不可能有強的領導力。只有牢牢抓住黨組織建設這個基礎,重視基層黨組織文化建設,黨的一切工作才能在基層落地、生根、見效。為此,要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主體,通過發揚組織文化,讓黨員干部帶頭、鄉賢出力、群眾參與,發揮社會各類人才、鄉賢等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大事一起干的氛圍。培育自治文化,養成自治意識,掌握自治方法,健全“三治結合”模式,做到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形成“事事有人管、好壞大家評”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家園,只有把厚植于鄉村千百年的優秀文化基因傳承下去、弘揚開來,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每個鄉村的“顏值”才會高起來,“氣質”也會各具風采。這不僅會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而且有助于實現鄉村產業興旺,有助于“空心化”的農村充實起來,有助于“候鳥般”的農民工和各路人才、資本在農村安定下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人民政府)山東官場村:弘揚傳統鼓文化 提升農民精氣神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