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蘇北五市調研的基礎上,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基本情況、面臨的生活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存在的生活、情感、健康問題以及缺少關愛平臺等狀況,提出了要強化組織領導,建立黨委牽頭政府部門落實的領導工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整體環境,為留守婦女營造關愛氛圍,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形成關愛服務農村留守婦女的合力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留守婦女;關愛服務;體系構建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改革開放率先在農村展開,農村家庭的勞動力在耕作之余有了閑暇時間,于是他們選擇進城務工。由于長期受“男主外,女主內”這一傳統思想的影響,家庭婦女絕大多數都是留在家從事農耕,照顧老人和孩子,可以說農村留守婦女現象的出現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而出現的。課題組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對如何構建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體系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對蘇北的徐州、淮安、鹽城、連云港和宿遷5市的10個縣區30個村莊的180名年齡在60周歲以下的留守婦女開展入戶訪談調研。
一、留守婦女基本概況
(一)年齡結構
調查發現,蘇北五市的留守婦女從年齡分布來看大都是中青年婦女留守的較多。其中36-45歲年齡段的占比最高,達到37.7%;其次是26-35歲,占比31.2%;46-55歲的占比達19.8%;25歲以下占比5.0%;56-60歲占比6.3%(圖1)。
(二)受教育狀況
蘇北五市的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達89.4%,其中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的占14.5%,小學文化程度的占比3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43.4%。高中或中專的占比9.6%(圖2)。
(三)身體健康狀況
從圖1可以看到,農村的留守婦女絕大多數是青壯年婦女,所以就身體健康狀況來說,認為個人身體“非常健康”的占比達24.2%,認為“健康”的占比30.4%,認為“比較健康”的占比15.2%,三者合計69.8%。認為“身體狀況一般”的占12.3%,“有點小毛病”的占12.4%,“有大病”的占5.0%,“有身體殘疾”的占0.7%(圖3)。
二、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生活現狀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年末我國的總人口數量大約為14億,其中城鎮人口占約8億人,比2016年末增加2049萬人;農村的常住人口約6億人,減少了1312萬人(圖4-圖5)。農村的留守婦女數量從2005年的2815萬人,到2017年約增長到4700萬人左右 。
從圖4和圖5可以看出,農村人口一直在不斷地向城鎮流動,在蘇北五市調研中也發現,一些自然村落由于人口出現大幅度的減少,有些自然村莊在呈現消亡趨勢。蘇北五市的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年收入雖然有所提高,但是生活依然拮據
調研發現,有94.2%的外出務工人員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主要勞動力在外務工收入占家庭一年總收入四分之三的家庭占到了57.8%,二分之一的家庭占到了36.4%,占四分之一的比例相對較少,僅占4.8%,表示幾乎沒有什么收入的僅占1.0%(圖6)。
外出務工勞動力的收入能夠有效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在對留守婦女對丈夫外出務工收入滿意度的調查后發現,超過50%的留守婦女對自己丈夫的外出務工收入表現出“滿意”。其中“非常滿意”占15.4%,“滿意”占35.8%,“一般”占34.1%,“不大滿意”占10.6%,“非常不滿意”占4.1%(圖7)。
由圖7可以看出,留守婦女對外出務工丈夫給家庭帶來的經濟收入滿意度高達51.2%,如果加上“一般”的比例,則要高達85.2%。雖然對丈夫的外出務工收入表現出滿意態度,但是另一項調查讓我們看到了留守婦女的持家不易——家庭的各種開支、子女教育、如果家庭成員疾病等。因此,雖然外出務工能給家庭帶來收入,但是整個家庭的生活并不寬裕,甚至有些留守婦女還認為是“很拮據”的。
(二)個人情感安全缺失,身心健康狀況堪憂
留守婦女面臨的是長期與丈夫分開兩地,這就很容易導致夫妻之間情感的缺失,許多留守婦女因為長期一人在家,情感無人傾訴,往往還會沾染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在長期面臨心理和生理上雙重壓力的時候,甚至在遇到外界不良誘惑的時候導致婚外情的產生。據民政部2017年的相關證據顯示,農村離婚率約占到整體離婚率的25%左右。在訪談中發現,農村離異家庭中的離異理由大多是因為留守婦女因長期與丈夫分離感情他移,同時還有不少是因為在外地打工的丈夫婚姻出軌而被妻子發現導致家庭破裂。問卷調查也顯示,有些農村家庭看似婚姻穩定,但是留守婦女獨守空房的孤獨感不時侵襲著他們。在問及他們平時是否感到寂寞孤單時,回答“經常有”和“偶爾有”的占到75.3%,沒有孤獨感和寂寞感的占20.1%,從來沒有的占4.6%(圖8)。
留守婦女承擔著家庭中的大部分家務,同時又要照顧老人和孩子,許多需要由男性承擔的重活、臟活、累活等都需要由她們完成,這無疑對留守婦女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由于廣大農村遠離城市,國家公共安全管理機構鞭長莫及,這往往給農村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不少留守婦女成了“性侵害”的對象。加之網絡信息在農村的廣泛傳播,智能終端等在農村的普及,留守婦女在網絡上受到的誘惑也越來越多,加上許多留守婦女文化水平不高,判斷能力不強,很容易成為被欺騙的對象。問卷調查顯示,有7.1%的留守婦女曾經遭遇被搶、被盜,6.0%遭遇被罵,7.5%遭遇被騙,4.3%遭遇過被騷擾,2.3%曾被威脅,0.9%曾被外人打過。
(三)個人價值空間缺失,社會關愛平臺單一
在蘇北五市的農村走訪和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的留守婦女接受教育的文化水平較低,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占據了大多數,她們的思想相對簡單而單純,因為長期生活在農村,缺少走出去的機會和勇氣,外面變幻多彩的世界只能在家里的電視中和手機網絡中略知一二,加之農村中婦女工作缺少有效組織,留守婦女慢慢成為了邊緣人群,很多人也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和時代脫節。作為農村的留守婦女,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最大的價值追求就是贍養好父母,把孩子培養成人,至于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服務村莊發展等這些看似高大上的東西對她們來說并不重要。因此在丈夫外出務工后,為了填補自身精神的空虛而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比例雖然有些許的提升,但并不是很大(表1)。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這些現象,主要還是因為對留守婦女的關愛服務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村雖然有專職的婦女主任來從事婦女工作,但是從現實工作情況來看,大多數村莊存在著“有名無實”的情況,加之很多村莊集體經濟薄弱,很難拿出一些經費讓留守婦女開展各種娛樂身心的活動,不少村莊在關愛服務陣地建設方面存在空白,高素質婦女人才缺乏、自身經費不足,導致村里的婦女工作隊伍很難發揮作用。當然整個社會統籌推進機制不健全,專業化社會力量參與不足,鄉鎮基層黨組織和政府沒有將建立完善的留守婦女關愛服務體系納入到鄉鎮工作重點中去,聽之任之,缺乏有效的推進手段。
三、完善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體系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強調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和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但由于留守婦女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很難在公共管理和政策確定方面有針對性地解決她們面臨的問題,只能在關愛服務方面提供幫助,同時賦予留守婦女更多的社會權益。為此,在構建留守婦女關愛服務體系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黨委牽頭的工作領導機制
留守婦女這一群體,因為她們處于不同的情境之下具有不同的政策需求。如有的想通過政策扶持發家致富、有的心理存在問題需要有人疏導、有的夫妻感情出現了問題需要尋求幫助、有的孩子教育出現問題而不知所為……這就需要民政部、人力和社會保障部門、扶貧幫扶部門、健康衛生部門、精神文明建設部門、文化傳播部門、公檢法等多個部門參與留守婦女的權益保障。同時也必須要有各級黨委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調配合,成立各級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切實解決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圖9)。
(二)進一步改善農村整體環境,為留守婦女營造關愛氛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這為進一步改善農村整體環境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營造留守婦女的關愛氛圍創造了條件。農村的環境既有基礎設施等硬件環境建設,也有人文關懷、精神文明等軟件環境建設。發展農村產業是提升農村發展能力的根本,只有產業在農村得以發展,農村的留守婦女才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農村留守婦女在村莊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鄉風文明創建和鄉村社會治理中均可以擔負起社區管理者的角色,通過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宣傳形式,提高農村留守婦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參與程度,讓他們成為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從而實現生態宜居;通過宣傳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人生價值理念,不斷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素養,從而讓她們成為農村先進生產生活方式的傳播者,精神文明建設的傳播者,實現鄉村文明;要發現那些具有參政議政能力強、思想積極的留守婦女,給她們創造機會,選舉她們在村民委員會中擔任職務,在村民自治組織中擔任職務,給予充分的話語權,實現有效治理。通過上述一系列的舉措,讓留守婦女生活在一個參與度較高的關愛氛圍中,讓她們能夠感受到參與各種事務帶來的快樂,從而消除因長期留守帶來的精神壓力和與親人分離的痛苦。
(三)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形成關愛服務農村留守婦女的合力
要建立以婦聯、共青團等群眾團體組織為主導,社會各界力量為支撐,志愿服務為補充的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隊伍。婦聯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開展調查研究,了解農村留守婦女的所思所想,創業中遇到的問題難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向黨委和政府傳達留守婦女的心聲,幫助她們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要由婦聯牽頭建立留守婦女信息傳遞通道,幫助她們化解遇到的各種矛盾糾紛;為留守婦女提供技術技能培訓課程,提高她們的干事創業能力,不斷拓展就業渠道;為留守婦女開展維權救助和婚姻家庭服務,不定期幫助她們開展心理咨詢,從而緩解留守婦女的心理壓力。除了婦聯組織外,各地的共青團、科協、工會等群眾社團組織,也要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服務活動。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和支持各種社會組織依法參與留守婦女的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動員法律人士、心理咨詢專家、醫生等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加入志愿服務隊伍,為農村的留守婦女提供多方面的專業化關心關愛服務。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農村的“婦女之家”“留守婦女維權服務站”“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中心”等平臺建設好,讓她們切實能夠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人文關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