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鄭各莊村地處北五環與六環之間的城鄉結合部,村域面積4332畝,屬地企業300余家,其中由鄭各莊村民自行建設管理的規模以上自營企業60余家。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達9.4萬元。
宏福集團是依托鄭各莊村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經濟實體。集團創始于1986年, 通過30余年的發展和持續轉型升級,構建起宏福控股集團、宏福建工集團、宏福資本集團三大經濟體,其麾下有建工地產、旅游酒店、養老健康、金融投資、現代農業、資產物業運營、海外事業七大產業支撐體系,成為一個擁有300億元資產、5000名員工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
多年以來,鄭各莊村通過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的轉型升級,使自身從一個偏僻落后的窮村,變成了如今常住人口4萬人,“宜居、宜游、宜業、宜養”的大型現代化社區。并利用其自身經濟優勢和發展經驗,實施產業扶貧,助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
一、持續轉型升級,構建鄭各莊村多業態產業支撐體系
30年前的鄭各莊村,生產隊解體,農地分包到戶,農民失去了集體經濟這一靠山,成為群龍無首的散兵。人居環境惡劣、集體經濟弱化、土地資源貧瘠、農村治理無序。貧窮與落后使得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嚴重缺失。為了化解這些困惑,讓鄭各莊村脫去“貧困”的帽子,鄭各莊人決定“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好自己家園”。
明確奮斗目標,堅持規劃先行。編制了《鄭各莊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并經市規劃委批準。明確用10-15年,把鄭各莊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教、宜游、宜養的復合型社區。
通過創新土地流轉經營機制打破了制約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引導農民把承包的土地有償流轉給企業,以集中發展非農產業,并向農民承諾“三個保證”。一是保證農民充分就業;二是企業不論盈虧,都要保證足額支付給農民土地租金,農民不承擔企業的經營風險;三是保證農民福利有增無減。調動了農民參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當年便順利完成了全部的土地流轉,農民成為了離土不失地的產業工人,年人均土地收益由流轉之初的幾百元,提高到目前的近萬元。
打造興企、強村、富裕農民的產業支撐體系。1996年組建了宏福集團,隨即創立了以產業帶動村莊發展的經濟運行體系。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方面大做文章。通過5次產業升級,構建起建工地產、旅游酒店、養老健康、金融投資、資產運營、物業管理六大產業支撐體系。
目前正在實施第6次產業升級。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機遇進軍現代化農業領域,并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向海外實施戰略布局。
分別在北京大興區和黑龍江林甸縣,建成2個萬畝規模的現代化生態智能科技農業產業園。從荷蘭引進國際領先的種植技術和智能化溫室設施,聘請全球頂級專家團隊進行科學種植管理。打通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由國際第三方食品安全檢測機構檢測,從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按歐盟安全質量標準操控,106項指標全部合格。
通過資產并購重組方式,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市取得一萬畝土地開發使用權。多個項目業已動工。所有在俄項目總投資規模達百億元人民幣。其中宏福集團開發建設的“中俄友誼會展中心,中俄世貿中心”項目被列為國家“一帶一路”重點建設項目。同時還在以安全舒適、環境宜人、生活休閑和國際級的教育醫療水平著稱的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與當地企業達成合作,共同開發國際旅游、養老等高端旅游養老項目。
持續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培育成常態化、可持續的產業鏈。為本村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支撐,帶動了本村及周邊群眾共1萬多人就業,為國家創造了持續增長的稅源。農民的收入來源已由過去單一的勞動報酬拓展到勞動報酬+福利保障+股東收益+土地收益+房屋租金“五位一體”的穩定型收入結構,縮小了收入差距,實現了共同富裕。
產業興旺成就了鄭各莊的繁榮發展與鄉村振興。從1996年到2018年的20多年間,企業資產從3600萬元增加到30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100元提高到9萬元;人均福利從109元增加到1.9萬多元。村民人均住房面積從23平方米提高到70平方米。村民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以旅游服務業提振五大連池經濟發展
依據國家“東北振興”戰略的指導,2008年北京宏福集團與五大連池市政府結為戰略合作伙伴。雙方約定以“溫都水城”為品牌,在自然資源豐富但經濟結構不健全的五大連池市開展產業扶貧。由宏福集團投資在五大連池市開發了“黑河五大連池溫都水城國際旅游會務中心”項目。
2011年“溫都水城”品牌輸出戰略落地五大連池。總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主要設施有五星級酒店、溫泉養生會館、會議中心、商業街、酒店公寓等。并在此成功開發出新地熱資源,改寫了五大連池市只有冷泉沒有熱泉的歷史。
通過旅游推介方式,啟動了“中俄兩國四地”國際旅游休閑合作項目,建立起連貫中西、互通南北的精品旅游線路。實現旅游資源互補、旅游項目互動。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800余個,完善了旅游基礎設施,帶動了五大連池旅游服務業均衡發展。
三、以現代化智慧農業促進貧困縣三產融合
2015年,宏福集團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機遇進軍現代化農業領域。從荷蘭引進國際領先的種植技術和智能化溫室設施,在北京大興區建成萬畝現代化生態智能科技農業產業園。為實現農產品的四季供應,宏福農業在2016年與國家級貧困縣林甸縣合作,通過建設大慶宏福現代高科技農業產業園,為林甸縣提供產業扶持脫貧。
該項目核心為現代化農業產業,占地約5000畝。計劃建設現代智能溫室270公頃,計劃總投資150億元。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12.5萬平方米的現代智能番茄溫室已于2018年5月投入使用。一個種植季產值達3000余萬元,主銷北京、天津、武漢、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區。
大慶宏福農業承擔社會責任,東方紅村有5個自然屯7個村民小組,2018位農民。其中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70%因病因殘致貧。在與東方紅駐村工作隊的多次溝通下,雙方簽訂了脫貧幫扶合作備忘錄,密切配合推進“扶貧車間”建設。面向貧困村招聘產業工人,提高貧困人口用工比例,優先采購東方紅村出產的綠色農產品等。目前招收的正式工人以農業技術產業工人為主,全部按照國家法定規定采取底薪加提成的工資制度,工人人均月工資在3500元左右,同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需要大量臨時工種。隨著項目建設用工量的增大,用工將向貧困戶傾斜。
宏福農業總體項目完成后,將是亞洲最大的現代智能溫室群(玻璃城),并繼續拓展產業鏈條,打造從農產品種植、加工到旅游觀光三產融合的智慧農業科技小鎮。全部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實現約38億元。其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其它衍生產業解決就業崗位4000余個,帶動就業脫貧戶至少1800戶以上。
四、以支持教育為途徑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鏟除“窮根”
為支持和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2003年,宏福集團考察了河北省阜平縣的教育情況,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投資180萬元在河北阜平縣光城村興建宏福希望小學,建設了2層教學樓,配備了新桌椅并改造了教師宿舍,期望通過資助教育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每年向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捐助愛眼基金20萬元。
宏福集團董事局主席、鄭各莊村黨支部書記黃福水常說:“成功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更好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依靠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脫貧致富的鄭各莊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組織的“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中,先后與西藏巴嘎雪村、四川迴龍村、河北陽原縣等簽署互助幫扶協議,實施對口產業扶貧,并安置多名邊窮地區基層干部來這里掛職學習。鄭各莊村的發展模式在2012年被哈佛大學選為教學案例,“鄭各莊模式”成為國際城鎮化建設的經典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