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是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的一顆璀璨明珠,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因生態而美麗,因文化而生動,因旅游而馳名,因茶葉而芬芳,因交通而興旺。
婺源賦春五村合作組織,即賦春鎮嚴田村、甲路村、沖田村、新田村、游汀村組成的合作組織,這5個村莊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足,在旅游、文化等方面均具備發展潛力。
嚴田村名取自“占得從田之簽,以嚴治家”之意,這里小橋流水,古樹交相輝映。村內佳木蔥蘢,清溪潺繞,橋拱高架,水車悠悠,石亭聳立,曲徑通幽;又有紙傘坊、豆腐坊、油榨坊和“如來佛柱”“四靈庵”“魚塘人家”等,民俗風情與宗教遺址并存。更有被鄉民尊之為“樹神”的巨樟一棵,巨樟已歷經1500多年的滄桑,胸徑近15米,冠幅達3畝,堪稱“天下第一樟”。景區內名勝古跡與周邊田園風光交相輝映,充滿了詩情畫意。旅游觀光與休閑度假于此,心靈得到了凈化,心智獲得了升華。
甲路村位于婺源縣西北部的六山南麓,距縣城 47公里。源出金牛尖的一條清溪,流至村東頭后,猛一轉彎成了一個變形的“幾”字,甲路村,就位在這“幾”字頭上。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中國傳統村落。甲路紙傘是甲路村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甲路油紙傘輕巧耐用、便于攜帶,久負盛名。甲路村是婺源少數延續抬閣文化的村落之一,每逢佳節吉日即有抬閣表演。抬閣始見于南宋,以木板為臺,一根鐵棍固定人物,由少男少女妝扮角色立于臺上,多人前后抬杠,巡游于街市,謂之抬閣,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沖田村位于婺源縣西部,于南唐年間建村,村子雖小,人杰地靈。清代著名科學家齊彥槐(號陰山)就是沖田村人,他在道光九年(1829年)嘗試制造了天文儀器“中星儀”,現在珍藏于婺源縣博物館內,中星儀背面還寫著“婺西沖田陰三造就于道光九年冬月”的字樣。不論時代怎樣改變,不變的是村里安逸悠閑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以及傳統的耕讀文化。
新田村外有杭溪水中石碣,也有古石橋,古樹留存也不少,新田也算魚米之鄉,尤以茶葉聲名遠播!
游汀村是婺源最悠久的村莊之一,始于周朝。該村人才輩出,風景秀麗,村落民宅古典與現代相結合,自成風格。游汀村莊不大,300百戶而已,卻似千戶。走在游汀長長的巷子里,恍若置身一幅長長的畫卷,難以走出來。游汀村是婺源縣新農村試點村之一,近些年來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進得村來,粉墻、黛瓦錯落有致,潔凈的水泥地,綠樹掩映著青石或鵝卵小道,道旁有杉、桂、竹,還有花草,階梯隨勢而筑,儼然公園景致。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游汀村因此榮獲了“江西省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
2018年11月,在第四屆嚴田博士論壇上,浙滬五村集團與婺源賦春五村建立對接友好合作關系,旨在加強村莊交流合作、共同發展,推動婺源突出的自然生態資優勢、深厚的耕讀文化資源的利用開發與價值提升,通過創建品牌合作平臺、資源共享平臺、互動交流平臺,打造發展人才隊伍,挖掘實施項目落地等途徑,共同助力婺源鄉村進一步發展提升。旨在探索一條由浙滬名村帶動、當地參與、協會服務、協同發展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路子,依托婺源優良的生態與文化旅游資源,引入五村合作組織擁有的鄉村發展經驗和人才、資本、經營、管理優勢,搭建合作運營平臺,促進雙方資源、資產、資本深度融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茖W規劃定位,高標準建設項目,促進項目區域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的示范和標桿。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獲得者——江西進順村與婺源五村對接共建友好黨支部,雙方將在黨員交流與培訓、黨組織建設與完善等方面合作共建,探索基層黨建合作新形式。
浙滬五村聯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重慶強調,五村公司積極探索實施鄉村振興的新路。簽訂戰略框架協議以后,將與婺源縣開展進一步的合作,充分發揮集團綜合優勢,力爭讓“兩山”理論在婺源大地上開花結果。
以文旅農融合發展為抓手,孵化培育新動能。共同挖掘婺源優秀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利用五村集團市場、資本、品牌、運營、管理等優勢,助力婺源精品鄉村項目落地實施,加速婺源五村鏈式帶狀發展,成為婺源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加強浙滬五村與婺源五村共創發展。以婺源鄉村發展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通過資源、市場、信息、項目共享,推動浙滬五村與婺源五村在賦春鎮共創產業、共創社區、共創組織、共創人才等,實現共創發展。
構筑合作宣傳平臺。積極推動婺源五村對外宣傳,加大浙滬五村對接發展成果的影響傳播,由村一級至省一級,不斷總結提升,探索合作創新新路徑。
2018年12月31日,浙滬五村聯合控股有限公司和婺源縣人民政府在航民集團針對“賦春田園谷”項目簽定戰略框架協議。賦春田園谷,擬選址在嚴田村、甲路村、沖田村、新田村、游汀村沿線總長度約23公里的山谷區域,計劃打造嚴田詩意休閑區、甲路文化體驗區、沖田田園大舞臺、新田生態戶外區以及游汀山水田園區。在文化交流、旅游開發和產業發展等全方位全線推進。“賦春田園谷”項目的簽定,對于賦春五村的發展將起到強力推動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