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綜合利用梯田?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郭金秀?龍文軍 字號:【

  紅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紅河州,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來利用山地資源“雕刻”出來的田園山水畫卷,其“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農業生態系統堪稱自然奇跡,被認定為“世界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哈尼梯田的保護與利用,充分調動政府相關部門、企業、科研單位和村民等多方的積極性,探索新模式新機制,推進基礎設施改善,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選準致富主導產業,促進產業振興。紅河縣是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同時也是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在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面前,政府相關部門、科研單位和企業并肩作戰,以產業為抓手,不斷推出優質產品,幫助當地群眾增加收入。在中海漁業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哈尼梯田建立了泥鰍養殖示范基地、灃圃園禽苗孵化中心、牛多樂梯田水產育苗中心等種苗繁育中心,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供應優質種苗、提供技術服務、解決銷售問題,科研成果迅速得到轉化。中海漁業公司按低于市場價30%的價格提供水產養殖幼苗,以24元/公斤的保底價就地回收合格產品,有效解決了養殖戶缺乏技術和產品銷售困難等問題,消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在政府扶持、企業引領、合作社帶動和村民參與下,圍繞著哈尼梯田所發展的農業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廣大農戶得到了真正的實惠。2017年以來,全縣13個鄉鎮累計36760戶153936人受益,戶均年增收1606元,人均增收357元,帶動296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推廣綜合種養模式,促進生態振興。千百年來,在哈尼梯田勞作的人們一年只種一季水稻,到冬閑時節放水養田,農戶每年從田間獲得的收入較低,以至于經常發生水田改旱地甚至農田撂荒的現象,同時梯田的景觀也被破壞,不利于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為了提高梯田畝產收益,當地引進稻漁共作綜合種養模式,改變過去單純種稻的方式,充分利用水資源,在水田中同時放養漁產品,每年11月待稻谷收割后放養一批幼苗,次年5月收獲,收獲之后立即投放新一批的幼苗,11月收獲,如此一來每年可收一季稻加兩季漁產品,極大地提升了梯田的產值。由于稻田中有水生物存在,避免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魚、鰍等水生物覓食稻田中的雜草、蟲和碎屑,它們不停地在水中活動能夠起到為水稻根系松土的作用,促進水稻生長,同時水生物的糞便作為天然有機肥,為水稻生長提供營養物質。這種互利共生的農業生態循環系統,有效緩解了冬閑田、水改旱、拋荒等所引起的梯田破壞,同時避免了化肥、農藥等對環境的污染,既能緩解生態危機,又能得到優質有機農產品,實現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糧漁共贏”。

  依托梯田發展旅游業,促進文化振興。一是積極打造撒瑪壩4A級景區。撒瑪壩萬畝梯田是漢文史記載開墾最早的哈尼梯田之一,也是世界上集中連片最大的梯田,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極其壯觀,“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是中國梯田文化的璀璨明珠,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二是依托民族節日開展活動,彰顯哈尼梯田特色。2017年紅河縣舉辦了首屆哈尼梯田美食節,人們歡聚一堂,享受饕餮盛宴,在狂歡中體味美食文化,傳統制作工藝得到展示和傳承。舉辦了“開秧門”“仰阿娜”“萬人歌舞節”“長街宴”等大型民族節慶活動,滿載優秀傳統文化,關于自然、動植物、生產生活的技能和經驗也以通俗易懂的歌謠等形式得以傳承和傳播。獨特的文化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帶動消費,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完善技術服務體系,促進組織振興。一是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支持和指導。自2010年6月哈尼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以來,FAO官員和考察組多次深入紅河縣考察、交流,指導哈尼梯田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設立技術示范基地,建設“FAO水產養殖及內陸漁業研究培訓參考中心”平臺。2017年FAO召開“亞太區域藍色增長創新農業——水產綜合種養研討會”,吸引了國內外諸多專家參會研討,為梯田的發展保駕護航。二是成立各種專業合作社。以梯田產業為導向,當地“明白人、帶頭人”和致富能手組建技術團隊,指導幫助稻田集中連片的村落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指導幫助村民開展規范化養殖。三是建立完善股份合作模式。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土地資源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土地和扶持資金入股,通過入股分紅、參與發展、就地就業獲得收益。農民能安居樂業,社會自然和諧穩定。

  吸引精英留住勞動力,促進人才振興。一是部分專家、學者、企業家被哈尼梯田的壯美景觀和巨大價值所吸引,他們紛紛帶著資金、技術、科研項目來到紅河,為紅河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二是吸引城鎮人才流入農村。紅河縣有較為優越的自然地理優勢,為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三是留住當地勞動力。過去哈尼地區的女性承擔著照顧孩子和田間勞作的沉重任務,男性則大多外出務工,造成大量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引發系列社會問題。而近年來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的愿望,更多的青壯勞動力選擇就地擇業,更多的家庭得以團聚。

  紅河哈尼梯田雖然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作用,但是在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諸如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田保護難度較大;人居環境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房屋建設成本高,標準的廁所、垃圾池較為缺乏,臟、臭、亂現象依然存在;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例如電站、4G、寬帶互聯網等沒有做到全覆蓋;依托哈尼梯田的品牌建設依然不足,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落后,旅游產業品牌不夠響亮;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思想觀念沒有與時俱進,農業科技隊伍年齡結構老化等。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積極引進合適的現代化生產設施,既能節省人力物力,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又不會造成梯田的破壞。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早日實現當地貧困人口住有所居。積極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提升村容村貌。加大4G、寬帶的普及力度,推進“互聯網+”工程的建設,讓深山的群眾能夠享受現代化生活。

  二是大力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繼續推廣稻漁共作綜合種養模式,加大新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擴大新品種的推廣范圍,形成規模化、特色化產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抓好“三品一標”認證,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造線上交易平臺,將哈尼梯田的優質產品推向全世界。推進景區相關項目建設,加大旅游信息的推廣力度,做大做強旅游產業。保護傳承特色民俗文化,以節慶活動為載體,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結合梯田稻作文化,發展休閑農業觀光體驗項目,打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展示窗口。

  三是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返鄉創業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青壯年“回巢”,培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鼓勵科技工作者、科研院校單位的高水平人員下鄉指導、研究。積極發揮農村能人的示范帶頭作用,形成村民互助合作氛圍。提高景區工作人員的服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的體驗和服務。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