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后甘泉村“打鐵花”亟待煥發活力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山西省農業農村廳駐后甘泉村第一書記?李汝英 字號:【

  到山西臨縣臨泉鎮后甘泉村任職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后,在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得知村里有個絕技“打鐵花”。這項“打鐵花”手藝在臨縣民間獨此一家,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卻很少有人關注。

  什么叫“打鐵花”?它是通過1600℃-1700℃的高溫將生鐵化成汁,繼而揮出撞向硬物,生鐵汁化成鐵花四處紛飛,可迸出幾丈高、幾丈寬的金色花朵,朵朵綻放,場面蔚為壯觀,素有“民間煙火之最”“中華鐵花”的美譽,在2008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鐵花”是流傳于民間的傳統煙火,它隨采礦煉鐵業同步興起,鼎盛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古時候臨縣冶煉業發達,有許多小鐵鋪,逢年過節的時候,鐵鋪爐匠會自發地舉辦小型的“打鐵花”活動。一般不搭花棚,也不舉行祭祀活動,只是選擇一塊平坦空曠的高原場地,在夜幕中高掛幾盞燈籠,把群眾自發送來的廢鐵、生鐵經過高溫化成鐵汁,用木板式木锨往出拍打。這種小型的“打鐵花”活動,給文化藝術生活極度貧乏的鄉親帶來了歡樂,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認可,成為了當地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

  “打鐵花”是個技術活,要講究配合,沒有多年的練習是不可能完成的。每當要“打鐵花”時,技藝高超的鐵匠們就早早開始做準備,主要是爐子、風箱、炭塊、木板和鐵塊等。爐子就是鐵匠打鐵用的爐子,帶有風箱,以保證爐子的溫度。天黑后,操作風箱的人就開始拉起了風箱,爐子中的炭逐漸變紅,熊熊燃燒起來,坩堝中的鐵塊慢慢熔化,完全變成了鐵水。這時一個人會把鐵水舀出來,拋向空中,另一個人迅速用木板打向鐵水,鐵水在強烈的撞擊下,化為千萬個亮晶晶的小顆粒,飛向夜空。“打鐵花”的節奏要快,第一勺飛濺而下的時候,第二勺又迅速潑灑出去,飄灑下來的絲線與潑灑出去的射線交織在一起,才最好看。而且,速度節奏越快,鐵花越密集,場面也越壯觀。“打鐵花”不是煙花,卻勝似煙花,極富觀感和震撼力。

  現年74歲的王貴保,是后甘泉村“打鐵花”第二代傳人,他15歲開始跟隨父親王萬勤學習手藝,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僅學會了小爐匠的全部技術,同時也學會了“打鐵花”技藝。王貴保的“打鐵花”手藝不僅在臨縣、呂梁聞名遐邇,甚至在山西省也屈指可數,享有盛譽。

  王貴保年輕時隨父親走南闖北,在父親去世后,他一個人挑起了重擔,走遍了臨縣的每個村落,為臨縣的鄉親們修鍋補盆,逢年過節,便為鄉親們舉行一場場“打鐵花”表演,得到了鄉親們的喜歡和支持,成為了當地主要節慶傳統項目。

  臨縣后甘泉村“打鐵花”屬于行為民俗,或者說是游藝民俗類,在現代文化興起后曾一度沉寂,但是隨著近年人們對古老藝術的追求、挖掘,它又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王貴保老人近幾年應鄉親們的要求,又開始了打鐵花表演。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他的表演上傳到了網上,為更多的人欣賞。2015年,呂梁市電視臺對老人進行了一場現場采訪。2016年,山西電視臺又拍攝了他的現場表演。讓老人成為了呂梁山甚至山西省家喻戶曉的人物。

  “打鐵花”場面恢弘壯觀、氣勢磅礴,在民眾中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打鐵花”技藝性很強,在傳承方面面臨難題。王貴保父子兩輩人傳承“打鐵花”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他覺得“打鐵花”投入較大,年輕人又不愿意學,有傳承中斷的可能,現在亟需進行傳承和保護。

  傳統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關注,發掘其潛在魅力,讓其煥發出新的活力,光彩照人間。作為鄉村文化,“打鐵花”也需要進行創新。鄉村藝人要結合新技術改進舊工藝,添加多樣色彩,增加“打鐵花”的感官度,將其發揚光大。在新時期,人民群眾實現小康生活,對文化有更多需求之時,我們應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技藝,傳承民俗文化遺產。

  后甘泉村有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舊址,上世紀40年代謝覺哉等法學先驅在這里為迎接全國解放,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起草中國土地法大綱,研究制定新民主主義的法律理論。后甘泉村計劃將憲法起草地舊址,與附近的中央后委舊址、晉綏邊區紀念館、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等著名紅色革命資源鏈接為紅色旅游線路,讓紅色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在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應有作用。在這一計劃中,“打鐵花”也將籌劃實景演出。

  在各方關注和努力下,后甘泉村“打鐵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會綻放出璀璨光彩!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