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惱包村,2018年成為“網紅村”,村里打造江南園林式的宜居青山水鎮,成了旅游勝地,去年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
“惱包”在蒙語中與“敖包”的意思相同,是指“石頭堆積的小山”,是蒙古族用做祈禱、祭祀的地方。惱包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因村落附近有一敖包故得名“惱包村”。
惱包村以前是個水患之地,當地的農民收入并不理想。2013年,惱包村按照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的整體布局,結合新農村建設,采取整村遷建的方式,規劃開工建設了新村住宅和配套服務設施。新建項目共有45棟住宅、商業街、接待中心、餐飲、物業、幼兒園、衛生院、生態養老院區、文化大院、農家院、文體活動中心、便民超市等。項目建成,惱包村一變成為北國江南園林村莊。
惱包村在新村西側建成以“合作社+企業+農戶”為主導的頤和生態農業,有標準蔬菜大棚66座,60畝智能連棟溫室1座,主要進行觀光、休閑、采摘、品嘗、農事活動體驗等,以達到旅游功能的目的。新村東側建有占地1179畝的呼和浩特市城發(惱包)倉儲物流園區,北側落地實施民新城牧歌等項目,共為惱包村及周圍村莊提供大約1500人的就業崗位。
惱包村村委會立足本村優勢,通過產業發展、移民搬遷、生態補償和社會兜底等渠道,幾年來一直給村民無償發放米、面、油等,又出資4000萬元給村民辦理了養老保險。實現了原有56個貧困戶141人的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達到26000元。
目前,惱包村正在規劃建設民俗小吃街,計劃集聚160多種世界名小吃,從而將本村打造成“青山水鎮,魅力惱包”的特色小鎮、旅游小鎮和生態宜居小鎮。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