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筑夢梁家河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梁家河,一個位于革命圣地陜西延安的村莊,近年為人所樂道!

  她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青下鄉點,接納了15名知青,這里面出了幾個讓人銘記的人,其中有一位叫習近平!他在這里停留了7年時光。從15歲到22歲,仿佛是最青春又最青澀的一段時光。

  對于梁家河的這段歲月,習近平后來說,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陜北插隊的7年,讓習近平難忘,在后來每當面臨一種挑戰、考驗,或者要去做一個新的工作的時候,他腦海里翻騰的都是“陜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

  2015年2月,已經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習近平重回梁家河,看望村民。他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然后,一本名為《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書出版,讓人們更多地了解總書記成長的歷程,燃起了人們追憶火熱歲月的激情,也掀起了人們想一探梁家河這個神奇地方的好奇心。

  那么讓我們走進梁家河,去回味那段時光,感受人生和歷史的變遷吧。

  要到梁家河,個人游的最便捷到達方式是先抵達延安,再乘坐延安發往延川方向的客車,中途在延川的文安驛鎮下車,從這里的一個路口往北行走幾百米就到了梁家河接待服務中心。

  梁家河出名后,參觀學習的人與游客絡繹不絕,當地專設了接待服務中心,游客在此購買10元乘車券,經過嚴格安檢后,統一乘坐電瓶車進入村里。前往梁家河的公路平整又干凈,兩邊是成排的楊樹與柏樹,偏向河谷一邊是齊整的田地,種植著花卉苗木和紅薯、西紅柿、小米等農作物。

  中途會經過知青淤地壩,但車輛不會停,一直向前行駛,大約花費十多分鐘,就到了梁家河村前。進村看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知青井。在陜北農村,人們通常在河邊挖個滲水坑作為飲用水源,滲水坑被叫作“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衛生。山洪暴發時,泛水井會淤滿污泥,村民無水可吃。習近平跟村民商議,在村子中央一塊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為打水井,習近平下到井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頭,兩條腿都踩在冰冷的泥水里,一干就是挺長時間,實在撐不住了才換別人。現在梁家河家家戶戶使用的自來水,仍來源于這口井。

  從知青井左轉前行是一個梯形的泥土空場地,堆著草垛和谷堆,很像過去農村秋季豐收的場景。一家農特產銷售點在銷售小米、棗等農產品,梁家河的小米要比其他地方的小米價格高上近一倍。商鋪邊上還有一個石碾子,蒙上眼睛的驢子正在推碾拉磨,為人們展示小米加工的過程,也保證小米地產的真實性。

  再往上就到了一個小廣場,這兒有一排商鋪,賣各種特產,它的上面就是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廣場,分布有村衛生室和自助餐廳,還有漂亮的塑膠籃球場和兒童滑梯,供村民鍛煉身體和兒童游戲。

  與活動廣場相鄰的就是村委會與村史館所在地,方形的院落里有梁家河村的村務宣傳欄,詳盡地展示了梁家河各項工作成績和問題。村史館則展示了知青在延川和梁家河的成長過程,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與梁家河的方方面面聯系。

  出了村委會,沿河往上就到了鐵業社,這個鐵業社是1974年習近平擔任大隊書記后組織村民建立的,主要是制造和維修農具以及生活用品,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現在鐵業社里還有匠人現場展示鐵器鍛造過程,一邊燃燒火爐一邊鍛打,場面很是吸引人。鍛出的各項農具也對外銷售。

  鐵業社往上數十米便是3號知青舊居,這是一個挺大的長方形院落,6口窯洞排開,有書屋、代銷店、碾房、縫紉社和住宿的窯洞。這6口窯洞是習近平等知青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1970年自己動手修建的。習近平在這里住的時間最長,從1971年10月直到1975年10月。居住的窯洞里面最深處是一盤炕,擺設很簡單。

  舊居外有一個沼氣池,是當年習近平帶人修的。1974年,習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隊支部書記的重擔,他一直想找一些推動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有一天翻到《人民日報》,有一條消息報道四川省很多地方實行了沼氣化,他很興奮,與幾位同志去四川考察。回來后,既當指揮員又當技術員,建成了陜西省首個沼氣池。沼氣池曾因裂縫無法產生沼氣,習近平就帶領幾個青年,把沼氣池里面的水、糞全部挖出來,然后下到沼氣池里,打著手電筒找裂縫。1974年7月中旬,沼氣池順利點火,梁家河亮起了陜北高原的第一盞沼氣燈,一舉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斷言。

  從3號知青舊居向前跨河而過就到了1號知青舊居,這里是村民劉金蓮家,是當年習近平到村里后的第一所住處。小院干凈整潔,一側放著一個大石碾子,窯洞門口掛著串串苞谷和紅辣椒。右手第一間窯洞是知青們住的,入門是一盤炕,擺放著六副被褥和枕頭,喻示有6位知青住在這里,習近平的鋪位在靠近炕頭的第二個位置。窯洞里擺放著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具。劉金蓮家旁邊是張衛龐家,習近平等知青曾在這邊院落吃飯,現在掛著蘋果種植合作社的牌子。

  由1號知青舊居再跨河往上走就到了2號知青舊居,這里是村民呂侯生家。三間東向舊窯洞中的右手第一間,擺放著四副被褥,習近平曾和這家主人一起睡在這個炕上數月時間。現在舊窯洞邊上蓋起新居。呂侯生曾為蓋房而傷了腿,他向習近平求助,當時還在福建省工作的習近平將他接到福建,自己花錢為他看病。這讓呂侯生終生難忘。

  從早上8點開始,梁家河就迎來第一撥客人,之后越來越多,到了中午,這時的梁家河,各處場院,各處景點,都是一群群的游客,這些游客中有青年學生,也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更多的則是一些地方組織前來學習參觀的人員,他們帶著馬扎,就在場院空地里上黨課,或者請梁家河村干部介紹當年知青在村里的作為。看到這樣一幕幕場景,仿佛讓人感覺回到了抗戰時期的延安。

  梁家河村共有433戶1187口人,其中常住的有202戶442口人,另外231戶745口人長期外出。常住戶中又有70戶182口人住到鎮上,真正在梁家河村里住的只有132戶260口人。旅游為梁家河帶來就業崗位和收益,現在村里有20家開了小賣部,3家開了小餐飲,7家辦了“農家樂”,還有125戶種植蘋果,25戶種植大棚蔬菜。

  梁家河辦有旅游公司,有員工125人,去年來梁家河參觀的人員達到108.4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00萬元。正是看到梁家河的發展機會,有外面的商戶租村民的房屋經商,而本村部分村民則從事清潔衛生工作,每月有1500元收入。

  梁家河村提出要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窗口,對標鄉村振興的標準要求、參觀學習秩序規范要求、新時代平安鄉村基本要求,以及自治、德治與法治的現實要求等,尋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制訂完善村規民約,接受各方面監督,實現各項事業發展路徑。

  記者了解到梁家河村已與延川縣文旅集團合作,投資1000萬元入股文安驛古鎮二期工程,占股20%。這將為梁家河的未來旅游發展鋪墊下新的增長端點。村里還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向外流轉村民300畝壩地,發展中藥材種植。以第畝60至120元的價格流轉452畝集體土地,發展蘋果產業。這些都是梁家河后續發展的強勁支撐。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