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我隨有關專家到歐洲瓦豪、萊茵河谷,深入了解歐洲在鄉村旅游、河谷經濟、鄉村小鎮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等多方面經驗,進一步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對于我們把握國際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借鑒其發展模式,做好鄉村旅游、流域經濟、鄉村振興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打造沁河流域古堡經濟帶,打響皇城相府國際品牌,創新現代農業發展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體會與收獲
主要有四點:
一是歐洲休閑農業起步較早,發展模式已經成熟。休閑農業是根植于農業、農村、農民,并服務于城鄉居民的產業。我國雖然已發展了20多年,可是歐洲已發展100多年,生態宜居的自然環境、成熟的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的文化體驗、完善的行業規范,健全的配套產業鏈,造就了歐洲鄉村旅游業領先發展,這與當地政府的直接推動是分不開的。
二是歐洲人敬畏自然保護生態,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從歐洲的發展中可以看出,他們非常敬畏自然,處處把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實行循環經濟,在此基礎之上擴大經濟效益。十分注重對民眾的長期教育培訓,引導他們保護自身的文化和特色活動,包括農事活動、農場體驗、野外郊游、觀光游覽,讓人們享受最原汁原味的鄉村風情和地方農業文化。
三是歐洲注重政府與行業規范管理,保障服務水平。比如為規范鄉村旅游健康發展,政府推行鄉村旅游品質認證制度,凡經檢驗合格者,頒發認證標識;成立旅游協會和行業互助組織,促進行業自律和提高衛生、管理和服務水平;農業部門根據資源特色,推出專題旅游線路,并對鄉村旅游進行宣傳資助,形成合力來發展鄉村旅游。
四是休閑產業形式多樣且高度融合,乘數效應顯著。比如家庭農場、葡萄園和釀酒作坊,游客不僅在那里游玩、吃住,還可以參觀釀酒全過程,品嘗、帶走自釀的葡萄酒,體驗到與在城市商場買酒不一樣的樂趣,讓人們除了欣賞自然美景和文化遺產外,更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旅游體驗,提高鄉村旅游對當地的帶動效應。
思考與分析
本次歐洲河谷鄉村研學引發一些思考:
政府引導與政策扶持。歐洲鄉村旅游成效顯著,是與政府的直接推動分不開的。中國的鄉村旅游要做好,政府要著重給予政策支持、科學引導和資金傾斜。
生態保護與產業規劃。鄉村旅游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鄉村旅游資源。從歐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來看,越是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美麗自然景色的鄉村地區,就越有利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所以我們在發展鄉村旅游時,要進行科學規劃設計,一切從遵從自然、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謹防破壞原生態或者重復建設,最大限度地保證可持續發展。
制度規范與人才保障。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標準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關系到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起初鄉村旅游都是民間自發推動,在制度、標準、體系方面,以及經營、管理等服務方面都有瓶頸。為此,政府部門或有關行業組織要制定鄉村旅游標準體系,建立行業認證制度,加大鄉村旅游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實現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持續提高。
品牌打造與市場營銷。可以選擇做得好的鄉村旅游企業,或者資源獨特有開發潛力的區域,依據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進行提升創建,塑造出形象鮮明的鄉村旅游品牌,彰顯鄉村旅游的獨特性,形成行業示范效應。比如我們沁河流域的古堡群,歷史久遠,形態各異,保存完好,與歐洲古堡各有千秋。把握市政府“太行古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契機,可以先行先試、創新工作思路、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一個沁河流域古堡古村文化產業集聚群。
一二三產融合與農林文旅康融合。不管是鄉村旅游,還是鄉村振興,終極目標都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經過多年發展,我們的鄉村旅游已由最初較單一的“農家樂”模式,發展成為現在的休閑度假產業,依托農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農耕文化、自然風光、民俗民藝等資源優勢,可帶動地方農業、手工業、美食及上下游產業發展,把農村一、二、三產連接起來,把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連接在一起,引導城鄉居民在鄉村觀光、購物、養老,加快城鄉經濟融合發展。
借鑒與方案
結合我們皇城相府實際,總結和思考在歐洲的所見所聞,有五點啟示與借鑒:
一是堅定鄉村旅游方向,做好頂層設計規劃。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就是財富。時下,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產業對于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各地都各顯神通、爭先恐后。盡管我們皇城相府在國內算是起步較早,小有成就,但與歐洲和世界鄉村旅游水平相比,在規模、效益、品牌、規范、融合等各方面還有很大差距,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必須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實踐中,要做到三個“三位一體”:保護、規劃、開發“三位一體”,始終把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文物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避免規劃、開發、建設造成鄉村旅游發展的不協調、不可持續,影響歷史文化價值。文化、生態、自然“三位一體”,重視文化的保護和挖掘,把文化底蘊進一步加厚,同時注意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利用,力求使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完美結合。歷史、現實、未來“三位一體”,堅持可持續發展,在現實的開發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未來的發展需要,為后人預留足夠的空間和資源,不能因為現實的需要而犧牲后人的利益。
二是依托皇城相府品牌,加快五村一體化發展。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總閱官、一代名相陳廷敬的故居,我們從1998年開始,對其進行保護性開發,用13年時間,建成了山西省第三個、晉城市目前唯一的國家5A級景區。去年以來,在市、縣、鎮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與周邊4村簽訂了“五村一體化合作協議”,形成了“大皇城、大旅游”發展格局。下一步要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發展,實現優勢互補,打造一個滿足各類人群需求的、多樣化的、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的旅游目的地,成為帶動一方群眾就業增收的富民產業、綠色產業,推動五村共同振興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三是對標歐洲一流水平,叫響沁河流域古堡游。這次考察的瓦豪河谷,呈現的就是一個河谷經濟現象。這在自然條件上與我們皇城相府所處的沁河流域極其相似,整個沁河流域遺留的堡寨多達100多處,其中具有整體保護開發利用價值30多處,最具代表的就是皇城相府、湘峪古堡、郭峪古城、上莊古村、柳氏民居、砥洎城等等。這些堡寨大部分還維持著歷史形態,延續著原有的生活功能,可以說是“活著的”遺產。目前,晉城市政府正在組織進行太行古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舉辦了“首屆太行古堡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古堡建筑的保護開發,深度挖掘古堡旅游的核心競爭力,使“東方古堡”走向世界舞臺,推動全域旅游的持續發展。以此為契機,我們要進一步發揮文旅品牌和文化資源優勢,按照此次研學中各位專家定位的“國家品牌、全球影響、流域特色”,來進行論證、策劃、規劃和打造,從而通過與歐洲古堡的對話與交流,鄉村旅游的借鑒與互動,帶動整個沁河流域的經濟發展。
四是強化旅游標準管理,打造鄉村旅游“皇城標準”。目前鄉村旅游的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基礎條件還比較落后的貧困地區,鄉村旅游依然停留在支一口鍋做農家飯、搭幾張床招待住宿的狀態。這與游客對鄉村旅游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與歐洲鄉村旅游標準化體系管理差距更大。如何提升旅游開發質量,提高鄉村旅游水平,是一件大事。標準就是導向,制定了標準,就有了方向、有了規范。所以在發展中,我們要更加注重標準質量化體系的完善和執行,從生態環境保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筑風格、交通工具、公共服務、景區景點、食品供應、傳統美食、信息通訊、標識符號等各個方面,凡是與旅游相關的項目,都按照旅游專業要求去建設、運營和維護,積極推進旅游標準化的建設,讓旅游目的地更具魅力,讓旅游產業更好地釋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綜合效益。
五是豐富鄉村旅游業態,促進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國外農業旅游內容繁多、模式獨特,最為常見的就是農場農莊,既提供住宿,又提供旅游休閑活動,把農業、文化與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使游客在領略田園風光的同時,也感受歷史積淀下來的深厚文化,每年都要接待大批量國內外旅游者,創收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目前我們的鄉村旅游產品比較單一,多是觀賞觀光性、娛樂性,而缺少文化性、體驗性,規劃缺位、產品落后、同質競爭、人才匱乏、缺少特色。所以,不論是經營模式、管理模式,還是文化挖掘、產品業態、產業融合、人才培養,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拓展空間。比如我們的蜂蜜酒廠,就可以借助鄉村旅游,做成一個觀賞、體驗、消費的特色旅游產品,通過二產促進一產和三產,帶動廣大太行山地區蜂農養殖戶實現增收。
建議與舉措
針對本次研學收獲,有以下建議:
成立一個組織平臺。國外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或者行業協會的組織。建議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也成立一個鄉村旅游行業協會或鄉村旅游聯盟組織,加強政策支持與行業指導,在政策指導、行業規范、業務培訓等方面給予幫助,使鄉村旅游得到全面發展和良性發展。
組織一次專題研討。建議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牽頭,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圍繞沁河流域古堡文化和鄉村旅游,結合歐洲河谷研學,到我們皇城相府實地進行研學、研討,找準品牌定位,明確發展路徑,深化這次研學成果。
進行一次國際交流。以古堡這個有形建筑文化為切入點,以皇城相府古堡文化為內容,積極與歐洲古堡對話對接,加強國際交流與區域合作,借鑒歐洲鄉村旅游經驗,促進太行古堡申遺,在國際上打響沁河古堡和皇城相府品牌。
總之,鄉村旅游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只有把鄉村旅游產業納入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大局來謀劃,重視對鄉村旅游的深層次開發,才能逐步做大做強,推動鄉村旅游這個朝陽產業健康發展,更好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民增收,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