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歐洲瓦豪·萊茵河谷鄉村研學活動于德國法蘭克福結束,此次研學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奧地利瓦豪河谷開始,經電影《音樂之聲》拍攝地薩爾茨堡、施華洛世奇水晶品牌所在地因斯布魯克、世界最大金融中心之一瑞士蘇黎世、法國斯特拉斯堡、諾貝爾獎搖籃海德堡大學所在地德國海德堡、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的德國萊茵河谷等地區。研學緊緊圍繞流域經濟、氣候經濟、文化經濟三個關鍵領域,分別對不同區域、經營主體、商業業態等進行實地考察訪談,并與地方政府組織對接交流。
連續10天的考察活動是高強度思維訓練與思想碰撞,學員基于各自職業與工作特點不斷轉化所見所感、所思所學,成果豐富。本文摘錄學員的部分交流內容:
·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黨委書記陳曉拴:
要向高標準看齊,向先進看齊,向世界一流的學習
通過這次研學,我也思考學什么、什么是需要學的?組織、體系、文化、教育、宗教等只能借鑒地學,因為東西方情況有差異;制度、體制、標準、品牌、人才、環境等方面則代表了先進的東西,需要認真地學,我們也要向高標準看齊,向先進看齊,向世界一流的學習。
·廣州立湟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恒:
做鄉村,需要把“根”挖掘好
兩個河谷所從事的農業活動,都是基于大歐洲對農業的良好支撐,這就啟示我們做鄉村不能為了做大而做大,而需要把我們的“根”挖掘好,挖掘出來的辦法,包括策劃的、營銷的,最重要是生產的、制造的,最終還有運營的,這5個方面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好的。
·北京金手杖養老股份有限公司楊微:
要注重營銷與品牌的樹立
所有的產業、產品都離不開營銷與品牌的樹立。養老問題是全球普遍面臨的問題。此外,研學給我的啟示是,在養老方面,做好公寓的基礎服務之外,更應該在老人的大健康方面、人的個性化服務方面,面向不同層次的老人以及不同家庭的養老需求做延伸服務及延伸產品。
北京市中倫(廣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立斌:
要求新求變也要還原求同
我們考察的酒莊、農莊都有專業的委員會治理、管理。他們的商業開發,都有專家介入。比如建筑的顏色怎么保持100年不變,科隆大教堂為什么不斷洗墻,他們都在堅守標準,在還原、求同。國內很多地方都想求新求變,大部分都沒有注重求同。
·北京東方暢想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鄉建所所長王彩俠:
要抓住景觀背后的原理
從奧地利往西走,從山地、草地到林果、農田之間的比例不斷變化,其實質是人與自然的交互。我們做規劃要抓住景觀背后的原理,很多比例是要經過計算的,而如果只是把城市要素與鄉村要素生搬硬套都是不合適的,以后要加強學習。
·皇城相府文化旅游公司總經理王天亮:
不做營銷的營銷
不做營銷的營銷,這是需要我們皇城相府努力的方向。例如葡萄酒的整個產業鏈——種植葡萄樹之前,地里先種草,經過七、八年后,這塊地產出的葡萄才能釀酒,這就不是為盈利而盈利,更注重的是品質。這其中的傳承營銷、體驗營銷、創新營銷,特別值得借鑒,回去后也可以應用到我們企業中。
·中國農民大學黨委書記趙艷艷:
發展依賴一套聚人選人用人帶人的機制
基于廣大農村地區人才振興問題,需要從四個方面建立一套聚人選人用人帶人的機制:1.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用招投標的方式來與外部人才對接,實現人才需求項目化;2.借助品牌和營銷策劃等活動,讓人們知道我們重視人才、發揮人才價值,實現人才招募活動化;3.通過多元評價體系及可追溯系統支撐,實現人才評價動態化;4.利用與外部對接,放眼中國、面向世界選人用人,實現人才來源全球化。
·北京金手杖養老股份有限公司李艷:
要懷有敬畏之情
我們所走的地方都是文化古城,旅游城市,在古與今的建設中很好地保護了古代文化,也發展了現代文明。研學讓我體會到他們對人、對建筑、對大自然包括對動物都有敬畏之情,各種文化碰撞發展中的包容和諧以及對開發產品和提供服務的精準定位。
·藍獅智邦(北京)品牌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一辰:
施華洛世奇“六精合體,出神六化”運營模式
精工,以專利技術革新為核心,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精確切割仿水晶制造商,實現運營戰略技術化。精典,從工廠到市場,推動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現代時尚生活,實現產業模式藝術化。精神,精準小資時尚人群,提倡精致優雅極致化價值,實現品牌定位輕奢化。精致,2B2C模式相融合,服務閃亮璀璨品牌生態,實現產品線結構化。精確,以專賣店為主要運營模式,形成百貨+機場等超級商圈為核心的布局理念,實現渠道商圈化。精心,跨界合作,通過與社會化事件的融合,保證品牌足夠的曝光率,實現傳播借勢化。
·國家開放大學副研究員金琰:
聚焦在“三個經濟”破解鄉村振興的困境與難題
從流域經濟看到了治理的協同:歐洲在區域治理方面,在層級、區際之間都有很好的制度與機制,中國雖然國情不同,但也有很多創新的實踐,可以比較研究。從文化經濟看到了商業的模式:文化不僅是品味,更主要是商業;如何將文化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是我們面臨的問題。從氣候經濟看到了業態的創新。生物鏈的層次分布與農業圈理論非常接近,背后是經濟的原理。
·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沈澤江:
國家品牌全球影響流域特色
不管村莊還是城與鎮,都離不開消費,只有消費才能解決發展問題,這是很關鍵的。圍繞消費的價值定位來說,我們找到一個共識——國家品牌,把皇城村作為首個國家村莊品牌是最有希望的,因為皇城在全國旅游村莊中是龍頭,可以依托皇城村,挖掘沁河流域特色,打造國家村莊品牌,塑造中國鄉村全球影響。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盧鳳君:
解決鄉村的問題不在鄉村,而在城鎮
城鎮提供了鄉村振興巨大的市場驅動力。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破題就在于將服務附著在農產品上。如果沒有區內區外、國內國外的連通,而只考慮鄉村,那么能有消費嗎?能有市場嗎?市場是怎么建立的,為什么不衰退?是因為有消費,而最根本的是定價機制。中國的農產品為什么愁賣,因為他們沒有建立這些連通,歐洲把產品附著在服務上,做了產品營銷、體驗營銷、信息營銷,做到了融合創新。這次歐洲行告訴我們:“三農”問題的解決不能就“三農”論“三農”。
·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助理彭潔錁:
分開理解事物的變與不變
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變的和不變的東西,有慢變量也有快變量,這些需要我們分開來理解:變化的在不斷向外拓展,不變的在不斷內聚強化。歐洲及西方的組織化非常強:一個是宗教組織,構建文化;一個是政治組織,強化治理,這些是歐洲發展過程中不變的;變化的是社會,多元化發展明顯,而連接不變與變的則是商業,構筑利益再生平臺。這種思想物化到社區形態的直觀體現是:教堂在城鎮中心,廣場在教堂門口,市政大廳與商業中心圍繞廣場,生活區圍繞中心向外拓展,形成穩定的生態。
此次研學是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鄉村發展研究的主題活動之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全國各地不斷進行創新實踐,涌現許多成功案例,但也面臨很多問題:推動鄉村振興尤其是區域鄉村振興該建立怎樣的機制?農村產業發展如何再突破?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該如何提升成為模式理論?怎樣講述“中國故事”,建立“中國品牌”?這是推動我們開展系列鄉村振興主題研究活動的出發點。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基于國內鄉村振興典型案例與歐洲城鄉發展實踐經驗的對比研究,并撰寫系列報告及通訊文章在《中國村莊》雜志及“中國村莊”微信公眾平臺上陸續更新,敬請關注。
(歐洲瓦豪·萊茵河谷鄉村研學團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