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人生的意義在于為人民服務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張仕東 字號:【

  自古以來,人都在探尋生命的意義,想著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那么什么樣的人生才算有意義,才算不虛度此生?

  其實,在我們這個重視儒家思想的國度,早就有了定論。

  體現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典籍《禮記》云“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其意思就是生命的價值在于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漢代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輕重衡量的標準是個人對國家和社會的作用。宋時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的是為“大義”也就是為國家獻身。近代魯迅說“我以我血薦軒轅”,想的是將個人力量奉獻于民族……,縱觀歷史,為國家為社會為大眾而生死,在中國一脈相承。

  1944年9月,一個普通的士兵踐行了為國家為大眾而死的精神傳統。他是張思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邊區戰士。他接受組織安排去燒炭,在窯洞塌方瞬間,他推開戰友,自己卻被掩埋而不幸犧牲。黨中央機關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主席在追悼會上作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主席說“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后來,毛澤東主席又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再一次強調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唯一宗旨是“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語言簡潔,卻道理深厚,廖廖數字,概括了一種人生意義的崇高境界。“為人民服務”成為人生意義的升華注解。

  “為人民服務”是適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道德思想,它既是古代孺家思想的提煉發展,也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思想的全新概括。“為人民服務”提出后,逐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宗旨。各級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將“為人民服務”作為座右銘和行動口號,用以激勵和約束自己,為社會為群眾辛苦工作。一些單位特別在辦公場合書寫“為人民服務”影壁標語,工作人員胸前都帶上“為人民服務”銘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共產黨《黨章》也特別載入“為人民服務”,將“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的五項基本要求之一。《黨章》指出,“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在黨章里特別倡導“為人民服務”,體現了黨的根本性質,表現了黨的無私氣魄。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引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積極倡導服務型政府建設,各項工作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利民工程,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在“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感召下,新中國在不同時期先后涌現出許多典型楷模。董存瑞、邱少云、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孔繁森……等等,他們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勇往直前,不計較個人得失,舍小我為大我,為了人民的利益而奮力拼搏,從而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篇章,留下了振奮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正是在他們榜樣作用的激勵下,億萬中國人戰斗在各條戰線上,為國家為社會努力工作,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讓中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強國。

  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而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群體的一員,當我們提倡“為人民服務”時,我們每一個人不單單是提供服務的一方,同時也是接受服務的一方。當“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融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自覺行動中去,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文明、和諧和生機,這樣的社會是美好的,趨向于理想世界。

  作為普通黨員或社會一員,我們要以“為人民服務”作為個人的人生目標指引,生活中盡自己所能幫助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工作中不推諉不扯皮,腳踏實地,以方便群眾、服務群眾作為最高工作要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為了實現“為人民服務”這一崇高目標要求,我們需要不斷反思自己,不受外界的資本主義金錢至上和利己主義等污穢思想影響,“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時刻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還要不斷學習,努力提升工作水平,改進工作方法,為群眾提供便利,讓群眾少跑路,體驗到“服務感”。

  “為人民服務”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它理應成為每一個人的人生追求方向和目標。讓我們共同地實踐“為人民服務”,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社會!

責任編輯:王梅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